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導讀:貼上烏托邦標籤,做一場世外桃源幻夢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導讀:貼上烏托邦標籤,做一場世外桃源幻夢
「吳哥的再發現者」博物學家亨利.穆奧(Henri Mouhot)於一八六○年時所繪的吳哥寺。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必須先有認識才能開啟討論,對東南亞這理應熟悉的鄰邦之地,只有陌生,那才是真正的缺乏世界觀。本書的觀點不盡然全部為人贊同,但它所析理的歷史,是島上每個人都該好好補上的一課。

台灣和「東南亞」存在著奇妙的距離,在實際地理位置和心理認同之間,存在巨大的落差。

地理上,北回歸線貫穿台灣,自然環境和東南亞十分相近,過去日本統治時期也視為台灣為南進的基地,進行動植物的培育和移植,在《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一書的考察下,今日台灣常見的熱帶植物,多是日人移入,間接證明了台灣和東南亞接近的自然條件,足以成為進入南方的前線實驗室。

但生活在島上人們,在自我認同的選擇,多半有意無意忽視和東南亞相連的部分,把台灣定位為東亞或東北亞的一員。這或許和過去政治歷程所塑造的政治文化有關,習慣陸地視角的「大國」觀點,忘記身為島嶼的本質,以及和海洋緊密不可分的臍帶,連帶忘了所處的地理環境。位於東北亞和東南亞的交接處,該思的是如何發揮銜接的優勢,而非主觀自視甚高的選邊而立。

持平而論,「東南亞」也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才被確立的概念,在未劃定之前,這區域的歷史早已巨大龐雜,有紀錄以來,該地域即是多文明、多族群聚集之地,諸國林立,彼此競逐兼併,並受到來自印度和中國兩個大國的文化輸入。近代之後,西方列強帝國主義的掠奪,加劇了東南亞政治的複雜,二次大戰東南亞成為重大的戰場之一,所激盪出來的戰火,延燒到戰後都未曾止歇,成為冷戰時期區部衝突的舞台,以及軍事獨裁者的樂園。要將東南亞視為整體,光是要析理過去的恩怨糾葛就非常困難,更遑論要產生認同。

石澤良昭教授的《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夾在中印之間,非線性發展的多文明世界》一書優缺點皆在此處,全書最令人驚豔的,是指出東南亞複雜而多元的特色,過於單一或偏狹的文化融合或區域整合,並不見得能套用於此區域。然而,令人失望的也在此,去除頭尾精闢的論述,中間具體的內容,僅圍繞在吳哥王朝的敘述和介紹,全書的重心在談論柬埔寨的歷史,以個例的方式,切入整個東南亞的歷史介紹。這並非不可行的辦法,但對於一本強調東南亞多元性格的歷史著作,如此的落差感,還是使人感到淡淡的失落。

當然,即使談吳哥王朝和柬埔寨的歷史,仍有一讀的價值。畢竟對台灣許多人來說,該地的歷史仍是全然的陌生,即使吳哥窟已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三不五時就會在不同的社群網站上,看到人們拍照、打卡,留下驚嘆和感言。但認真詢問對發展的經過和背景有多少認識,大概多數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在大眾媒體上所能接受到的訊息,也分為兩極,一就是利用吳哥窟那壯觀的美麗遺跡為背景,營造超越時空的古文明感受,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版的《古墓奇兵》(Lara Croft: Tomb Raider,2001)是最好的例子,在這部被電玩迷或影迷戲稱為災難的電影,利用吳哥窟的景色,營造出天然的異國情調。

相對於膚淺、刻板印象式的使用,另一端則是聚焦於1970年代紅色高棉掌權之後,一系列不人道的屠殺,那一連串的殺戮,以難以想像近乎不可思議的殘暴,造成數以萬計的柬埔寨人民的死亡,並在無數倖存者身心烙下陰影。如獲得198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殺戮戰場》(The Killing Fields, 1984)到近期由安潔莉娜・裘莉執導,獻給他養子Maddox,由同名小說改編的《他們先殺了我父親:柬埔寨女孩的回憶》(First They Killed My Father, 2017),都圍繞著這人類歷史難以直視的黑暗時期。從古蹟到暴行,中間漫長的歷史演進被直接跳過,彷彿柬埔寨的過去只剩觀光遊憩價值,它的現在則只有野蠻和暴力,說到底,就是一蠻荒落後之地。

但在石澤教授的書中,看到了柬埔寨的另外一面,吳哥遺跡雖是無機之物,卻是無數人們生命的投射,承載著他們曾在這世上生活的痕跡,應用著來自印度和中國的種種思想資源,斧鑿出己身的文化。面對著中南半島特殊的環境,他們培養出一套和自然共生的方式,歷史發展不再是追求無止無盡的「進步」,而是「一部自我成長的歷史、精神文化的深化史」,跳脫線性、進化的解釋,替之以和綿延不絕的自然,一同延續的歷史觀點。因為如此的「世外桃源」,所以像吳哥窟這樣的遺跡,竟長期被自然所掩沒,直到西力東來才被發覺。

回顧柬埔寨的歷史發展,那絕對不是一部非文明的野蠻進程,他們大量興建水利設施,有效調解水利,經營農業灌溉,並建立了「王道」的道路系統,在亞熱帶叢林中,開拓出四通八達的流通。在精神層面上,也建立了王權和宗教共存的宇宙觀,進而形成明確的社會分層,吳哥雄偉的建物,同時是王權和神權的具象呈現;有著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體制,以及執行法律和判決的司法系統。民間也充滿著活力,在農業之外,有著活躍的商業活動,並有形形色色的專業教育,發展出文學和藝術的創作。作者從吳哥的歷史中,將東南亞的歷史定義為以「森林、水田及海」為基礎,「人類與自然和諧的生命史」,兼容著中國和印度的文化。十六世紀之後,開始和歐洲、日本相遇,從中印之間,走向了世界。

如同在第一章作者以簡短的篇幅快速交待東南亞史諸國歷史的梗概,第二十章則同樣扼要的析理二十世紀的東南亞,以萬隆會議為起點,各國紛紛揭起獨立的浪潮,戰火燃燒,加上資本主義幻起幻滅,近現代東南亞處處充滿著危機。最後,全書落在日本研究者對東南亞的虧欠和使命,並再度強調東南亞作為的世外桃源,提供著近代歐美文明主流之外,另一個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