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魯迅談駡人的風格:不要「駡一句爹娘,揚長而去,還自以為勝利」

魯迅談駡人的風格:不要「駡一句爹娘,揚長而去,還自以為勝利」
魯迅像(仙台市博物館)|Photo Credit:  663highland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若無法分辨是一開口就「他媽的」的「漫駡」還是「捉住破綻而細數之」的「疼駡」,而且還要「說幾句好話,捧一回場子,嘻嘻哈哈,妙極妙極」,那麼就無法期待中國的批評界「偉大起來」。

1927年,梁實秋出版了一部諷刺性的指南,教人如何掌握當時的修辭技巧。在這部《駡人的藝術》中,首先它稱駡人為「極道德的」行為,把它捧成「一種高深的學問」,隨後提出了十條鐵律:

  1. 知己知彼
  2. 無駡不如己者
  3. 適可而止
  4. 旁敲側擊
  5. 態度鎮靜
  6. 出言典雅
  7. 以退為進
  8. 預設埋伏
  9. 小題大作
  10. 遠交近攻

《駡人的藝術》有著和《孫子兵法》或《三十六計》一般簡潔精練的文字,它建議讀者「要駡人必須要挑比你大一點的人物」。聰明的駡人者要會控制彼此間的往來交鋒,對於謾駡言語得採取冷漠克制的應對方式。當你越是表現得像個紳士一般,你的對手就會變得更加激進且歇斯底里。先用自嘲以搶占上風,等對方筋疲力盡後,再一口氣翻盤,使對方再次爆發。雞蛋裡挑骨頭,然後再借題發揮一番。

對詼諧的譏嘲進行評論鑑賞是文人圈的一貫傳統。例如,《世說新語》就有〈排調篇〉,多收嘲戲調笑之詞。《駡人的藝術》這部作品的重點在於修辭方法,這與西塞羅(Cicero)的《論演說家》(On the Orator)有一些相似之處。《論演說家》是西元前55年的一部演說指南,教人如何發表一場具說服力的演說以及如何在與他人舌戰時獲勝。梁實秋這部半帶有玩笑性質的作品也同第三章中提到的那些戲仿作品使用同一種手法:即以玩笑的態度對本來不值得稱許的行為進行矛盾式的讚美。

儘管這部作品是以文言寫作而成,但卻又同時具有現代屬性。它既屬於當時特別暢銷的自助(self-help)類書籍的一種,風格上又切合胡適在1918年提出的「八不主義」。這部作品對1920年代末學界的暴躁氣氛做出了直接的回應。在梁實秋看來,那些駡人的人其實駡得並不高明。他嘲笑這些人既駡得沒有系統性,而且理論基礎薄弱。他遂以權威者與理論家的身分,嚴肅地提出建議,指導他們如何駡人;他的「笑駡」因此是與眾不同的,可說是「嘲笑駡人者」。

1933年,梁實秋本人也遭到了他人的攻擊。一位自稱「豐之餘」的作者在《申報》的「自由談」專欄發文稱梁實秋是個「二丑」,即浙東戲中專事阿諛奉承上流社會的「二花臉」角色。作者暗示梁實秋批評國民政府以示獨立於政治權威之外,而實際上是依靠政府的一方。這位作者後來證明是周樹人。1930年代他最廣為人知的筆名「魯迅」被當局以政治威脅封殺後,他曾使用上百個筆名發文進行批判。

儘管魯迅並不喜歡梁實秋,但是應用了梁實秋《駡人的藝術》當中的技巧;當他遭遇他人的攻擊時,他習慣性自嘲稱自己無用、自私且抱有偏見。這兩位作家都曾公開表示過「駡人」一事實關乎風格和道德。1932年,魯迅曾警告左翼報刊《文學月報》的編輯,不要將「對話裡寫上許多駡語」的作品與真正的無產者作品等而視之,並且不要「駡一句爹娘,揚長而去,還自以為勝利」,因為「那簡直是『阿Q』式的戰法了」。

評論家們受到駡聲的圍攻,這使得他們在分析駡人時更加激進。1935年,《太白半月刊》上有人發文指責近年來評論文章的品質下降,主要就是因為駡人的話太過氾濫。「批評」經常與「駡」被混為一談,而這使得批評家們總是成為被指責的標的。若無法分辨是一開口就「他媽的」的「漫駡」還是「捉住破綻而細數之」的「疼駡」,而且還要「說幾句好話,捧一回場子,嘻嘻哈哈,妙極妙極」,那麼就無法期待中國的批評界「偉大起來」。

相關書摘 ►老舍希望別人把他看成是「糊塗」,省得反覆解釋什麼是「幽默」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麥田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雷勤風(Christopher Rea)
譯者:許暉林

在苦痛動盪中 眾笑依然喧譁
一本令人拍案又噴飯的絶妙史書

2017 漢學研究至高榮譽 列文森大獎 得獎力作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榮退教授 白先勇
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王德威
絕倒推薦

「自從幽默文學提倡以來,賣笑變成了文人的職業。」— 錢鍾書
欲知此話怎說,且聽本書分解。

內容簡介

《大不敬的年代》一書讓我們發現近代中國文化史與文學史趣味無窮。晚清以降,近代中國歷史充斥著無盡的苦難、悲痛和動盪。然而《大不敬的年代》卻告訴我們,晚清、民國也可眾聲喧譁,以笑聲來書寫。笑話、游戲、詬駡、滑稽、幽默,各色笑聲各安其位,在中國面臨各種焦慮之時,「笑」提供一種了解現代化中國家的不同敘述方式。

雷勤風關注的是笑的整個譜系,從文人品味到大眾通俗文化,從喜劇演員、劇作家到新聞記者甚至是大學教授。全書廣徵博採各式圖片、報刊、文獻材料,展現了那個時代的多種幽默形式,同時也帶領讀者踏上一場笑料的發現之旅。誰是「破夜壺室主」?哪些暢銷作家自稱是「賣笑維生」?軍閥時期的「放屁主義」從何而起?民國人士最擅長哪些「好笑的駡人法」?「幽默」如何成為我們今日的慣用語?笑話與幽默確實深入了晚清、民國知識分子及一般讀者的生活中,我們也確實不可一笑置之。

《大不敬的年代》的歷史觀,不只回看過去,也望向未來。一般人會把笑當作對已然發生之事的反應,但「笑」也是一種想像未來可能性的方法。我們可以將本書視為一種娛樂、一本教材、一串笑話、一篇史論,甚至是一個人類喜劇文化研究的起點。

getImage
Photo Credit: 麥田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