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寨童年回憶(下):九龍城寨,黑暗中有光

我的城寨童年回憶(下):九龍城寨,黑暗中有光
Photo Credit:Newscom/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次回香港,我總會從東頭村家裡,信步走到寨城公園去尋找童年的回憶,因為那裡曾經是我的家。走在寨城公園原來龍津道的公園小徑,曾經住過的位置依稀可辨,有種熟悉的感覺,但家早已如煙消,心裡又感到陌生。

文:陳文龍(久石文化發行人)

延伸閱讀:我的城寨童年回憶(上):三不管的香港「九龍城寨」

城寨很多家庭,父母除了白天上班,下班還會把工作帶回家做,這些工作許多是女工活。例如我的朋友,媽媽白天在工廠「車膊頭棉」(縫製肩墊),晚上還拿回家,全家總動員,挑燈趕活,希望可以多賺一點錢。城寨大部份的家庭除了是一個家,還是一個家庭小型加工廠。後來媽媽在九龍城福佬村道一間組裝電髮棒的工廠做組裝女工,中午會回龍津道家裡煮午餐吃,同時也會推一大包半成品的塑膠齒輪回家,我們兄弟要協助把中間多餘的塑膠梗用尖嘴鉗逐一去除。這是承包制家庭工,以磅制價,若以時薪計算大約4、5塊錢左右,要看工作的速度而定,媽媽在工廠上班的日薪是40塊錢。

媽媽除了白天上班,為了想要多賺一些錢幫補家計,下了班還會到新蒲崗的製衣廠加班,做的是「剪線頭」,「剪線頭」是車間把成衣車縫完成,由人工逐一檢查,把接縫處過長的毛線剪掉。當年香港工業正盛,人手正缺,往往要到十點、十一點才收工回家,時薪是8塊錢,會供應晚餐,飯盒一盒。媽媽有時候沒有吃帶回家給我們吃,即使過了三十年,我還記得半夜吃到的「班腩豆腐飯」,雖飯冷菜冰,但那還是一樣的美味。

城寨的老人街是一條從龍津道直通東頭村道的主要往來街道。老人街的由來,大概是因為老人街有一間老人院,老人都走去老人院休憩,因此被名為老人街。但我們住進城寨時,老人院已不復存在,已改成青少年中心。青少年中心就在老人街中間,大門一進去右邊有一張乒乓球桌,往前有櫃檯,後面有其他玩具、圖書和康樂棋室,這些娛樂設施是讓青少年可以消磨時間,防止他們到處閒蕩而學壞。

我小學讀的是九龍城龍崗道的樂善堂小學,班上有一半同學都住城寨。青少年中心是我課後常去流連的地方,是一個同班同學帶我去的,我才知道有這個地方。我常去打康樂棋和乒乓球,有時也會和朋友玩跳棋,我們稱在青少年中心工作的姐姐叫「姑娘」,我們要玩什麼東西都要姑娘登記借用,我也不知道她們是不是社工,不過我記得她們會向我們打聽一些同學的消息和關心我們。

不管是之前的老人院,還是後來的青少年中心,其建築物都是棟清朝時的「九龍巡檢司衙門」,地點是九龍城寨的中心點。由於這座建築有其歷史意義,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被列為法定古蹟,在城寨被清拆後唯一被保留的建築物,現在是寨城公園的遊客中心。

城寨除了廣東話能通外,另外最多人說的是潮州話,城寨大部分業權應該都握在潮州人手裡,在城寨開店的,大部分是潮州人。我們的房東就是潮州人。有名的黑道人物「跛豪」吳錫豪也是潮州人,據說70年代香港90%的海洛英由九龍城寨輸出,「跛豪」赤手空拳活躍於城寨,幾乎壟斷了整個毒品市場。印象較深的是,說到潮州人,會說:「潮州人拉二胡──自己顧自己」(因為潮州話自己顧自己近似於二胡的調音聲),這是嘲弄潮州人的自私自利。

東正道有一間文具店,老闆也是潮州人,夫婦對話說的是潮州話。80年代末,香港引進台灣的水果老虎機機台,這是一種賭博機器,港幣五毛錢可以換一個代幣,投入代幣可以押注。文具店老闆引進了一台,很多小朋友擠在機台前面,有錢的賭博,沒錢的看別人賭。我和一個朋友,也常出現在人群中,直至口袋的錢盡輸為止,才頹然離開。賭博是會上癮的,總覺得輸的錢可以一注就贏回來。我們那時候在工廠做非法童工,時薪是五塊錢,大部份賺來的工錢,都透過一台老虎機奉獻文具店老闆。小小文具店應該透過這台機器發了一些小財,說不定比賣文具還賺得多。我們如果拿現金向他換代幣,老闆會笑逐顏開,如果贏了代幣向他換回現金,他的臉色會立即變沉,一副不情不願!因為這種賭博遊戲,後來我和那個朋友也染上賭馬的惡習,這是後話。

從龍津路搬到龍津道,從路搬向道,是在不遠的地方,當年我們年紀小,無法幫忙,父親按照廣告小卡找來知名搬家公司協助搬屋。幾個壯漢,帶上工具很快把東西包裝妥當,當家當搬到中途,搬家公司坐地起價,要我們多付搬家費,不然不繼續搬,形同勒索。那些搬家工人個個是彪形大漢,惡形惡相,似是行走江湖,我們已是砧板上的肥肉,只能任由宰割,吵也沒用,最後只能多付錢了事。

龍津道的士多(雜貨店)林立,也有一些冰室(冷飲店)和餐廳。有一年可口可樂推出「搖搖」(YOYO)行銷活動,喝可口可樂有贈獎,獎品是「金牌搖搖」。士多通常把冰箱放在靠門口處,玻璃樽裝的可樂即開即飲,是否有中獎就藏在瓶蓋內的膠墊,但是那個夏天狂灌了許多可樂,獎品還是沒有到手。記憶猶深的冰室,是在東正道和龍津道的交接處那間,因為其門口掛了一支電話,可以免費任人借用撥打,在沒有手機的年代,那支電話給我們聯絡朋友提供了許多方便。

城寨裡有許多小型工廠,印象較深是食品加工廠,例如魚蛋廠,死魚都一條一條躺在地上等待丟進攪拌機被加工做成魚蛋。龍城路上有一間腸粉廠,蒸氣緲緲,工人把米漿倒在一塊發黃的布上,等米漿凝固,再捲成條狀。還有砵仔糕廠,砵仔有白色和啡色,白色是白砂糖製成,啡色是黃糖製成,會加入一些紅豆作裝飾。龍津道和老人街交界處有一條小路通往九龍城,有個大嬸黃昏時份就會出現在路口擺賣城寨製的砵仔糕,一個八毛錢。付錢後她會用兩支竹籤,嫺熟的挖起砵仔裡的砵仔糕交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