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要如何告訴你他的種種?我不知道真相,只有記憶。我可以再一次告訴你他看來像是個孩子,雖然我只比他大不到兩歲。你現在有看到他的外表;那不曾有多少變化。但他現在是全世界的君主,我必須要穿越這個身分,看見當年的他。
在最平靜的海水上,這條發臭的貨船也吱嘎吱嘎地呻吟著,左右猛烈搖擺得使我們必須要隨時打好精神,才免於在甲板上翻滾。就這樣我們渡海到達亞波羅尼亞,就是這條船,把我們帶到一個我們當時無法想像的目的地……。
我隔了兩天才繼續寫這封信,我不會向你詳述這兩天來使我必須擱筆的病痛;這太令人沮喪了。
不管如何,我還是發現我沒有向你提供對你最有用的東西,所以我便吩咐我的助手翻尋一下我寫下來的文件,找找任何對你的工作有利的材料。你可能記得差不多十年前我的摯友瑪爾庫斯・阿格里帕興建的維納斯與戰神廟(現在一般人稱為萬神殿)落成時,我被邀請致辭。我當初有一個想法,但是後來放棄了;那就是要設計一個别出心裁的演說,幾乎像一首詩,如果我可以這樣說,奇妙地連接起我們年輕時所看到的羅馬及這座廟宇所代表的今時今日的羅馬。無論如何,為了有助於我解決這個演說的形式所引起的問題,我便對那些早期的日子作了一些紀錄。我現在就引用我的紀錄,盡力幫忙你完成你要為我們的世界書寫的歷史。
想像一下,如果你能夠的話,四個年輕人(他們現在對我來說已經是陌生人了),對未來以及對他們自己、對他們即將要開始生活其中的世界,實際上一無所知。其中一個(那是瑪爾庫斯・阿格里帕)身材高大魁梧,一張農民的臉——鼻子堅挺、顴骨高大、皮膚像鞣製前的獸皮;乾燥的灰褐色頭髮、粗糙的暗紅色鬍渣;十九歲。他步履沉重,像隻小公牛,卻帶幾分優雅。他說話簡單、緩慢,而且平靜,不顯露個人感情。即使是他把鬍子刮洗乾淨,人們也不會認為他是年輕人。
另外一位(那是魯佛斯)清瘦而靈巧,與阿格里帕的壯碩和穩重成了對比,前者敏捷靈活,後者冷靜矜持。他臉部瘦削、皮膚白皙、雙眼黝黑;他容易發笑,往往能減輕瀰漫其餘三人之間的凝重氣氛。他比我們年長,但我們像對待弟弟一樣愛他。
第三位(那是我自己嗎?)比我看其他人甚至更為模糊。沒有人能了解他自己,或能夠知道他在別人,甚至是他的朋友,心目中的形象;不過我想像他們那天,或甚至是好一段時間之後,一定覺得我是一個傻瓜。我那天的穿著確實有點華麗,並幻想那是一個詩人必須扮演的角色。我的服裝十分講究、態度做作,身邊是我從阿雷佐帶來的僕人,唯一的工作是打理我的頭髮——直到我的朋友對我無情的嘲笑讓我決定把他遣送回義大利。
最後是他,那時候他叫做蓋烏斯・屋大維。我要如何告訴你他的種種?我不知道真相,只有記憶。我可以再一次告訴你他看來像是個孩子,雖然我只比他大不到兩歲。你現在有看到他的外表;那不曾有多少變化。但他現在是全世界的君主,我必須要穿越這個身分,看見當年的他;一直以來我能為他做到的,在於洞悉他的朋友和敵人心中所想,但是我敢向你發誓,我從來無法預見他有今日的光景。我覺得他是一個和藹親切的小伙子,僅此而已;他的臉精巧得難以承受命運的打擊、他的態度怯懦得不足以完成使命、他的聲音柔和得無法講出一個領袖必須講的無情話。我覺得他可能成為一個悠閒的學者,或者是一個文人,我認為他連當一個元老院的元老都沒有精力,雖然他的身分和財富讓他有足夠資格。
就是這幾個人,在凱撒當上第五任執政官那一年的初秋,來到亞得里亞海岸馬其頓的亞波羅尼亞。港灣裡的漁船在搖晃,船上的人也隨著起伏;漁網攤在岩石上等著曬乾;木頭搭成的小屋沿著路邊排成一線,伸向小城。那座小城位在一處高地,高地後方是一片廣闊的平原,平原盡頭是拔地而起的山丘。
我們的清晨都花在學習上。黎明前起床後,便在燈下上第一節課。到晨光照亮了東面山頭,我們便開始吃著粗糧當早餐;我們用希臘文談論任何事情(這種習慣恐怕現在已經式微),把前一天晚上學過的荷馬史詩的段落高聲朗讀,並加以解釋,最後發表一篇簡短卻慷慨激昂的演說,那是按照阿波羅多努斯訂定的規格完成的(他在那個時候已算是老派,不過性情溫和,才智出眾)。
到了午後,我們被載往離開小城不遠的軍營,那裡是凱撒的軍隊集訓的地方;在那裡,我們會花當天所剩的大部分時間,與他們一起接受訓練。我必須要說,就是在這段時間我第一次開始懷疑我錯看了屋大維的能力。你知道的,他的健康狀況一直很不好,雖然他明顯比我孱弱,但是,親愛的李維,他命中注定,即使在我病得最嚴重的時候,他仍必須硬撐,作為楷模。因此,我自己很少參與實際的操練和演習;但是屋大維從不缺席,且更像他的舅公,選擇與百夫長為伍,而不是跟普通的軍官在一起。
我記得有一次模擬戰,他的戰馬一個踉蹌,便把他重重的摔到地上。阿格里帕和撒維第也努斯就在他的附近,撒維第也努斯便立刻提身想要前往救援。但是阿格里帕伸手握著他的手臂,不許他動。過了片刻,屋大維爬了起來,直挺挺站著,並要求另一匹馬。新的馬交到他手上後,他便立即上馬,那天下午便沒有下來過,完成自己在模擬戰中該完成的部分。那天晚上我們在帳篷裡,聽到他呼吸沉重。我們找來軍中的醫師看他。他斷了兩根肋骨。醫師把他的胸部緊緊的包紮好,第二天早上他跟我們一起上課,下午的快步行軍,也是一樣的積極參與。
Tags: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