登上TIME封面的「小女孩」其實沒和媽媽拆散,川普政策轉彎有用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數千名兒童至少得在海關拘留中心等待3天,才會被分發到各區的兒童移民收容所「分類註冊」,但由於數量過於龐大、各地收容所都呈現超載狀態。
(中央社)
一張身穿桃紅上衣、滿頭亂髮的哭泣女童照片,近日橫掃各大媒體。這名年僅2歲,來自宏都拉斯的小偷渡客,成為川普政府移民政策的指標人物。
拍下這張照片的蓋提影像(Getty Images)資深記者摩爾(John Moore)說,為這名哭泣女童按下快門的當下,雖然知道自己正在拍攝「重要影像」,卻完全沒有料想到,後來照片會獲得如此廣大深遠的回響。
照片當中的2歲宏都拉斯女童,被母親帶著偷渡入境美國。她的母親被捕之後,隔離接受搜查,留下女童獨自一人哭著。「時代」雜誌(Time)今天公布以這張照片的女童身影,與川普照片合成在一起,配上「歡迎來到美國」標題,做為7月2日號最新一期封面。
摩爾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訪問時說,拍照當天他是隨同美國邊界巡防隊(U.S. Border Patrol)出勤進行採訪任務,拍下女童照片之後,「心裡覺得非常難過。」
摩爾說,很高興看到自己所拍的這張照片,引起社會大眾對於移民問題的討論。他表示,身為一名攝影師,他當然希望照片是獲得完整採用,如同紀實照片一樣,而不是用來做為圖檔的一部分,但他理解「時代」雜誌的需求,以及他們想要擴大議題的用意。
他也說,對於這張照片觸動廣大群眾的內心,他感到非常欣慰。他說,在這行已經很多年,很多時候報導自認為非常重要的新聞,但後來卻沒能獲得大眾回應,「這張照片似乎深深打動很多人,對我個人來說也是一張感觸良多的照片」。
更有善心人士在網路上以此照片發動名為「Reunite an immigrant parent with their child」的募款專案,短短幾天就募集超過1800萬美金。
爸爸出面澄清:女兒沒和媽媽被拆散
不過,有一名自稱是女童父親的男子說,她和母親並未在邊界分離。
瓦雷拉(Denis Valera)在電話訪問中告訴路透社:「我的女兒成了在美國邊界被迫與家人分離的移民兒童象徵。也許她觸動了川普總統的心。」瓦雷拉說,第一次看見女兒哭泣的照片出現在電視上時,他震驚又痛苦,「看到當時發生在她身上的事情,讓每個人的心都碎了。」
瓦雷拉說,小女孩與媽媽桑傑士(Sandra Sanchez)一起被拘留在德州邊界城鎮麥卡倫(Mcallen),她們遭拘留後並未被拆散,桑傑士在未告知他和另外3個孩子的情況下,帶著女兒離開宏都拉斯首都德古西加巴以北的主要港口科蒂斯(Puerto Cortes)。桑傑士帶著小女兒前往美國,是為了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因為桑傑士在美國有家人。
瓦雷拉說:「只要他們別讓孩子跟母親分開,被驅逐出境也沒有關係。我等著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即使小女孩平安,但還有2300名「待處理」的兒童
(中央社)而美國慈善機構正「盡力」處理美墨邊境家庭分離所引起的混亂情況,數千名兒童目前還沒有與父母團聚的可能。
5月5日以來,美國政府在美墨邊境將非法入境的2300多名兒童與其父母拆散,並將這些兒童安置在臨時帳篷和其他收容中心,無法與他們的親屬聯繫。
「孩童需要辯護」組織(Kids in Need of Defense)負責人楊恩(Wendy Young)在電話會議中告訴記者,在這之前,這些慈善機構「已經疲於」應付獨自抵達美國的移民孩童需求。她並說:
「如今在這些有極為複雜需求的孩子之外,又多出了2300名兒童。這使原已緊繃的系統承受了更多壓力,而政府這是十分蓄意的舉動。目前並無證據顯示,政府已備妥系統,可確保被拆散的家人能相互相聯繫和團圓,這仍然是個混亂的過程。」
由於面臨朝野兩黨議員和國際社會譴責,美國總統川普的移民政策急轉彎,他昨天簽署行政命令,為在邊境拆散移民家庭而引發的爭議劃下句點。
美國多家媒體引述衛生及公共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官員指出,目前尚無讓這些被拆散兒童與家人團聚的計畫。
《聯合新聞網》報導,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將無證移民親子分開拘禁的作法並非最近才有,前總統布希和歐巴馬政府都曾有類似作法,不過當時屬少數例外,而非適用所有案件的通例。川普政府在行政命令簽署前的「依法執法」,遭到民眾和人權團體批評,指其違反人道。
目前與他們偷渡入境美國的父母分開的2300名孩童,其中部分孩童被送往全美其他州,紐約市長白思博說,239名與家長分離的無證移民子女被送往該市哈林區,安置在社福機構中,其中年紀最小者僅9個月大。
《轉角國際》報導,這數千名兒童,至少得在海關拘留中心等3天,才會被分發到各區的兒童移民收容所「分類註冊」,但由於數量過於龐大、各地收容所都呈現超載狀態,負責接手的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才在德州的邊境沙漠地帶,蓋起了白色帳篷、重重鐵圍欄封鎖的臨時集中營,安置超量未成年偷渡客。
川普移民政策轉彎後,相關配套未定
不過雖然現在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卻不一定能解決問題,除了已經被拆散的2300名孩童該如何和父母團聚並未被提及之外,《自由時報》報導,這項行政命令並未中止刑事起訴所有非法入境成人的「零容忍」政策,而是停止目前拘禁父母,將其子女另外安置在收容中心的作法,使非法移民在其案件審理期間不至於骨肉分離。
《世界日報》報導,原本非法入境家庭被捕進入移民司法程序後,家長子女就被分開,家長涉嫌犯罪須以嫌犯處理,由國土安全部與司法部負責;但孩童無辜依法不能被關或失去自由,由聯邦衛生福利部人員帶走,送到收容中心再依法律程序委託寄養家庭收容接納,現在依照川普總統的新行政命令,結果變成讓孩童和父母可以不分開,「全家一起關在牢寵裡」,靜候聽證。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