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爆紅泰劇《天生一對》瞭解泰人生死輪迴觀:由泰國九世王火葬亭設計概念談起

從爆紅泰劇《天生一對》瞭解泰人生死輪迴觀:由泰國九世王火葬亭設計概念談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泰人認為「魂」是人的本質,但因沒有形體可以有所作為,所以沒有力量且很脆弱,必須藉由人身行動來做功德,其所產生的福報業力才能保護人/魂,此即泰人觀對魂信仰的一種實踐方式。

2017年10月11日及11月2日泰國「世界日報」A3版「泰國新聞」分别刊登標題為「火化亭建築設計展開幕」及「工藝傳統融合 火葬亭開放參觀」之報導略述:

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CDC)舉辦傳統火化亭建築設計風格-串聯宇宙的設計理念主題展覽會,副總理巴金上將主持開幕式,展覽會分為「宇宙的啟示和泰式建築設計」等四個展區;第九世王蒲美蓬陛下火葬大典使用的火葬亭,從11月2日起開放民眾參觀,這座集合全泰國頂級工藝師並保存傳統文化經典的藝術建築,其設計概念源自佛教「須彌山」,就是眾神居住的神山,周邊有神獸雕像和佛教布置,代表故王火化後升天,而火葬亭建築共有三層,第一層4個方位立有獅(東)、馬(西)、牛(南)和象(北)等神獸,各有其代表意義。

由此得悉,泰國九世王蒲美蓬陛下火葬亭的整體設計理念,糅雜有佛教、印度教與萬物有靈論等綜攝教義與在地實踐,強調神靈位階與因果輪迴的觀念,這套泰人信仰的生死觀運作系統,不僅視為宗教信仰的教義解釋,更是上位者鞏固政權的合理基礎,內蘊君權就是神權,國王即是神之化身,也就是「聖王」與「真命天子」的代表,因此泰國巴育軍政府才會肯定泰劇《天生一對(บุพเพสันนิวาส)》以「生死輪迴」與「因果業報」等形上概念,輔以保國衞民的愛國情操演繹全劇,成功傳達「敬神、忠君、愛國」之傳統社會價值觀,特別有利安定全國民心與鞏固社會秩序。

利泰王三界觀的地理元素

西元1345年素可泰王朝第五世利泰王(พระมหาธรรมราชาที่1/ พระยาลิไท)在位時,曾親自偕高僧編寫有關上座部佛教教義及宇宙觀的宗教故事:「關於三界的佈道(ไตรภูมิกถา/ ไตรภูมิพระร่วง)」,其內容闡述以「須彌山」為世界中心,是由具淫食二欲眾生所住的「欲界/กามภูมิ」(11ชั้น)、摒除淫食欲但仍有物質身的「色界/รูปภูมิ」(16ชั้น)與最後超脫物質身達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無色界/อรูปภูมิ」(4ชั้น),總計三界31層輪迴境地(วัฏฏสงสาร 31 ภูมิ)的垂直結構所組成,這種階層概念對泰人日後的信仰、文學、藝術、壁畫、寺廟、宮殿及火葬亭建築等創作,奠定無比深遠的框架式影響,也使得泰國不論在大皇宮、鄭王廟(黎明寺)、佛塔或火葬場等建物設計,無不充滿了利泰王所述三界觀的地理元素。

800px-Wat_Arun_and_Sunset
Photo Credit:Yosemite CC BY SA 3.0
鄭王廟

《天生一對》劇中女主角嘎拉給(การะเกด)與給蘇蘭(เกศสุรางค์)靈魂出體的穿越場景:柴瓦塔那蘭寺(วัดไชยวัฒนาราม),正是承襲自利泰王三界觀的概念構建,在群塔中央有一座象徵須彌山的高棉式大型高塔,四周建有四座中型塔,外圍再伴有8座小塔及門廊環繞,並以120尊坐佛圍繞這13座塔的周圍。同樣的,泰國九世王的火葬亭也是依據須彌山意象,以三層四面及九座鍍金佛塔組成,最上層的中央大塔分別被第二層四座中塔及第一層四座小塔漸次圍繞,象徵著被七重圍輪山海、四座漂浮大陸與一片汪洋圍繞的意涵。另外,泰國佛塔的基座及塔頂,經常有7層及31層的線條裝飾,其結構特徵所反映的符碼概念,即是七重圍輪世界與三界31境地之象徵意義。

800px-Ayutthaya_Thailand_2004
Photo Credit:Evilarry
柴瓦塔那蘭寺

泰式佛巫交融的信仰文化

上座部佛教源自印度文明,其教義被吸納成為東南亞信眾的宇宙世界觀,隨著佛教(大乘、小乘、密宗)神識觀念的導入,進而在泰人原已信仰「靈( วิญญาณ)」與「魂(ขวัญ)」存在的人觀架構上,進一步融入佛教的宇宙生命觀,形成現今具有泰國特色的佛巫交融信仰文化。正因如此,泰劇《天生一對》男主角父親(ออกญาโหราธิบดี),也是那萊王的老師具有施法「月亮魔咒(มนต์กฤษณะกาลี)」,白衣國師(ชีปะขาว)擅長隱形法術及移形換影等巫覡能力,這些看似非佛教元素的佛巫融合儀式,卻能毫無違和的被視為理所當然融入劇情,亦正說明泰國佛教深受綜攝影響,並較少區分各種教派教條與實踐差異,也不會刻意排除異已而宣稱自身正統性,所以可以呈現多元融合的宗教文化特色。

泰民族相信每種事物的「靈」或「魂」,各有其一定的掌管空間及權責範圍,而且認為人死之後靈魂不滅,這種「人/魂」與「空間」的二元概念,自然發展成為治理陰陽兩界的鏡像規則,亦即具有神格象徵的國王往生後,順理成章繼為靈界管理者之一,而作惡多端的嘎拉給被「月亮魔咒」施法咒死後,其魂魄慘遭地獄使者索拿下地獄受懲,而在劇中施法唸咒時,施咒者以有形的白色綿線圍繞起無形的靈界空間,目的就是要保護施咒者及旁觀者不被惡靈、鬼魂等無形靈體侵擾,也正是「人/魂」與「空間」概念的具體實踐。

(《天生一對》官方MV)

各別宗教對於靈魂與軀體之關係持不同的態度與看法,因此影響死後大體的處理方式。佛教與印度教採取火葬儀式,認為眾生死後只是神識離開軀體,進入重生輪迴,因為佛教基本教義是無我與無常,沒有任何恆常不變的主體,故視身體僅是神識借居的軀殼,所以泰人亦相信靈魂可以脫離軀體存在且不受時空限制,亦即人死之後,靈魂可以獲得解脫或繼續輪迴,遂將火葬視為往生的一種儀式,亡者魂魄或生者親友亦不應陷入無謂牽扯,以免阻礙往生者繼續輪迴轉世的過程,因此在泰國被視為毗濕奴神化身,具有「大功德之人(ผู้มีบุญ)」的國王火葬大典,即是藉由火葬重返忉利天界,儀式本質內蘊歡慶意義,所以泰國政府才會在典禮期間,特別安排大型箜劇及音樂會等藝文表演,以茲紀念這個輪迴往生的重要過程。

功德與輪迴的業力作用

泰人日常信仰的眾多神靈之中,可依照「空間」概念區分為三大類:人體的魂、地方神祇及釋迦牟尼佛陀,祂們分别對應個人身體、地方區域及宇宙法界負起主導與保護作用,換言之,這三種「靈」在泰人的宇宙生命觀中,是分别存在於不同維度的區域空間,這種層次分明的空間關係,不僅體現在宗教信仰的精神層面,也影響世俗社會的結構實踐。泰人用佛教的「功德(ทำบุญ)」和「輪迴(วัฏฏสงสาร)」觀念,深化解釋與鞏固這種位階關係,因此在功德、因果和存在的宇宙觀架構上,創造出一個有意義的「世界」,並歸納出這個「世界」的運行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