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奠基於「森林、水田及海」的獨特生活史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奠基於「森林、水田及海」的獨特生活史
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上座部佛教向村民們傳達了通往極樂淨土的道路,但在交易和物流的發展中,原有的印度教及大乘佛教無法應對,導致了更能應對世俗的、小規模經濟的上座部佛教和伊斯蘭教到來。

文:石澤良昭(いしざわよしあき)

奠基於森林、水田及海的歷史

東南亞型的歷史具有怎樣的特徵呢?在這裡概略性的歸納一下。

東南亞型的歷史是以「森林、水田及海」為基礎,人類與自然和諧的生活史。這是多元文化的地區,作為前文的複習,以下列舉幾項:一、自然環境為山岳、平原及三角洲地形;二、有各種語言和種族,形成多元文化社會;三、擁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地化的印度教等,多種各樣的宗教信仰。而地理環境具有共通的性質是:一、雨季和旱季的交替;二、以農耕為基礎的「植物文明社會」(序章提及,地理學者對於東南亞居民以農業為中心的說法);三、女性社會地位的優越;四、即使信仰佛教、印度教等大型宗教,檯面下仍有精靈信仰的存在。

第一、根據當地史料的解讀,吳哥王朝及其結構的部分輪廓逐漸清晰。解析王朝的工具是碑文、寺院的修復和挖掘、出土文物、雕像及圖像等當地史料,此外,雖然僅是斷簡殘編,但中國史料中也有一些關於柬埔寨的歷史記錄。再者,擁有自己國家的文字比什麼都還重要,當外來的文字被引進當地社會,經過反芻及改變表現手法之後,發展成古高棉文字,這也是研究王朝發展的線索。

高棉文字就像人類的血液,掌管著傳達和記錄,為在地社會的發展和自立扮演了重要功能。檢視這些以自己國家文字書寫而成的幾種史料,可以了解當時社會的一般想法,也可以清晰看出此時期的精神價值體系。其中,碑文是史料價值很高的文字資料,但內容偏重宗教事務,記錄也頗為片段,這一點雖然很遺憾,但它的有效性和侷限性也是事實。

因為吳哥時期沒有紙,主要文件書寫在椰葉做成的貝葉上,遺憾的是因蟲害和時間,貝葉已經全部消失。相對來說,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現代歷史考古學的角色。一九九五年,上智大學吳哥遺跡調查團在吳哥東北十七公里處的塔泥(Tani)村,發現了柬埔寨最早的大規模黑釉陶器窯跡,確定吳哥時代有窯業生產,負責挖掘工作的年輕學者根據此結果提出了博士論文。進而,大規模的發現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二○○一年上智大學調查團在班迭喀蒂寺挖掘出的二百七十四尊廢佛,廢佛的研究使得新的歷史學說得以被提出。

地區間的交易和物流形成了王朝──得天獨厚的立國條件

第二、亞洲地區間的交易和物流使得吳哥王朝得以形成。柬埔寨透過與印度和中國進行交易,經由港口城市喔㕭帶進羅馬硬幣、高價的珍品和物產,以及文化核心價值。因此,在亞洲很早就興起的海上絲路交易和物流造就了吳哥王朝。吳哥王朝雖然受到印度文化影響,但是選擇性的接收了想要的宗教禮儀和王權概念,並進一步發展和構築,成為王的行動價值標準(包括興建國廟等)。在政治方面,為了強化脆弱的王權,也為了更強健的制度,政教一致的傾向強烈,經由華麗、繁複的儀式增加王的神秘色彩,使王的地位變得崇高。闍耶跋摩七世將國家版圖拓展到以西到越南,以北到寮國的永珍、馬來半島、越南南部的占婆,至少在這個地理範圍中形成了交易圈。吳哥地區當時有舶商到來,連結外洋和湄公河及洞里薩湖的物流通路,成為人們往來的通路,而被評為「富貴真臘」。

第三、吳哥王朝在肥沃的扇形地平原中發展成內陸農業國家。位於平坦地區的吳哥王朝於九世紀末開始持續開發農耕地,人口不斷地增加,開始了都城的建設。十二世紀初期,人口增加了四十到五十萬人,也建立了吳哥寺。為了維持都城的營運,展開大規模的集約農業,都城周圍配置了貯水池,提供大面積稻田的用水,進而獲得建設吳哥寺工人的糧食。大貯水池同時也是日常用水的來源,因此,吳哥都城堪稱是一座水利都市。

脆弱的王權、巨大的伽藍──在地化的印度文化

吳哥寺歷經三十多年建立而成,各地的農民被動員執行佛寺的建設以作為賦役。就我們上智大學吳哥寺西參道的修復工程經驗來說,往時農民在雨季中從事稻作勞動,乾季時進行寺廟建設,說不定這樣的假說是正確的。因為雨季中有大量的降水量,讓人覺得現在從九月開始到十月初為止,可實施耕田作業。再者,被動員的農民們對於為印度教和佛教僧侶們建設寺廟,可以得到輪迴轉世的功德的說法深信不疑,在建寺現場即是修行場,結果使得大型的伽藍得以順利興建。

第四、為什麼吳哥寺會有巨大的紀念建築物,是因王要對當時人們進行一種政權的誇示。吳哥王朝登位的二十六位王中,即位之後都會興建新的寺院、都城及王宮,朝著三項一套的建設邁進。沒有什麼比建設大寺院更能作為彰顯王的力量的大工程了,使得每一任王都競相全力投入這三項一套的建設。由此可知王的統治力並不是制度化和組織化地被保護著,而是脆弱的,必須透過用巨大的建築物以彰顯統治的正當性,而農業生產也必須持續推行,確保可以養活建設寺院的人力。

第五、柬埔寨版的印度教和佛教,作為立國思想上也發揮功能。印度文化進入東南亞各地後,對各個原具特色的在地文化產生刺激,輸入的宗教變裝之後成為在地化的宗教再輸出。外來文明改變原貌與在地化,對於各地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精粹」具有相當大的作用。結果導致東南亞的王權為了自我擁護和自我強化,用自己的方式擴大解釋,將外來文化轉換成看似與原來相同又不太相同的形式。這就是我一直在說明的,柬埔寨的「神王信仰」並非印度教,而是利用印度教和梵語,將在地守護神的神王信仰儀式改造及擴大,使其在地化之後形成的產物。

吳哥王朝衰退的原因是什麼?──立國思想機能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