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希望別人把他看成是「糊塗」,省得反覆解釋什麼是「幽默」

老舍希望別人把他看成是「糊塗」,省得反覆解釋什麼是「幽默」
Photo Credit:  fortheworld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需要的是以魯迅為筆名的周樹人不單「以別號小品文字」來說笑,而是以「堂堂北大教授周先生」的身分「來替社會開點雅致的玩笑」。這麼一來,人們會體會到,幽默「不是丟臉的事」。

1920年代發跡的幽默家,最有名的是舒慶春。1920年代中期,二十幾歲的舒慶春赴倫敦大學教授中文。他在課餘寫作了三部長篇小說並在中國出版,署名老舍。《老張的哲學》(1926)第一章的第一句話就為書名揭密:「老張的哲學是『錢本位而三位一體』的。」「他的宗教是三種:回、耶、佛;職業是三種:兵、學、商。言語是三種:官話、奉天話、山東話。」他一生總共只會洗三次澡:他生下來的第三天、他結婚的前一夕,還有「洗屍」。他的宗教是由市場來定的:豬肉比羊肉便宜時則回,豬肉羊肉都貴時則佛,請客時則耶,學的是英國人的習慣,因為請客人吃茶比請客人吃飯省錢。小說講的是老張利用其身為校長的身分(他令人想起狄更斯小說《尼古拉斯.尼克貝》裡的士括爾斯)在北京郊外的一個小鎮裡透過放債、逼債魚肉鎮民的故事。

老舍接下來寫的兩部長篇小說也走了類似的套路:具有反諷而親切的敘事口吻、生動有趣的人物,以及帶有流浪漢小說味道的故事線。《二馬》(1929)透過描述倫敦一對中國父子的經歷,來觀察英國人對中國的偏見與誤解。該小說的啟發來自於老舍的個人經驗,它敘述二馬各種啼笑皆非的遭遇,包括請他們吃米布丁的傳道士(因為中國人愛吃米飯),還有大概是因為讀了太多宣傳黃禍論的傅滿洲博士(Dr. Fu Manchu)小說,而害怕馬氏父子會吃鼠肉,並在自己茶裡下毒的英國老太太。馬老先生有一次為房東太太的女兒寫出一個中國字,「美」,後來房東小姐出門時,馬老先生難得笑了個痛快,因為房東小姐在帽子上把字繡反了:反過來的「美」看起來像「大王八」。

1930年,老舍經南洋回到了中國。1931年9月日軍侵略中國東北,爆發了九一八事變。接著在1932年1月28日,日本轟炸了上海閘北居民區(徐卓呆的太太湯劍我即在此次轟炸中身亡),隨即爆發長達一個月的戰事,是為一二八事變。在國際出面調停期間,日本在長春扶植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成為傀儡國家「滿洲國」的元首。身為滿人的老舍視滿洲國為一場鬧劇,同時也憤怒中國政府和國民反應的力道過於疲軟。1932年8月,老舍居住在山東時,在現代派文學期刊《現代》上開始連載長篇小說《貓城記》。這部科幻寓言小說的故事背景是以貓族統治的火星,痛批中國人在面臨國家危機時的內訌、無感與無能。幾年以後,老舍把它稱為一部失敗之作,說其中訴苦的口氣源於作者看見中國正經歷的「惡夢」而一時絕望。

《論語》於1932年9月份問世,這對老舍而言是一大幸運。《論語》的編輯及其編輯哲學影響了他,使他改變了路線。他找回以往熟悉的諷刺風格,寫出了不少短篇。1934年,邵洵美的現代出版社把一些故事編纂成《老舍幽默詩文集》,在《論語》及其姊妹期刊當中大做廣告。三年之內,老舍的四部新長篇小說在這些期刊上陸續發表,其中包括他的傑作《駱駝祥子》(1937)。

在老舍開始投稿之前,《論語》就已經改變了他的名聲。《論語》一把「幽默」標榜為最高尚的喜劇風格,《現代》就突然開始稱他為「幽默家」,其他期刊也很快地跟進。不久,老舍在國內的幽默招牌,甚至已經超越了林語堂,這都要歸功於他說故事的才華、對通俗用語的精通,以及對於京片兒的把握。然而,對於自己號稱幽默權威一事,他本人的態度卻相當矛盾。1934年時,他評論說他聽過許多探討幽默是何物的理論,「都很有理」,但他自己倒比較希望別人把他看成是「糊塗」,因為「省了很多的麻煩」,可以不用反覆地為人解釋什麼是幽默。

相關書摘 ►魯迅談駡人的風格:不要「駡一句爹娘,揚長而去,還自以為勝利」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麥田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雷勤風(Christopher Rea)
譯者:許暉林

在苦痛動盪中 眾笑依然喧譁
一本令人拍案又噴飯的絶妙史書

2017 漢學研究至高榮譽 列文森大獎 得獎力作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榮退教授 白先勇
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王德威
絕倒推薦

「自從幽默文學提倡以來,賣笑變成了文人的職業。」— 錢鍾書
欲知此話怎說,且聽本書分解。

內容簡介

《大不敬的年代》一書讓我們發現近代中國文化史與文學史趣味無窮。晚清以降,近代中國歷史充斥著無盡的苦難、悲痛和動盪。然而《大不敬的年代》卻告訴我們,晚清、民國也可眾聲喧譁,以笑聲來書寫。笑話、游戲、詬駡、滑稽、幽默,各色笑聲各安其位,在中國面臨各種焦慮之時,「笑」提供一種了解現代化中國家的不同敘述方式。

雷勤風關注的是笑的整個譜系,從文人品味到大眾通俗文化,從喜劇演員、劇作家到新聞記者甚至是大學教授。全書廣徵博採各式圖片、報刊、文獻材料,展現了那個時代的多種幽默形式,同時也帶領讀者踏上一場笑料的發現之旅。誰是「破夜壺室主」?哪些暢銷作家自稱是「賣笑維生」?軍閥時期的「放屁主義」從何而起?民國人士最擅長哪些「好笑的駡人法」?「幽默」如何成為我們今日的慣用語?笑話與幽默確實深入了晚清、民國知識分子及一般讀者的生活中,我們也確實不可一笑置之。

《大不敬的年代》的歷史觀,不只回看過去,也望向未來。一般人會把笑當作對已然發生之事的反應,但「笑」也是一種想像未來可能性的方法。我們可以將本書視為一種娛樂、一本教材、一串笑話、一篇史論,甚至是一個人類喜劇文化研究的起點。

getImage
Photo Credit: 麥田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