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的糾察隊:談《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資本主義的糾察隊:談《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Photo Credit: 路透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托瑪.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從去年春天開始已經在市場上造成轟動,在美國意外地大賣。會說「意外」是因為從外在條件上來看,消費者很難會喜歡這本書:多達685頁、非小說的形式、暗示馬克思思想、而且還是從法文翻譯過來的,加上裡面有許多圖表、數字、數據,全部都是在講經濟學,要讓讀者喜歡這本書不是件容易的事。

翻譯:Wendy Chang

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從去年春天開始已經在市場上造成轟動,在美國意外地大賣。會說「意外」是因為從外在條件上來看,消費者很難會喜歡這本書:多達685頁、非小說的形式、暗示馬克思思想、而且還是從法文翻譯過來的,加上裡面有許多圖表、數字、數據,全部都是在講經濟學,要讓讀者喜歡這本書不是件容易的事。

當然書中也還是有別的東西,《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主要處理的議題是資本主義導致的社會不公平,已經在全球引起人民的不滿,這個議題在過去已經有不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處理過,包含2001年的得主約瑟夫.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及2008年的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這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如同比爾蓋茲一樣,都對皮凱提的書提出相當正面的評價(當然也有點語帶保留之處)。 即使IMF過去的措施受到皮凱提的批評,現任IMF總裁克莉絲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也提到「包容性的資本主義」,並且提出如果要改革資本主義,可以採用皮凱提在書中的想法。

所以,為什麼這本書令人為之瘋狂?我不打算評論這本書的內容,有兩個原因:(1)我在某種程度上還不夠資格評論這本書(2)已經有不少書評、分析、報告、及意見評論了,我的意見實在是派不上什麼用場。不過我打算列出幾個重要的發現,在下一篇文章中可以提出來討論,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加入一些關於社會正義的想法來討論。

如果要釐清整本書的來龍去脈,要先知道這本書的核心想法是:純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長期來說其實是對社會有破壞性的,除非有政治手段來控制。這當然不是什麼新聞,比較新鮮的部份是皮凱提在搜集過去幾個世紀的資料還有專家團隊的幫助後,找出這些破壞的力量,並且為未來行動下了一些激進的結論,包含對於全球資本課稅。

他的中心思想其實很簡單:如果你有任何形式的財富或是資本(土地、房產、債券、股票、分紅等等),其所得(資本所得)會跟你的勞動所得成一定比例。如果你的財富增加了,它佔你所有所得的利潤比例也提高了,這說明了資本的重要性,也是觀察了40年來國家及世界的趨勢所得出來的結論。

皮凱提先「診斷」出這個趨勢,之後進行分析,囊括經濟成長率、收入及財富報酬、儲蓄率等等數據,把它們變成簡單的數學公式,稱之為「資本主義的基本法則」。

皮凱提發現,在經過很長時間後,資本所得率大約會維持在4-5%,但是經濟成長率一直都很低,過去的兩千年都是在0.1-1.5%之間,只有20世紀是個例外的時期。這意味著,在經過低經濟成長以及隨之而來的收入停滯期(還有低通貨膨脹率),資本所得對上勞動所得比率漸增,代表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貧富差距愈來愈大,這也是從1980年代開始雷根經濟學、柴契爾主義盛行之後所發生的情況。

貧富不均目前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舉例來說,1970年代一個員工和CEO的收入比可能是1:30,現在已經是1:300;1970年代美國前1%的人握有9%的財富,現在則握有25%的財富;1977年到2007年,前1%的人得到全國所得成長的60%,底層90%的人只獲得不到0.5%的所得成長;過去三年美國家庭的平均收入減少了5%,但前1%的家庭則增加了2%。

貧富差距加大部分歸因於財產繼承,富有家庭的小孩會比貧窮家庭的小孩繼承較多的財產(皮凱提的說法是:過去吞噬了未來),世界各國的政府都遵循了1980年代以來的政策,更促成了這個趨勢。

另一個問題是,貧者愈貧不只是相對的,在絕對數量上也是。

拿教育來說,低收入的家庭無法負擔起私立學校的昂貴學費,好的私立學校讓小孩更有機會進到好的大學(大學學費也不便宜),自然得到好工作的機會也大大地降低。皮凱提說哈佛學生的家長平均收入都有45萬美元,是全美的前2%。這是個惡性循環,沒有特權的年輕人很難逃離這個循環。上述的情況對美國學生來說稀鬆平常,在史迪格里茲的書《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中詳細的描述:傳統的美國夢-每個人都有機會往社會高層爬-變成一種夢靨。

同時也有嚴重的政治影響, 皮凱提認為貧富差距加深會加劇社會分裂,進而危及民主基礎。菁英份子的想法是基於個人技巧還有努力,每個人都該得到相對應的報酬,當財富不均是因為個人的努力及能力不足造成,而不是源於財產繼承或是租金時,財富不均是能夠被容忍的。但現在已經不是如此,財富不均是因為資本主義不受束縛,財富可隨心所欲、毫無邏輯地增長。

民主的另一個支柱是政府做社會福利的政治意願,但這些為社會大眾做的社會福利又是透過向富人徵收高額稅金的所得。 從1980年代開始,這樣的作法已經漸漸不受到政府及個人支持,資本收入階級更是。慢慢地,你的人生會和你是哪一種收入階級有關,就像他們在前民主時期是跟出生背景有關,而不同階級的人會越來越少關聯。

資本的誘惑已經大於伸張社會正義,因為市場主導的力量漸大於政治力量,品牌比社會平等重要,這個過程讓社會分裂,讓20世紀以來建立的政治團結力量瓦解,皮凱提說政治應該要介入市場,在市場邏輯危及人民利益的時候糾正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