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政府挑戰2025年減塑7成,聯手伊斯蘭宗教團體「教化」倡環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印尼環境與森林部廢棄物處理局局長Rosa Vivien Ratnawati向媒體表示:「相信透過神職人員來告訴民眾,是最有力的宣導方式。」在過去,便有印尼宗教團體宣倡議環保行動的案例,如2014年伊斯蘭教士理事會便曾發布教令,禁止信徒盜獵保育類動物⋯⋯
外電編譯:Yun-Ling Ko(南洋誌)
有鑒於一次性塑膠產品的使用造成龐大垃圾量與環境污染,東南亞各國今年吹起「減塑」環保風。根據綠色和平報告,東南亞各國,也開始推動大小不等的限塑政策,如緬甸的首都仰光政府禁止製造、販賣及儲存塑膠袋;馬來西亞在去年也宣布聯邦直轄區(吉隆坡、納閩、布城)禁止使用一般塑膠袋,且商品包裝費用由商家負擔;泰國今年6月因一隻擱淺領航鯨被發現胃中有80個塑膠袋後,政府也訂下目標在2021年塑膠製品用量減半。
現在印尼也加入減塑行列。今年六月,印尼政府宣布與伊斯蘭宗教團體攜手,透過宗教力量宣導民眾進行減塑,希望在2025年時達到減塑70%的目標。
印尼政府此次與印尼伊斯蘭教士聯合會(Nahdlatul Ulama,NU)、穆罕馬迪亞(Muhammadiyah)兩大宗教團體合作。NU是印尼最大,也是全球最大的伊斯蘭教組織,約有5,000萬名會員。穆罕馬迪亞則是印尼的第二大伊斯蘭組織,約有2,900萬會員。政府相關單位希望藉由兩大團體的影響力,加強減宿政策宣導效果。
印尼環境與森林部廢棄物處理局局長Rosa Vivien Ratnawati向媒體表示:「這兩個團體有龐大的信眾,相信透過神職人員來告訴民眾,是最有力的宣導方式。我們希望鼓勵民眾從小地方開始做起減塑,如自備重複使用的飲料杯、購物袋等,來從源頭減少一次性塑膠產品使用。」兩個團體也已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友善環境是伊斯蘭文化的一環,將致力於推行塑膠袋、塑膠產品減量運動。
NU氣候變遷與減災局主任表示,這次的活動代表NU不是像大家所想的,只關注政治或宗教議題。NU於今年五月開始線上廣播節目「環保佈道」(Ngaji Sampah, 英文翻譯:sermons on waste),由雅加達中央辦公室每個月錄製一次,神職人員將會以宗教觀點與教令,來談論垃圾管理等議題。該節目也計畫在開齋節後,加強探討塑膠袋減量的議題。
另外,印尼政府也與國際環境NGO綠色和平組織(Green Peace)、印尼伊斯蘭教士理事會(Indonesia Council of Ulema,MUI)合作宣傳。
今年齋戒月,綠色和平組織便發起了#PantangPlastik (英文翻譯 #AntiPlastic)的網路宣傳,提倡「環保開齋」。綠色和平組織表示,印尼在齋戒月時的塑膠使用量比平時更多,原因之一為民眾在日落後聚在一起享用開齋飯,外帶食物的塑膠袋用量大增。該組織希望透過結合宗教團體力量,讓齋戒月更環保。
在過去,便有印尼宗教團體宣倡議環保行動的案例,如2014年伊斯蘭教士理事會便曾發布教令,禁止信徒盜獵保育類動物;伊斯蘭生態環境科學基金會也曾與多所學校合作,提倡在校園內種樹的活動。
在印尼,平均每人每年製造了17公斤的塑膠垃圾,過去十年內,塑膠袋使用每年增加了98億,其中高達95%未經妥善處理,便直接焚燒或流入海洋,造成環境汙染。全球約60%的海洋塑膠來自中國、印尼、菲律賓、泰國及越南,而印尼是全球第二大海洋塑膠垃圾流出國,僅次於中國。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Indonesia’s latest weapon to cut plastic bag use: devout Muslims(The Jakarta Post)
- Indonesia combines Islam with environmental activism(DW)
- Preaching against plastic: Indonesia’s religious leaders join fight to cut waste(The Guardian)
責任編輯:葉蓬玲
核稿編輯:楊之瑜
月薪25萬牙醫與3萬小資有相同煩惱?缺乏財務大局觀或許更焦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針對高收入族群的財務焦慮,建議先清楚所有支出項目,列出每項支出的底限;並檢視每一支出的流向、好好善用機會成本;最後重新調整資產配置,才能慢慢邁向想要的理想生活。
本文作者:VI 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 台灣區總經理 黃士豪
先前一名網紅指出「25萬高收入族煩惱跟3萬小資相同」引發熱議,多數網友都無法認同,但我曾經遇過一位每月平均收入約25萬的牙醫,焦慮指數遠超過一般月薪3萬小資族。
職業為牙醫的陳醫師,雖然每月收入依診所患者數量有所起落,但近一年來平均月收入也有25萬,如果看診數量較多,當月收入可能差不多是小資新鮮人一年的薪水。
接到陳醫師的諮詢需求時,我檢視了一下陳醫師資產負債情況,各種狀況算相當不錯,並沒有特別需要修改的地方,除了投資組合總資產比多數人高出許多外,手頭也有足夠現金可以擁有良好生活品質。
然而我也發現陳醫師的焦慮恐慌指數位居「前段班」。在老婆還有一份時間彈性的工作,可共同貼補家用同時,陳醫師本人還是因為每月總「入不敷出」而始終對「缺錢」存在極大焦慮,對談時可以明顯感覺到他愁眉不展。
除了覺得賺的錢跟不上花錢速度外,陳醫師對投資始終無法看到明顯獲利,也對能不用擔心經濟壓力、實現財務自由和減少晚上及週末工作時間,這些遲遲無法達成的願望感到無力。
將陳醫師的資產負債、預算損益及投資組合全盤檢視一遍後,發現他入不敷出及焦慮主要原因有三個:「財務審視不全面」、「保險機會成本過高」及「理財結構過於保守」,而這三個問題同時也是相當多小資族財務管理及投資理財時容易犯的錯誤。

賺再多也是超支,都是因為缺乏財務的大局觀。
陳醫師雖然有做帳的習慣,但缺少了與老婆妥善溝通,因此對整個家庭支出總是後知後覺,金錢分配也有些混亂。
建議陳醫師應該要清楚將每月預算損益明確分類,倘若不能知道家中各個支出類別、就容易缺乏全局觀,不會知道各個預算哪邊多、哪邊少。一直見樹不見林就會覺得每一筆支出都該花,最後造成怎麼賺都無法完全支付開銷。
例如:陳醫師接下來可能會面臨換車這類龐大支出的抉擇,如果缺乏支出優先順序,容易讓每個花錢決策看起來都很合理,最後將陷入錢永遠不夠花的窘境。
我建議陳醫師將保險、生活費、交通、教育等支出分類,明確定義出每月比例,將這些支出以平均月收入設定底限,在有限「開銷」下就能避免各項開銷造成不必要浪費。
省下不必要的花費就有機會產生複利效應,這是高收入族群容易忽略的思維,所以會更容易在各個支出項目當中超支,即便收入高,最後也跟很多人一樣入不敷出。
給陳醫師的建議一:想清楚機會成本,每一塊錢都很重要!
不管收入有多少,有個理財共通觀念必須記住:每一塊錢都很重要!
陳醫師的財務現況,比起入不敷出這問題,我覺得更需要立即為他進行深入「保險健檢」!全家人一個月單醫療及意外險就高達4萬元保險支出,明顯高出該負擔成本,更不符合機會成本。
相當多人購買保險這類看似有「保障」的產品時,特別容易忽略機會成本問題,覺得應該多保一點,當有需求時就能多拿回一點。但是當我們只專注於保險,忘記或忽略其他開銷,就會造成過度投入。
無論收入有多少,保險支出絕不能超過每月收入十分之一。以陳醫師這個案例來看,假設把每月41,000元保險費降到合理比例24,000元,即使只將這省下的17,000元為小孩簡單投資ETF,以報酬率9%計算,30年就有2,400多萬元。
多出的17,000元保險費,能提供的保障是否超過將錢放入投資的報酬率?這就是他已經失去的機會成本。
給陳醫師的投資建議二:想實現財富自由夢想,先拋掉對金錢的焦慮
為何擁有高收入的陳醫師,也有相當多資產分配於投資中,感覺做了很多投資、卻無法看到獲利成果?理由很簡單:因為投資配置沒有辦法支撐夢想。
分析他的投資組合,保障型資產高達600萬佔23%,防守型資產包含房子共2,000萬佔75%,進攻型資產只投入60萬、佔2%,明顯無法帶來足以支付開銷的高獲利。
我的建議是如果本身個性無法承受太多風險,可以將進攻型資產提高到至少47%,防守調整至47%;至於現金、活存這些保障型資產,就算每個月支出高達30萬,預留半年180萬保障金也就足夠,可以降低至7%。
在房地產無法變現情況下,他現在也只需要將當初為小孩存的美金保單活用於投資中立即就增加200萬進攻型資產,在已經懂得如何選股的情況下,自然就離夢想更進一步!
針對高收入族群的財務焦慮,建議先清楚所有支出項目,列出每項支出的底限;檢視每一支出的流向、好好善用機會成本;最後重新調整資產配置,才能慢慢邁向想要的理想生活。

本文章內容由「VI 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