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基努李維《阿比與阿弟》:B級科幻片中的異類作品

基努李維《阿比與阿弟》:B級科幻片中的異類作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回顧80年代的科幻片,並非創作者想像不到更多元的影像與場景呈現,而是在《侏儸紀公園》之前,CG特效大多只能做出聲光,一如星戰系列以聲光結合模型拍攝的成就,還無法連場景都具象化。而《阿比與阿弟的冒險》以及《阿比與阿弟暢遊鬼門關》,正是其中的代表作。

以影史來說,80年代是關鍵的一個時代。當時是電子遊戲興起,有線電視頻道、音樂錄影帶橫掃全球,是人類開始將影音娛樂拓展到家庭的時代。而在科技娛樂的大幅發展下,人類感受事物的認知,開始走向虛擬世界。

在70年代前,一個玩具或遊戲只要具備一種功能,就足以讓人們覺得新奇。但電子遊戲出現後的變化幅度,讓人類對於故事與認知建構的想像開始延伸。一個只是8-BIT到16-BIT的電子遊戲,以現在的角度看是簡陋無比,在當時卻比魔術方塊還要動人百倍。

這種發展也影響了電影。整個80年代可說是科幻與動作片當道的時代,70年代只有手槍的警匪動作片且講究劇情與人性,但席維斯史特龍的《眼鏡蛇》一出來,帶著火箭筒、機關槍和從頭殺到尾的絕對暴力,一種比過去動作片強悍數倍的動作影像在這個時代出現。而當時也出現不少科幻片。從好萊塢的《異形》與《魔鬼終結者》到偏B級片的《大魔域》、《天降神兵》、《霹靂五號》,都是過去無法想像能夠「在影像中呈現真實感」的科幻作品。

回顧當時的科幻片,並非創作者想像不到更多元豐富的影像與場景呈現,而是在1995年《侏儸紀公園》之前,CG特效大多只能做出聲光,一如星戰系列以聲光結合模型拍攝的成就,還無法連場景都具象化。所以有一類所謂半真半科幻的電影,就雄霸了B級片的市場。他們沒有太多錢可以像《回到未來》那樣拍得真實,但以創意與有限的特效,做出相當成績,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1990年問世的《從地心竄出》。

而在1989年出現的《阿比與阿弟的冒險》以及1991年推出的《阿比與阿弟暢遊鬼門關》,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貌似無厘頭的劇情,《阿比與阿弟的冒險》講述一對高中生為了完成學校的歷史作業,受到未來人的幫忙,得以用電話亭外型的時光機,去收集歷史人物,在禮堂為他們進行口頭報告。收集的過程中笑話與冒險百出,最後順利完成報告並交到來自於中古世紀的女友。

續集《阿比與阿弟暢遊鬼門關》,則延續了首集的設定。兩位主角在未來所組的樂團音樂,可以拯救世界讓天下太平,所以想統治世界的魔王,派出兩個外型與他們相同的機器人,前去殺了他們,為的是改變歷史。而被機器人殺死的阿比與阿弟面對死神,卻以詭計擊敗死神,進行一個復活重生、打倒機器人,以挽回歷史的行動。

兩部片的劇情既不嚴謹又漏洞百出。光是時光旅行的部分就有許多不合邏輯之處,而在角色設定中,因為阿比與阿弟都是莽撞無知的青少年,所以伴隨著80年代搖滾樂,以及少年的白爛手勢與笑料,就這樣一路玩弄其他角色與觀眾直到電影結束。

但這個系列偏偏有它的代表性。首先因為預算問題,片中許多科幻角色還是用模型與特殊化妝完成,整個回到了《星際大戰》的復古風,而特效部分除了放上聲光之外也沒有任何特別之處,關於未來的場景,以現在的標準看更是簡陋無比。但這樣的組合偏偏把整個故事背景,弄成了一種在生活中可以想像並相當擬真的現場感。例如片中的中古世紀城堡就不是用CG打造,而是實景拍攝。

另外,電影也捨棄了任何認真討論科幻細節的要求。像是時光機的天線壞了,無法校準前往的時代,卻只要用口香糖黏好就能復原。而打敗死神後,阿比與阿弟回到自己的肉體,隔了不少時間,肉體也沒出現腐壞(連交代都沒有)。這些都是在一種時代氛圍中形成的,只要求效果而不在乎合理性的電影風潮,在當時所有的B級片都用類似的方式處理。

隨著CG特效的進步,21世紀的觀眾對於聲光與影音的要求更為嚴苛。一部電影的特效只要不擬真,就會引來負評。隨著電影科技的發達,人們也越來越不滿足於只是打鬥或特效的電影模式,除了影音聲光效果外也要求劇情的嚴謹,並常把科幻片當作劇情片看。而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所出現的這類片型,在短短的時光內,也就自然被市場淘汰而走入歷史。

但成長於那個時代的觀眾,對這樣的電影卻念念不忘。到現在世界各地都還有懷念《阿比與阿弟》的影迷。而電影的男主角基努李維,也因為覺得有趣,正籌拍阿比與阿弟第三集

這是種懷舊的概念,就好像任天堂紅白機又再度流行起來的趨勢。因此《魔鬼剋星》在翻轉性別後,也拍了續集。而《一級玩家》也在對這個時代致敬。而對於影迷來說,正因為這種片型只存在不到十年,卻又有強烈的記憶感,也導致了這種電影至今仍有人討論、重拍的原因。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