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寨童年回憶(上):「三不管」的香港九龍城寨

我的城寨童年回憶(上):「三不管」的香港九龍城寨
Photo Credit:Newscom/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寨內的街道暗無天日,頭頂可見的是看似欲墜的電線和水管,水管日夜滴水,無人修葺,邊走要邊提防被水滴到。街巷暗弄濕漉漉的,濕氣甚重,老鼠橫行,暗角隨時會蹦出一隻,和行人擦脚而過。

文:陳文龍(久石文化發行人)

和小時候同住九龍城寨的朋友聊起一些童年記憶,思緒波瀾,勾起了不少曾經住在城寨的點點滴滴。

在未被政府清拆以前,九龍城寨算是香港最大的貧民窟,所住的「寨民」大多是新移民或社會最底層的草根,這些「寨民」用現代新潮一點的說法就是「低端人口」。如果九龍城寨還存在的話,應該還是有人爭著住,還是有市場需求,因為不管任何世代,有富裕人家,也會有「低端人口」。

一、三不管地帶

九龍城寨(正式名字應該是九龍寨城),或稱九龍城砦,砦即是寨。「寨」的字義是防守圍的柵欄,自成一個區域,是軍事的駐地。清政府1842年簽下《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1860年簽《北京條約》再把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割讓給英國,1898年簽《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把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後來一併把九龍半島北部與新界租借給英國,唯獨保留九龍城寨仍歸清廷管轄,作為駐地,類似現代的領事館。

滿清政權覆亡後,國民政府和共產黨忙於內戰無暇處理九龍城寨,港英政府也沒有治權,九龍城寨因此變成所謂的「三不管地帶」──「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國政府不想管、中國政府不能管」。壞人做了壞事,只要跑到九龍城寨躲避,香港警察並沒有治權入內捕捉,所以九龍城寨成為一個罪惡溫床,集「黃」、「賭」、「毒」於一寨無法可管,成了壞人的避風港。

九龍城寨雖然惡名昭彰,這些對於童年的我,似乎沒有什麼影響,住在城寨的歲月,沒有見過砍人放火、圍毆逞凶的刀光劍影,電影《追龍》的打殺劇情亦沒有親眼目睹,現實生活並非天天上演新聞事件和電影場景。住在九龍城寨的人和其他地區的升斗小民並無二致,每天努力為生活打拼,只是比較窮,居住環境比較惡劣而已,鄰里之間相處十分和諧而平靜。雖然港英政府對城寨沒有實質治權,也沒有對樓宇收取「差餉」(香港對房屋的一種稅捐),但還是提供了基本的民生服務,例如供應食水、電力、清掃街道、清理垃圾、郵差派信等,住在城寨裡的居民也能安居樂業。

被清拆前的九龍城寨,大樓約十層高,一幢挨著一幢,密密麻麻,在天台上只要跨一小步,就能走到隔壁大樓。天台的女兒牆處處是用水管駕起俗稱「魚骨」的電視天線,颱風過後,天線被打得七歪八斜,得重新調校,電視才能收到訊號,不然看到的是片片雪花。站在天台高處,九龍城至香港島的太平山盡收眼底,啟德機場在不遠處,飛機從九龍城轟隆轟隆緩降向機場跑道,巨無霸的飛機就在眼前掠過。城寨內的街道暗無天日,頭頂可見的是看似欲墜的電線和水管,水管日夜滴水,無人修葺,邊走要邊提防被水滴到。街巷暗弄濕漉漉的,濕氣甚重,老鼠橫行,暗角隨時會蹦出一隻,和行人擦脚而過。

城寨沿坡而下,由上方的東頭村道至下方的龍津道,左邊的東正道至右邊的西城路,呈長方形如一座棋盤。從下方的龍津道,城寨有四條路可以直通東頭村道,由東而西,分別是龍城路、光明街、老人街、大井街。貫穿東西的只有一條龍津路,龍津路又分叉出幾條細巷。城寨的街巷弄道如迷宮,如果不是住在其中,一入內,恍如闖入一座暗無天日的巨大「石屎森林」(粵語,即大樓建築),要找到出口,得花一些時間。巷弄似不通,卻處處可通,罪犯入內藏匿,就算警察敢於入內追捕,未必能找到罪犯蹤影。他們可以消失於轉角,或遁入任何一座大樓跑上天台,再從天台下樓隱身暗巷。

城寨四周除了錯落有致的招牌,放眼望去,幾乎每一層樓都有向外潛建的鐵籠、鐵窗懸在牆壁,突出在外,蔚為奇觀,可說是潛建中的潛建。城寨的樓宇本身就不是合法建築物,沒有受到監管,清拆時才發現大樓根本沒有地基,所幸香港沒有地震,不然後果難以設想。

直至安排調遷為止,我在城寨住了約四年,搬過三次家。

二、食乜野

一開始,父親在東頭村道和友人租了一間木板隔間,月租數百港元。房間架了一張鐵管雙層床(香港俗稱碌架床),只剩下窄窄的走道,堆放一些雜物,一張摺枱,吃飯要坐在床沿。小小的屋子住了兩家人,八、九個人擠在屋裡吵吵嚷嚷,好不熱鬧。

東頭村道是城寨最熱鬧的街道,食肆、士多(雜貨店)林立,在大樓低處外牆,或橫或直,高高低低掛滿白底黑字,全是牙醫和西醫診所的招牌,看上去東頭村道儼如醫療一條街。嚴格而言,是非法醫療一條街。許多在大陸行醫的醫生逃難到香港謀生,不諳英文,無法考取證照合法執業,因此在三不管的城寨,大量無照醫生,掛起招牌大行醫道。無照不代表無良,這些無照醫生診金相對便宜,反而招來不少病患。病患不只侷限城寨居民,更多是來自港九新界,但因為無照,若有醫療糾紛,患者是求訴無門,只能自求多福。

太陽西斜的黃昏,靠城寨這邊的東頭村道馬路旁正要熱鬧,推著小車的熟食小販一攤接一攤從老人街街口延伸到東正道。叫賣聲,「食乜野」(按:吃什麼)此起彼落,有賣鮮榨椰汁、炒栗子、「炸野」(炸物)、牛什、韭菜豬紅、魚翅魚肉、紅雞腎紅雞腳、咖哩魚蛋、車仔麵、豉油王炒麵……像是一個小市集。買的人站在路邊吃,吃完垃圾隨手丟,有些小販的小吃是用瓷碗裝,車攤旁邊會放一兩桶水,用來洗碗,所以路上油漬斑駁,垃圾隨處可見,有點髒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