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棋子還是棄子(上):美國在兩岸的核心利益是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家與個人的差別在於,一個人的決定只會影響一個人,最多是身邊數人的利益。但國家的決定卻可能影響億萬人的利益。所以如果和一國的交流對本國是弊大於利,轉變外交關係是正常不過的事。
美國政府發言人在評論任何外交事務,包括兩岸議題時,常會說「基於我國國家利益」、「合乎我國國家利益」。這句話對任何國家都是極為正常的論述,但是在台灣聽眾耳中,這句話聽來是格外刺耳。彷彿只要美國一談國家利益,就要出賣台灣了。然後又會開始提一些美國出賣盟友的故事,例如1949年美國意欲放棄「台灣」的《中美關係白皮書》與1979年斷交的故事。
所以美國是不可信的。所以台灣不要當美國的棋子,否則就會變成「棄子」。所以台灣面對中國威脅,不要隨著美中大國對抗的節奏起舞。維持中華民國憲法現狀,不要挑起與中國的爭端,才是台灣的生存之道。
上面這段論述其實是台灣相當主流的看法。根據「台灣國家安全研究調查」(Taiwan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Surveys,TNSSS)在2017年的調查,59.73%的受訪者支持兩岸維持現狀(而非獨立或統一),75.48%認為國軍面對中國侵略無法保衛台灣,43.41%認為當台灣獨立時,美國不會協助台灣抵禦中國侵略(40.43%認為會)。當中國與台灣發生戰爭時,36.98%決定順其自然,16%決定逃跑或出國,只有0.16%要向美國或國際求援,甚至少於「投降」的選項(1.85%)。
其實台灣人對美國還是相對親近的。在TNSSS的2016年調查,台灣人對美國若從非常不喜歡(0分)到非常喜歡(10分)評分,平均好感度是5.53,低於對日本的5.88,但仍高於對中國的4.70。然而對美國的對台政策而言,台灣卻瀰漫著一股「疑美論」以及對維持現狀的迷思。對此一論調,我們要問:背信棄義是美國國家利益嗎?維護中華民國憲法現狀是美國國家利益嗎?在兩岸議題上,美國真正的國家利益又是什麼呢?
背信棄義是美國國家利益嗎?
首先,追求國家利益不是罪惡。但在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台灣社會,「追求利益」似乎就是個負面修辭。所以「你就是要錢」成了可以用來指摘對方道德瑕疵的控訴。在國際關係上更是如此。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只是如果只講仁義,為什麼台灣每年還用大筆外交預算給邦交國,甚至有造成邦交國政治腐敗之嫌?如此偽善的泛道德外交修辭,可以休矣。
另外,國際上盟友的轉換,算不上「背信棄義」。國家與個人的差別在於,一個人的決定只會影響一個人,最多是身邊數人的利益。但國家的決定卻可能影響億萬人的利益。所以如果和一國的交流對本國是弊大於利,轉變外交關係是正常不過的事。美國與中國在二戰期間是盟友,冷戰前期是敵人,冷戰後期是盟友,今天又成為最大的競爭對手。關係的轉換不能說是任何一方背信棄義。
儘管如此,美國對台灣到今天都還說不上背信棄義。最起碼從1950年以後,美國就沒有背叛過「台灣」。說到這裡你或許會質疑,不是有《中美關係白皮書》嗎?不是和中華民國斷交了嗎?這難道都稱不上是「背叛」?如果你將「中華民國」等同於「台灣」,這些作為的確都是背叛。但如果你將兩者分開,你可以清楚地發現,無論美國對中華民國何種作為,美國過去七十餘年來都一直努力地保衛台灣,不遭受中國的侵略。這一點無論是在美中對抗期或是蜜月期,都沒有改變。
如果我們回顧《白皮書》發表的前後脈絡可以發現,美國當時傾向不介入台灣海峽爭端的關鍵有三。
- 國民黨貪污腐敗,美國不應繼續支持。
- 國民黨佔領台灣已成定局,美國沒辦法將國民黨趕出台灣。
- 台灣當時缺乏獨立建國的聲音及能力。
第一點可以從1949年8月5日的《白皮書》看得出來。第二及第三點則可見於1950年1月2日美國駐華代辦師樞安(Robert C. Strong)對國務卿的報告。在道義上而言,美國不是不支持台灣獨立。只是經過計算後發現,美國要佔領台灣全島,起碼需要好幾個師的兵力加上海空軍的支援才有可能辦到。同一份報告更挑明,美國其實對台灣人獨立的願望深表同情。讓國民黨繼續留在台灣,只是為了不讓共產黨佔領台灣罷了。
1950年1月23日,內布拉斯加州眾議員史特凡(Karl Stefan)在國會聽證會上對國務院遠東事務副助理國務卿莫成德(Livingston Merchant)詢問「福爾摩沙是否像在朝鮮那樣,有著許多具備民族自豪感的福爾摩沙人?」而莫成德斬釘截鐵地說:沒有。在其他國務院解密文件中也指出,當時蔣介石的確相當擔心美國與台獨人士暗通款曲。畢竟雖然美國無法以武力將國民黨的勢力從台灣強行移除,但如師樞安所言,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蔣介石和國民黨根本就很難撐下去。

美國在乎的是台灣,不是中華民國
蔡英文在2015年訪美前,就將當選後的兩岸政策定調為四個字:「維持現狀」(status quo)。之後蔡英文另加闡述,表示維持現狀有兩個內涵:維持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現狀,以及維護台灣民主自由現狀。這兩者可以概括為「憲政現狀」以及「獨立現狀」。這兩個概念邏輯上不一定相通,但如果蔡英文將兩者連結,表示他的立場是:不要激怒中國。
其實這樣的立場在1998年6月30日柯林頓(Bill Clinton)總統訪問中國時,提出的「三不政策」也可以看得出來。柯林頓當時對江澤民說: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參與以國家地位為前提的國際組織。這樣的主張可說是十分大膽,然而這項表述有三項問題。
GIMBA雙聯學位,跨界培養AI大數據人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WMU)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甚至學生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全新的1+1碩士學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生可以在台灣奠定基礎實力一年,然後前往美國校本部就讀,或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全球創新管理碩士今年邁入第四屆招生,推出了最新的BAGC(Business Analytics Graduate Certificate)大數據商業分析證照課程。學員可以取得證照後,銜接線上或實體MBA課程,並彈性抵免學分。透過七個月的實務主題包含商業分析、商業資料管理、視覺化分析、預測分析與資料探勘,讓專業工作者在未來虛實交互的商業營運模式中,找到最適決策。

今年五月初,西密西根大學商學院行銷學首席教授Kelley O'Reilly親自來台授課。接受中心採訪時,她談到對人工智慧如何顛覆傳統產業的樂觀態度:「我認為人工智慧的出現對人類文明是有益的。我們不需要過度驚慌。人工智慧會進化,而人類當然也會。懂得運用就能截長補短,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Global Innovation MBA學員來自各方產業的菁英,現任仁寶電腦品管副理的第一屆校友黃先生特別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回顧:
記得Kelley教授的跨國談判溝通課是場震撼教育;教授指派了一項任務,內容是和旅行社議價所有可能的旅遊方案,這對當時的校友來說是一項艱難的挑戰。Kelley教授在課程中說道,「談判最重要的是提供雙方所需的資源,創造互利共贏的長久合作關係,而非視對方為敵人。」在大數據的時代,我們有太多可運用的AI工具,幫助我們將數據影像視覺化達到更精準的預測。無論是在談判的過程或是向客戶提案,能看懂圖表的言外之意,將是一個能讓你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專業技能。
校友黃副理也在文末有感而發:真心感恩,能在台灣完成我第二個碩士學位,而且是用相對低的成本體驗了國外的教學方式,兼顧工作與學業的方式,非常適合經理人的需求,藉此在這一新世代科技轉折「奇異點」中勝出。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想創造全英文環境並提升自己的英文口說與報告能力,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 更多精采課程內容請洽: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在台辦事處(02)6605-0679
- 預約課程說明會:https://www.wmumba.com.tw/wmu_contact_me_tw/
本文章內容由「中碩教育集團」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