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原因說明為何芬蘭赫爾辛基是「普普會」最佳地點

五個原因說明為何芬蘭赫爾辛基是「普普會」最佳地點
photo credit: Evan Vucci/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精明幹練的普亭來說,這個流程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宣傳機會。因為他能先結束這個萬眾矚目的運動賽事,隔天緊接著又與川普在峰會上會面。而兩人的會面也將和世足賽一樣在全球熱播。

文:Billy Perrigo
翻譯:許睿洋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與俄國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將在7月16日於赫爾辛基(Helsinki)會面,這也是美俄領導人之間的首次正式峰會

本次會面的時機點對美俄關係而言有些複雜:俄國一方面被控干預美國大選,另一方面又持續支持敘利亞總統阿薩德(Bashar al-Assad)。而特朗普則似乎罔顧美國與傳統盟友的邦誼,為了討好普京而與之保持一定的關係。

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作為「普普會」舉行的合理地點,不僅是因為此地在美俄關係(或美蘇關係)中特殊的歷史定位,更有兩國領導人後勤與籌劃上的顧慮。以下五個原因說明為什麼赫爾辛基是美俄峰會的最佳舉辦地:

一、冷戰時期《赫爾辛基協議》的簽署地

1975年,美國總統福特(Gerald Ford)、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以及其他來自歐洲與北美的33國代表聚首赫爾辛基,簽訂了《赫爾辛基協議》(Helsinki Accords)。這項協議表達了簽署國於冷戰的高峰期,願意改善共產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間關係的共同意圖。

儘管這項協議不具拘束力,但卻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核武強權——也就是美國與蘇聯——的緊張關係帶來緩衝(détente)的效果。雖然當前的美俄關係並沒有過去那般對立,但赫爾辛基的這段歷史還是使它成為舉辦美俄峰會的一個明確選擇。

二、老布殊與戈爾巴喬夫也曾在赫爾辛基會面

1990年,也就是蘇聯解體的前夕,美國總統老布殊(George H. W. Bush)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於赫爾辛基會面討論當時世界上的最新危機:即波斯灣局勢的逐漸升溫,最終也導致了第一次波斯灣戰爭。

由於老布殊總統掣肘於蘇聯領導人在國內日益增加的內憂,以及俄國人民在冗長的阿富汗戰爭後對與外國糾纏所產生的厭惡感,他最終並未要求戈爾巴喬夫向多國聯合部隊增派兵力,以對抗伊拉克總統薩達姆(Saddam Hussein)。

布殊總統抵達芬蘭後立即說道:「戈爾巴喬夫總統與我在赫爾辛基會面,希望能加強彼此對於這個不正義侵略行為的共同態度。」他們的會面也為選擇芬蘭作為峰會地點提供另一個歷史前例,證明美俄領導人過去便曾同心協力。

三、芬蘭並非「北約」國家

對特朗普和普京而言,芬蘭是一個中立的國家,因為它並不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是一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防止歐洲國家遭到蘇聯侵略的軍事組織)的成員國。在大部分的冷戰期間,儘管蘇聯確實對這個北歐鄰國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但芬蘭仍試圖在東西之間採取平衡的策略。

芬蘭的「非北約」立場也給了特朗普作出象徵性表態的機會,而這樣的表態在國際關係中非常強烈:特朗普離開北約的領域範圍與普京會面的舉動,將再次強調他近期對其他北約成員國領袖的批評,希望藉由向他們施加壓力使其增加國防支出,進而減輕美國的負擔。

四、屆時特朗普早已身在歐洲

若撇開歷史不談,還有其他現實層面的考量讓赫爾辛基成為理想的選擇。在美俄峰會舉行的前夕,特朗普其實早已身在歐洲——先是參加召開於布魯塞爾的北約高峰會,接著是出訪延宕多時的英國。在歐洲和普京碰面會讓特朗普團隊在籌畫與後勤上更加容易。同時,離開北約的勢力範圍也給了他上述提及的象徵性意義。

五、而普京在峰會前一日仍在俄羅斯

目前正舉辦於俄羅斯的2018世界盃足球賽將於7月15日在莫斯科閉幕,也就是美俄峰會表定時間的前一天。赫爾辛基距離莫斯科不到兩個小時的飛行時間,對普京而言也是一個便利的地點。

對精明幹練的普京來說,這個流程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宣傳機會。因為他能先結束這個萬眾矚目的運動賽事,隔天緊接著又與特朗普在峰會上會面。而兩人的會面也將和世足賽一樣在全球熱播。

© 2018 Time Inc.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