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文化的東南亞營運,叫車軟體Grab設計團隊要先去博物館找答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Grab在面對不同語言與文化時,他們的設計團隊前往了東南亞文化博物館,去挖掘出東南亞地區的共通性與文化性格,透過腦力激盪找到不同的設計元素與顏色區別性。
文:Jeffrey Hung(產品經理與互動設計者。)
當說到東南亞十國,我們總是不經意地忽略他們原來擁有大約6億人口,相比於美國3億及歐洲國家的7.41億人口毫不遜色。
Grab,就是在這擁有6億人口的東南亞國家中最大、最成功的交通出行科技公司,服務範圍涵蓋8個國家、209個城市。要是有人對他們感到陌生,也可理解爲東南亞的滴滴出行,或東南亞的Uber。

Grab 設計團隊的大任務
2016年,Grab的設計團隊接到一項大任務:產品再設計(優化與改版)。

大家可以看一下上圖2016年的Grab叫車介面,雖然清晰易懂,但進行使用者研究後,會發現使用者實際上會有上圖左這種跳躍式的操作。又或者因產品服務規模的快速拓展,當時的產品已不具有足夠的彈性,來因應未來更多的服務內容加入,系統維護因此變得越發困難。
多數人可能沒有特別意識到,當要提供一個運行於東南亞國家的服務時,其面臨問題的複雜程度,會高於世界上其他地理區域。以交通出行服務來說,東南亞有比起其他地區更多的:
- 多元語言問題(這裏並沒有通用語言,當使用者身處東南亞不同國家叫車時,司機傳來自己看不懂的語言怎麼辦?)
- 人的行爲差異問題(科技使用習慣、服務的使用情境,什麼都可以是問題。)
- 種族文化差異(不同文化的節日、禁忌、偏好等。)
- 城市中交通規劃問題(交通擁塞又混亂,汽車、機車、腳踏車,哪個才是最適合當地的選擇?)
- 政府法規條例不斷變動的問題(機場邊規定的乘車地點朝令夕改,該怎麼因應?)
Hands on! 用案例來實際體驗Grab的設計日常

題目:
你是Grab 的一員。你的團隊被指派開發一項新功能,讓用戶可以直接找到眼前沒有載客的司機來服務。
參考資訊:
- 痛點 用戶在趕時間的情況下叫車後,發現自動媒合的司機還要好一段時間才會到,但眼前或四周卻能找到沒在載客的司機。
- 用戶畫像 乘客:25–40歲,上班族,每天使用Grab,追求快捷與方便,習慣於使用各種科技產品。 司機:以Grab 司機爲職業,注重家庭,努力工作,注重效率。
- 限制 車種:只考慮機車這一種交通工具。 時間:3周後功能上線。
- 其他皆沒有限制。
大家一起來試試看,如果是你,你會如何設計這項服務呢?
從沒想過Redesign是個這麼大的工程
Grab在面對不同語言與文化時,他們的設計團隊前往東南亞文化博物館,去挖掘出東南亞地區的共通性與文化性格,透過腦力激盪找到不同的設計元素與顏色區別性。
爲測試他們對使用者使用產品的假設,Grab花了非常多時間進行使用者測試。在場域研究的任務中,爲了從得到的反饋中快速修改產品原型,Grab甚至出動了PM以及RD的人到研究現場一起參與研究。

在設計上面臨這麼多的挑戰,Grab乘客端設計負責人Danis Lou很坦白跟我們說,佔自己最多時間的事情,不是設計,而是溝通。事實上,不光是上面提到的五點問題,Grab的設計團隊,在任務中還必須同時在三方利害關係人的需求中取得共識,爲產品找到平衡。
- 商業發展的需求(多元的運輸、物流,以及金流需求如何良好的整合在同一個平臺上?)
- 產品架構的需求(現行的資訊與程式架構沒有彈性,無法模組化擴充。)
- 使用者的需求(太小的螢幕上放了太多的資訊。)

舉凡更換一個用戶端的icon都是一項影響甚巨的更動;設計不僅是要說服自己,還要說服別人。
「不間斷的優化設計與假設,就是Redesign專案的重點。」Grab資深產品設計師Rice Tseng這麼告訴我們。
總結Grab 這次進行產品優化跟改版的設計原則如下,分享給大家,希望這幾點也能成爲大家在進行產品設計任務時的參考。
- Discoverable(給使用者資訊,推薦對的資訊、對的功能、對的服務,在對的時間點上。)
- Simple(過去APP焦點太多,現在專注在確保80% 使用者專注在20% 最重要的功能上。)
- Scalable(提供擴展性、模組化,並滿足不同國家城市需求,在商業痛點中找到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平衡點。)
註:本文為IxDA Taiwan第48次的互動聚會記錄,邀請到了東南亞最大的移動出行科技公司Grab來分享如何通過設計解決東南亞交通運輸長期以來的問題。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請見此
相關報導:
- 「你知道大馬招一台計程車有多難嗎?」因為這句話,他創立了痛擊Uber的叫車軟體
- 印尼青年企業家打造「綠騎士軍團」,改變混亂無序的計程摩托車生態
- 東南亞叫車軟體找錢拚鬥賽:Grab開募10億美元之際,Go-Jek找現有投資者談15億計劃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