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算術課上,我鼓勵學生要求「問一個更簡單的問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即使兩個觀念相互不發生影響,甚至教學的順序也無關緊要,也還是應該分開來教學。個別教導每個層次是很重要的,應該分而克之,換句話說,「把原則分解成若干部分」是良好教學的不二法門。
文︰阿哈羅尼(Ron Aharoni)
在那之前,小朋友把生活實例改寫成算式都沒有發生困難,但是這一次卻是例外,教室裡充斥了迷糊的氣氛。我試著用直接的方式問︰「約瑟有五枝鉛筆,唐娜比他多四枝鉛筆,那麼唐娜總共有幾枝鉛筆?」但是情況並沒有改善,大部分小朋友都跟不上。
至此我警覺到我跨越了層次,而且事實上還跳過不只一層。學生除了覺得兩個元素間未知關係的概念很困難,也對比自己多四或大四這種概念不熟悉。一年級的教師應該相當清楚,這不是孩童日常生活中會碰到的概念。大多數孩童熟悉「大於」,但不必然瞭解「多四」的意義。
除了重新開始別無他法,我在黑板上畫一個大圓圈以及一個正方形,要小朋友分別在圓圈與正方形內部,各畫出相同數目的三角形。然後請他們在圓圈裡多加一個三角形,問他們哪個裡面包含較多的三角形。接著我再問多了多少,這節課就在此告一段落。
有了這次經驗,我來到另外一班。這次我變聰明了,從頭開始循序漸進。我請兩位小朋友到黑板前,每人給五枝蠟筆。我問大家,哪位同學有較多的蠟筆,大家回說兩人有相同數目的蠟筆。我再給一位小朋友一枝蠟筆,然後問︰現在誰比較多?多出多少?另外一位小朋友少了多少?我再給第一位小朋友一枝蠟筆,同時重複以上的問題。我繼續給第一位小朋友更多蠟筆,每一次都問,他比另外一位小朋友多幾枝蠟筆,而另外一位小朋友少了幾枝蠟筆。之後,我給第二位小朋友更多蠟筆,一枝接一枝,直到兩人的蠟筆數目相同為止。下一個階段則反方向進行—從一位小朋友手中把蠟筆一枝一枝拿走,每一步都問誰比較多,多出多少,在整個過程裡,我也不厭其煩問誰比較少,少了多少。
我接著在黑板上畫出台階,並且加以編號。我畫出兩位小朋友,一位站在九號台階,一位站在五號台階。我問全班同學,站在低處的小朋友要爬上多少台階才能遇到高處的小朋友,以及站在高處的小朋友要走下多少台階才能遇到低處的小朋友。我問︰「第一位小朋友比第二位小朋友高出多少台階?」以及「第二位小朋友比第一位小朋友低了多少台階?」我們接著再做了幾個類似的例子。

現在我們把抽象再推進一步,把台階換成年齡的落差。我問一位小朋友他比弟弟大幾歲?他說大三歲。那麼弟弟比他小幾歲?自此之後,我們就玩得興高采烈了。我問︰當弟弟20歲時他幾歲?當他100歲時弟弟幾歲?當他1,000歲呢?有些小朋友能跟著我討論到大數——幾乎在一年級每一班裡,都有學生能計算百位數,甚至像1000-3這種複雜計算。當然,他們覺得活到100歲或1,000歲的想法很有趣。

我把這節課的最後階段拿來做一些實驗。我們土法製作算盤,用黏土做成珠子串在木籤上。(這比一般的珠子還好用,因為小朋友自己動手做,可以體會材料在手裡的感覺,而且黏土珠子在地板上滾動也不會發出噪音。)我把小朋友分成兩人一組,要求每一組小朋友的其中一位,在木籤上多串三顆珠子,這又成為樂趣的來源。我並沒有告訴他們,每位小朋友該串幾顆珠子,或者誰應該有較多的珠子,我只說出差數,就會驅使他們串出大的數目。例如,有一位小朋友串了10顆珠子,自信可以勝利,當他發現伙伴在算盤串上13顆珠子打敗了他,就在自己的算盤上再加上六顆珠子。
有一句為人熟知的教學法至理名言,提到一節課應該經歷三階段︰從具體出發,畫圖,最後走向抽象。在這種意義下,我們的這節課頗有代表性︰我們從具體(蠟筆)開始,進步到畫臺階,然後在討論兄弟間的年齡時,就不需要具體展現出數目了。最終,我們把學習到的概念主動落實在事物上(黏土珠子與木籤),一節課才算完結。
教學法講這麼多,那麼內容呢?在這節課裡小朋友獲取了什麼樣的概念結構?答案絕對不像初次乍見那麼簡單。首先,他們學會了關係的概念,像是數目間的「大於」或「小於」。進一步,他們理解我在第一堂課嘗試(但沒成功)傳達的訊息︰手上沒有具體的數,仍然能討論數之間的關係。在那節課快結束時,他們練習創造一種情境,使一位小朋友比伙伴多三顆珠子,而重點是不需要明確告訴每位小朋友應該有幾顆珠子。
除此之外,小朋友學習到一種關係可以從兩個方向來觀察,而不同角度看事情結論會不一樣︰如果一人多三顆,則另一人就少三顆。他們體會到當一個部分改變時,關係也就跟著改變了。(如果我多三顆,那你再加三顆或從我這裡拿走三顆,就跟我的一樣多。)
當然,他們也學會了「多出多少」的概念,那原本是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接著更學會了「多出多少」與加法的關係︰如果你在一個數目上加四,結果就是比原來的數目多四。
這節課傳達的另外一個想法是守恆律。「守恆」的意思是當別的東西發生變化,某件東西保持不變,例如︰當你旋轉一個三角形,它的位置發生變化,但是邊與邊之間的關係保持不變,三個內角的角度也都相同。

這節課教的是差數的守恆︰兩兄弟的年齡差永遠一樣。如果你七歲,弟弟三歲,你們的年齡差是三,23年之後,年齡差仍會保持不變︰27比24大3。也就是說,如果你把兩數增加相同數量,它們之間的落差保持常數。這個定律會伴隨小朋友直到畢業。例如,小朋友展開分數時還會遇到它,也就是用同一數乘以分母和分子,則分母和分子兩數的比率不變。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