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醫療分級之名、行健保分錢之實的「虛無政策」

假醫療分級之名、行健保分錢之實的「虛無政策」
Photo Credit:玄史生 @ Wikipedia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掌握權力與資源的人,在有權力的時候不去作該作的事,不去改該改的錯誤,沒有勇氣面對問題,一天到晚全是推出這些不會有用的「虛無政策」。因為只推出這些無用政策,而不去面對台灣真正問題的時候,台灣將損失掉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時間。

衛福部在長官一聲令下,打從今年(2018年)初就信誓旦旦,要求台灣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從今年開始,每年的門診病患人次數要比前一年少2%,而且要連續五年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再少2%;然後再加上誘因來鼓勵轉診政策:不論大醫院把病患轉給診所,或診所把患者轉給醫院,都有點值的獎勵,前者是五百點,後者是兩百五十點。

這不是醫療分級政策,這是重新分錢政策。

衛福部要推出這個政策時,在一個討論如何推動這個政策的會議上,我聽到所有的區域醫院與醫學中心的院長副院長們,統統發言反對。當然他們在衛福部與健保署的長官面前,以及將會受惠的地區醫院代表面前,總是不好把話說得太直白。

這個表面上是推動醫療分級,但是其實只是每年把健保收入從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挖走2%的政策,只是一個假醫療分級之名,行健保重新分錢之實的政策。

這是一個只顧政治、不顧健康的醫療分級,自然也不可能真正達到醫療分級的目的。

要推動醫療分級的第一件事,是要以政策與誘因,去改變每個民眾對於自己身體健康的概念。讓全國民眾,就算身體有些不舒服,也不會立刻就想去、或直接動身到大醫院去,甚至大家會更想去診所與小醫院。

而應該要同時完成的健保制度的配套政策,是讓基層診所與地區醫院投入更多的心力、得到更多的給付,來為民眾努力做到「健康不生病」、「生只生小病」、「小病不變大」這些顧健康的重要大事。

台灣到目前為止,醫療分級完全不成功的最重大原因,是所有的基層診所與地區醫院,全部的心力幾乎都只在為民眾「治病」,而不是為他們「顧健康」。因為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中,對於如何給付費用,如何把錢付給診所、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的「支付標準」,全部都只是等到病人生病之後的治病工作,才會給錢。因此在沒有誘因的情況下,當然不可能成功。

宜蘭羅東有位游能俊醫師診所,照顧了超過3,500位的糖尿病病人。根據報導,他們「不看感冒、不打點滴,只看糖尿病」、「每月平均有1,300名病人就診,回診率高達95%,有5成的病人糖化血色素低於7%」。

目前台灣有460萬人罹患高血壓,甚至年輕人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的人數不到1/3。更有超過237萬人罹患糖尿,而且還以每年2萬5千人的速度在增加中。

如果台灣有努力減緩糖尿病新人口數的健康政策,讓每年的新增糖尿病人口減少到只有有15,000人、如果台灣有800家像游醫師這樣的診所,努力為這237萬已經有糖尿病病人作好糖尿病控制、如果台灣一萬家以上的診所,都能努力為460萬高血壓民眾,作好減重與血壓控制、如果台灣250家的地區醫院,努力作好肺癌、肝癌、乳癌、大腸癌、攝護腺癌、口腔癌的篩檢,讓這些死亡率最高的癌症,都能在早期就被發現……

有了這些「如果」,民眾才更能保持「健康不生病」、「生只生小病」、「小病不變大」的目標。民眾到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就醫的人數,自然會減少。而且我相信一定超過2%。

衛生福利部與健保署、國健署、疾管署,不去為民眾的健康把關,不去以政策誘因來引領更多「游能俊診所」出現,不去為真正死亡率高的大病作好早期篩檢工作。卻只想用「區域醫院與醫學中心要努力減少到自己醫院來看門診的病人達2%」的這種方式,來達到醫療分級的目標,可能嗎?

我可以斬釘截鐵的說,絕對不可能。

因為既然到診所、到小醫院、到大醫院,都是看病。那為什麼一定要叫我到診所或小醫院去看病,而不是到大醫院去看病呢?

你可能會問,明明直接到大醫院去看病就是比較貴,又好麻煩等上半天,為什麼民眾這麼傻就是要多花錢去大醫院看病呢?民眾不是傻瓜,既然是看病,不就是去能把病看好的地方嗎?民眾會作出既花錢又要等半天的這種決定,當然是他自己認為這樣才是最安心的作法。他們會到大醫院去看病而不到診所或地區醫院去看病的這些作法,難道全部統統都是愚蠢的醫療決定嗎?

衛福部要推動的2%門診減量政策,能讓民眾更安心嗎?現在推出的醫療分級政策,既不能從源頭上讓民眾更健康,也沒有政策工具與作法,讓更多的診所都成能為民眾「顧健康」、而不只是看感冒打點滴,只看病的地方。

這種狀況下,衛福部當然不敢向民眾說明為什麼要大醫院減少2%,也不可能讓民眾在生了病之後,敢安心的先去診所和小醫院看病。

衛福部不敢向民眾勇敢說明,最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擔心限制民眾就醫會引發民怨,會讓網路罵聲不斷,然後當然會影響長官的民調與施政滿意度,甚至會嚴重到影響選舉丟掉政權,大家的大官都作不成。

所以衛福部才推出了這麼一個以「推動醫療分級」為名,實際上就是打壓區域醫院與醫學中心,要他們把分到的健保門診給付每年吐2%出來。然後再把這些錢分配到那些自認為被大醫院壓迫得收入變少的地區醫院與診所去。

這不是真正作好健康分工的醫療分級政策,這是滿足診所與地區醫院提高收入的要求、重新分配健保給付大餅的政治分錢政策。

為什麼會有這種醫療界內部的資源重分配政策?和政治有沒有關聯?你一定懂的。

我並不關心大醫院的院長們,如何因應這個每年減少醫院收入幾百萬甚至上億的政策,反正大醫院自然有他們的應付之道。我百分之百確定,不會有任何大醫院因為這個政策而作不下去關門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