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在中國傳統文化機構裏,為何沒有科學的地位?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在中國傳統文化機構裏,為何沒有科學的地位?
Photo Credit: Queensland State Archive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若用西方眼光來看中國,不僅中國沒有科學,即哲學、宗教等,亦都像沒有完全長成。中國的發明不少,但為什麼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科學沒有如西方般發展?作者認為中國文化本身自有其一套特殊性的科學。以下將略述一些意見。

文:錢穆

現在有一個新問題急待提出,即是在中國傳統文化機構裏,為何沒有科學的地位呢?中國傳統文化機構裏儻無科學的地位,中國要學習西方科學是否可能呢?中國學得科學而把新中國科學化了,那時是否將把中國固有文化機構損傷或折毀呢?這些問題是批評中國傳統文化以及預期中國新文化前途的人所共同要遇到的,本書作者願在下面約略申述一些個人的意見。

嚴格說來,在中國傳統文化裏,並非沒有科學。天文、曆法、算數、醫藥、水利工程、工藝製造各方面,中國發達甚早,其所到達的境界亦甚高,這些不能說他全都非科學。若把東方文物輸入西方的重要項目而言,如蠶絲在兩漢時代已不斷由中國傳入羅馬,其後到西元五五○南朝梁簡文帝時,波斯人又將中國蠶種傳至東羅馬都城君士坦丁。造紙法在中國東漢時已發明,直至唐玄宗時,大食人始在西域獲得紙匠,因在撒馬爾罕設立紙廠,為大食人造紙之始。大食專利數百年,直到西曆十二世紀,造紙法始入歐洲。如羅盤早見於南北朝時代之《宋書》,稱為周公所作,西曆三世紀初年馬鈞,西曆五世紀中葉祖沖之,都造過指南車。此後到西曆十一世紀中葉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裏又記載到此種製造。歐洲用磁針盤供航海用,始於西元一三○二年,那已在元成宗大德六年,尚在沈括所記之後二百五十年。這也是由阿剌伯人從中國傳入歐洲的。

雕版印刷術,中國發明尚在西曆九世紀以前,前章已敘述過。到西曆十一世紀前半期宋仁宗時,畢昇又發明活版印書。至歐洲方面德國創始活字版,已在西元一四三八明英宗正統三年,後中國四百年。又如火藥,中國古時已有。據《三朝北盟會編》,西元一一二六北宋靖康時,已見火礮。南宋虞允文造霹靂礮,以紙包石灰硫黃為之。孝宗時,魏勝造礮軍,火藥用硝石、硫黃、柳炭,這些都在西曆十二世紀內。至歐洲德人初造火藥,已在西元一三五○元順帝至正十年,那已是十四世紀之中葉了。

至於發射火藥之礮(編註:即「砲」),在歐洲使用,則已在十五世紀了。又如清代北京的天文觀象臺,建造始於西元一二七六年元代之郭守敬,較之歐洲最早西元一五七六年丹麥人所建天文台,尚早三百年。而郭守敬所造儀器,還都是模倣宋人的。至若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十八卷,書成於西元一六三七,中間所載一事一物,何莫非中國人從科學經驗中得來的可寶貴的知識。誰又能在近代科學技術與傳統工藝技巧之間,分劃出一條截然的鴻溝來呢?

所以我們若說,中國傳統文化裏,沒有科學地位,這是一句冤枉話,不合歷史情實。平心論之,在西曆十八世紀以前,中國的物質文明,一般計量,還是在西方之上。只在西曆十九世紀之開始,西方近代科學突飛猛進,這一百五十年來,西方社會之日新月異是至可驚異的,而中國在此時期裏,反而步步落後。我們若專把這一段切線來衡量中國文化,是要陷於短視與偏見之誚的。

但在中國傳統文化裏,雖說未嘗沒有科學,究竟其地位並不甚高。中國全部文化機構言之,科學占的是不頂重要的部位,這亦是事實。到底科學在中國不好算得很發達,這又為什麼呢?現在試再舉要論列。第一:中西雙方的思想習慣確有不同。東方人好向內看,而西方人則好向外看。這一層上面已約略說過。因此太抽象的偏於邏輯的思想與理論,在中國不甚發展,中國人常愛在活的直接的親身經驗裏去領悟。

科學與宗教,在西方歷史上雖像是絕相反對的兩件事,但在中國人眼光看來,他們還是同根同源,他們一樣是抽象的邏輯的向外推尋。在中國既沒有西方人那種宗教理論與興趣,因此西方人那樣的科學興味在中國也同時減少了。譬如哥白尼的「地動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在西方是一種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因其與他們的宗教理論宗教信仰恰相反對之故。但在中國,根本便沒有西方般上帝創世一套的宗教,雖則在社會上亦有天地開闢等傳說,但在整個學術思想上,本來沒有地位。佛教思想亦不重這方面。因此中國人聽到哥白尼地動說,達爾文進化論等,只覺其是一番證據確鑿的新知識,並不覺得他有驚天動地的偉大開闢。因此中國人對於此等科學新說之反應,反而好像是有些平淡與落寞了。這是說的科學思想方面。

再說到科學應用方面。科學發展,多少是伴隨著一種向外征服的權力意識而來的,那種意識又並不為中國人所重視。在國際政治上反對帝國侵略,在社會經濟上反對資本剝削。科學發明,在此兩方面的應用,遂不為中國人所獎勵,有時把他冷淡擱置,有時尚要加以壓迫摧殘,如此則西方般的科學發明自然要中途停頓。即如上述火藥、羅盤、雕版印刷三項大發明,只有印刷術一項,在中國社會上始終為人看重。火藥則用來做花爆,放在空中,變成一種佳時令節的娛樂品。這早已十足的藝術化了。

元、明、清三代,每遇戰事,便要感到大礮威力之需要,他們只向西方臨時取法。一到戰事消弭,對大礮(大砲)的重視也冷淡了,再不關心了。如此則中國的軍用火器,便永遠停滯,落人之後,不再進步了。又如羅盤,一般社會用來定方向,測日晷,建屋築墓,應用到鬼神迷信方面去了。中國雖很早便有相當的造船術,相當的航海技能,但中國人沒有一種遠渡重洋發展資本勢力的野心,因此羅盤應用也不能像西方般發揮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