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環保公園」的真相:是一百萬噸運也運不走、恐坍塌入海的「垃圾山」

花蓮「環保公園」的真相:是一百萬噸運也運不走、恐坍塌入海的「垃圾山」
Photo Credit: 花蓮市公所網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花蓮市公所指出,掩埋場底層的垃圾因為太多將不再開挖,原打算就地植草,卻發現垃圾量太大,且塑膠袋居多,覆土量恐怕不足以讓植被生長。

受到海水侵蝕海岸線退縮影響,已經停用多年的花蓮垃圾掩埋場邊坡持續坍塌,大量垃圾墜入海中造成汙染,花蓮市公所向環保署爭取整治,但今年初開挖後,發現垃圾量太大,且塑膠袋居多,覆土量不足無法植草,已向環保署申請工程變更,審核通過後再恢復施工。

(中央社)位處奇萊鼻燈塔旁、七星潭南段海岸早年為花蓮市公所管轄的垃圾掩埋場,1996年封場後植披改為環保公園,經長年海浪不斷侵蝕,垃圾陸續裸露。2005年、2009年及2012年水利署分別投擲上百消波塊護岸,仍不敵大自然力量,遭大海吞沒。

為解決海岸邊垃圾場崩落問題,花蓮市公所向環保署爭取「花蓮市垃圾衛生掩埋場邊坡整治工程」經費補助,獲核定新台幣1,000萬元,這項工程在今年初施工,開挖後發現塑膠垃圾量太大,原有覆土量不足,目前暫時停工並透過縣府向環保署申請工程變更設計。

花蓮市長魏嘉賢25日偕同建設課長徐國城等前往現勘,魏嘉賢指出,花蓮市垃圾衛生掩埋場邊坡整治工程第一期從環保公園海岸線開挖,將土方及垃圾挖除後暫移置到現有垃圾掩埋場,開挖面積為3,346平方公尺,初估移除一萬立方公尺的土石與垃圾。

原先設計是將垃圾山的高度降低,並向後退縮,原地做出斜坡並覆土再設置植生草袋,以生態工法來完成。施工進度到40%卻發現,埋藏在內層層疊疊的垃圾量多得無法計數,且以無法自然分解的塑膠袋居多,加上原有覆土量不足,無法植草,使得工程未能繼續。

魏嘉賢表示,在環保公園一帶,夏天有颱風,冬天則是強勁的東北季風,經年累月,使海岸隨時面臨遭淘空危機的威脅,也影響到海洋生態。

去年4月,花蓮市公所向環保署提出「花蓮市垃圾衛生掩埋場邊坡整治工程計畫」,魏嘉賢說,原有計畫是整治復育七星潭風景區至垃圾掩埋場的海濱海岸線景觀工程,爭取總計1億4,050萬元工程經費,但環保署一期工程只核定1,000萬元,其它後續經費目前還沒有下文。

市公所表示,因補助經費不如原先預期,因此只能縮小範圍,先行挖除環保公園旁邊坡上的土方及垃圾。未來將會持續向環保署爭取,希望能逐年給予充足經費,以利改善。

一百萬噸垃圾,在海邊搖搖欲墜

早年垃圾掩埋場為遠離市區,皆設置在人煙稀少的海邊,花蓮市環保公園前身為花蓮市公所管轄的垃圾場,1996年封場後才改為環保公園,位處七星潭南段海岸,經長年海浪不斷侵蝕,垃圾陸續裸露,夏天時更是惡臭難聞。

《中央社》今年1月報導,花蓮縣政府環保局長饒忠表示,經初步評估,花蓮市環保公園下埋有一百萬噸垃圾,若要挖出再做分類,費用近百億元。

台灣好漾社會發展協會常務理事賴威任日前受訪時也指出,「環保公園」其實一點都不環保,垃圾落海問題隨著海岸侵蝕及後退變得更加嚴重,不論是用水泥修建邊坡及擋土牆,還是丟放消波塊,每經過一段時間就要再度修建及填補,民代、地方首長等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向中央政府爭取數千萬元的經費,「以水泥來保護垃圾」成了每隔幾年就要做的例行公事。

《公視新聞網》報導,為了不讓垃圾繼續掉落到海中,花蓮市公所從今年初開始,將掩埋場靠海邊坡上方的垃圾,挖除了11,500立方公尺,不過因為底層的垃圾太多,原計畫將不再開挖、直接在表層鋪上沃土,卻發現底部大量的塑膠垃圾,恐影響植栽生長。

《關鍵評論網》去年6月整理報導,不只花蓮環保公園,台灣截至2006年,仍有55處鄉鎮垃圾場設置於河川的行水區或海岸附近,有些仍在使用中,有些已關閉整建成環保公園,然而遇上暴雨或颱風時,掩埋場的廢棄物會隨著雨水被沖到海洋,加上從各海岸鄰近市區的下水道沖刷出來的垃圾,造成海洋中有八成的垃圾都來自陸地。

而根據科技部與民間淨灘結果分析,過量的海洋垃圾,前五名中有四名,就是塑膠製品。

海漂

就算全部挖出來,花蓮垃圾何處去?

花蓮縣內無焚化爐,平均一年約5萬多公噸的垃圾運往宜蘭利澤焚化廠焚燒,運輸與垃圾處理費高達1.2億元,且縣內掩埋場有些已封場,有些陸續飽和,花蓮該如何處理環保公園的垃圾問題?

《自由時報》報導,根據水利署資料顯示,2009年至今,環保公園海岸段已被侵蝕達20公尺以上,而且不斷在後退中,堤修好3到5年就會再破損,地方又回頭來找中央要經費,不斷惡性循環。

《中央社》1月報導,花蓮縣環保局長饒忠也指出,將來若挖出來,最頭痛的是垃圾要送去哪裡?誰也不願意掩埋場設在自家附近,目前花蓮送往焚燒垃圾的宜蘭利澤焚化爐已快滿載,未來恐怕只能期待台泥、亞泥的水泥窯,協助焚燒。

相關報導: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