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人物風流》看鄭問故宮大展(上)

從《人物風流》看鄭問故宮大展(上)
鄭問《東周英雄傳》,Photo Credit:大辣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東周英雄傳》也好、《始皇》也罷,鄭問雖然大多以中國傳統歷史作為主題,也將毛筆揮灑自如,但他的畫裡沒有一樣是純粹的、刻板印象裡的中國傳統。反而用了現代人的現代意識,甚至物質主義的意識,來重新詮釋古代,賦予古代中國更大的能量。

2018年6月,「鄭問」成為了第一位在故宮展出的漫畫家。

這個名字,對不少六、七年級生來說,或許滿載回憶;但對一般大眾而言,卻相對地陌生。也許因為步入21世紀後,鄭問的漫畫創作即嘎然而止、也許因為漫畫家在台灣長期缺乏重視,所以直至鄭問離世,弟子鍾孟舜的臉書貼文引起上千次的分享,我們才猛然憶起,台灣曾有這麼一位理當備受推崇的藝術創作者。

為了不讓鄭問在一片哀悼與惋惜後,輕易地被遺忘,鄭問的弟子與家人,開始為鄭問展積極奔走;自2008年起重出鄭問作品的大辣出版,動身企畫鄭問全紀錄——於是,我們看到了登上故宮的「千年一問」大展,看到了橫跨亞洲四地、回溯近半世紀的《人物風流:鄭問的世界與足跡》。

01
左:鄭問故宮大展;右:《人物風流:鄭問的世界與足跡》

漫畫鄭問,開闢自己的圖像語言

鄭問故宮大展展覽入口,一尊光雕投影的高大人像矗立,氣勢逼人。他是何勿生,《阿鼻劍》的主角、鄭問故宮大展的主視覺。走進展間的第一區「漫畫鄭問」,果不其然,那幅《阿鼻劍》的彩圖原稿前停留了眾多觀者。

鄭問的漫畫不算少,然而自1989年《阿鼻劍》問世以來,卻始終是他在台灣最受喜愛、最為知名的其中一部。擺脫了初期《戰士黑豹》、《鬥神》的青澀,也拓展《刺客列傳》單元短篇的格局,《阿鼻劍》以寫意的毛筆水墨,揮灑出了圍繞佛義的獨特武俠世界,無論是在畫技、劇本、分鏡上,都達到了漫畫創作的成熟期,堪稱鄭問連載長篇的代表作。

《阿鼻劍》的成功,當然不能不提到編劇馬利(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從1983年出道以來,鄭問一直是編繪自攬,《阿鼻劍》是他第一部搭配編劇的漫畫作品。馬利在他擔綱總策畫的《人物風流》當中,提及了他們合作的始末:初任時報出版總經理的他,同時也是眾多被《刺客列傳》彩色水墨驚豔的讀者之一,既然創辦了《星期漫畫》雜誌,自然會想爭取一個與鄭問合作的機會,也促成了兩人搭擋創作。當時,馬利深受佛經的文字與敘事影響,尤其是《地藏菩薩本願經》,也因此將「地獄」作為劇本的基底,描繪出各個有自己復仇理由的人,而最後誰都無法脫逃阿鼻地獄的武俠故事。

當一位漫畫家能夠用自己的圖像語言,將別人的劇本破格呈現,正是充分顯現了他繪製漫畫的功力。

看過《阿鼻劍》的人,幾乎都對第一部裡史飛虹以劍光穿破大樹的懾人場面,以及力透肉身的巨掌,感到歎為觀止。在「漫畫鄭問」的展區,也特地分析鄭問藉此挑戰空間感的透視功力。不過,身為《阿鼻劍》的文字創作者,馬利最受震撼的,是史飛虹在山洞裡一刀刺入于景的場面。「巨幅的留白,和前面縱橫飛舞,無所不在的畫筆,形成巨大的對比。讓人窒息的同時,又讓人穿透。」他在《人物風流》裡如此寫道:「沒有任何武俠漫畫有這種場面,有這種視覺的魅力和哲學。」

阿鼻劍-1
史飛虹以劍光穿破大樹的場面十分精彩
《阿鼻劍1》,Photo Credit:大辣出版提供
阿鼻劍-2
馬利最受震撼的,是史飛虹在山洞裡一刀刺入于景的場面。
《阿鼻劍1》,Photo Credit:大辣出版提供

藝術鄭問,雜糅中西的創造力及詮釋性

1990年,受日本講談社栗原良幸之邀,鄭問開始在日本連載漫畫。為了開創有別於日本、歐美的畫法,鄭問進入了新的創作階段,《東周英雄傳》、《深邃美麗的亞細亞》、《萬歲》、《始皇》,此時的他已步上鑽研藝術的道路,亦是展覽第二部分「藝術鄭問」想要呈現的。

曾與鄭問在《中時晚報》短暫共事的羅智成,在《人物風流》的訪談裡,將鄭問的藝術表現從幾個面向來分析:首先是他紮實的古典技法與作品完成度。鄭問筆下的人物,臉部五官、身體肌肉都寫實得驚人,以漫畫作品來說是少見的。這與他在復興商工時打下的基礎,有非常大的關係,造就他對古典技法運用自如——特別是素描——儼然是他作畫的根本。

再來是他旁徵博引的細節考據。一般人初看鄭問的作品,光是磅礡的氣勢、嚇人的畫功就足以讓人讚嘆,但若是能察覺他每幅作品暗藏的細節與典故,你會由衷佩服他的用心良苦。據鄭問弟子描述,他是一位極愛看書的人,每年保持幾十本書的閱讀量,廣泛攝取知識,作為漫畫作品援引的資料。事實上,並沒有太多的讀者,能夠領會到他安排的巧思以及背後濃厚的知識涵養。畢竟,這需要對中外歷史、美術、建築、民俗有一定涉獵。但是又何妨呢?對鄭問來說,這就是他對自己藝術的堅持。

羅智成指出,「鄭問的態度是很鮮明的,就是他想詮釋事情。他很想告訴我們,在他的觀念裡這些東西是什麼。」

鄭問雜糅了中西的創造力及詮釋性。羅智成在《人物風流》提及,鄭問使他想到早年的徐悲鴻,他們之所以厲害,是在於「掌握了強而有力的西方繪畫技巧,同時又都非常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藉由重新詮釋中國古典,來賦予中國古典能量」。《東周英雄傳》也好、《始皇》也罷,鄭問雖然大多以中國傳統歷史作為主題,也將毛筆揮灑自如,但他的畫裡沒有一樣是真正的、純粹的、刻板印象裡的中國傳統。他反而用了現代人的現代意識,甚至物質主義的意識,來重新詮釋古代,賦予古代中國更大的能量。

東周英雄傳-張儀

為了營造古畫的質感,鄭問先將紙張揉成紙團後,才於紙上畫出這幅〈三寸之舌 張儀〉的彩圖。此外,鄭問還在其中暗藏典故,刻意將構圖與人物姿態仿效中國宋代以降、明清皇帝正坐於龍椅的帝王像,嚴肅的儀態與戲謔的表情形成對比,別有一番趣味。

《東周英雄傳1》,Photo Credit:大辣出版提供

東周英雄傳-信陵君無忌

鄭問不只是懂得如何融合西方油畫與中國水墨的技法,在畫〈天下無雙 信陵君無忌〉時,他轉而將極度寫實與極度寫意拼接呈現,給觀者帶來視覺上的衝突美感。

《東周英雄傳1》,Photo Credit:大辣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