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鶴年回憶錄》讀後感:如果想看郭老的經商經驗,這本書可能會讓你失望

《郭鶴年回憶錄》讀後感:如果想看郭老的經商經驗,這本書可能會讓你失望
Photo Credit:Reuters/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首先,這本書是郭老先生「回憶錄」,而不是「揭發錄」

文:吳龍杰(一個關心世界政、經、文、教的90後新生代中醫師)

編按:郭鶴年,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香港以及馬來西亞企業家,經營白糖業起家,有「亞洲糖王」之稱,富比士馬來西亞首富、華人富豪榜第四位,目前長居香港。2017年12月出版《郭鶴年回憶錄》

本文凡談及「我國」,意指馬來西亞。

買了這本書兩個月,終於將書中內容品味一遍。這本書未出版前已在網絡上引起熱議,出版後更有不少人舉辦導讀會,可見其魅力。在最近一次書展中,《郭鶴年回憶錄》的中英兩版都陳列在攤位上,看到路過的書友迫不及待地翻閱,相信每個人心裡都不禁懷疑,此書在我國上架前,是否有將書中談論馬來西亞的內容進行刪減呢?

老實說,我已試過很多方式在網絡搜索這問題,甚至用國外虛擬定位「翻牆」到各引擎搜索,依然找不到任何線索。即使當初第一時間翻到馬來西亞的篇章,也看不出什麼可疑之處。讀完一遍後,我對這問題有點想法了;首先,這本書是郭老先生「回憶錄」,而不是「揭發錄」。整本書都是以郭老視角去分享其經歷及想法,再者,他可是一名縱橫商壇70餘年的商人,能在各種事情上圓滑處理的特性也不言而喻。既然郭老很有誠意出版本書,相信也不要因不必要的麻煩阻礙出版。

說到這,不得不佩服郭老的說話藝術。他曾說過商與政不能分開,書中也不難看見郭老對當下的政見與看法,書中則秉持「對事不對人」的態度,表達對某國政策的想法。即使對某個商人或政要人員有意見,也不用太苛刻的字眼,至於關於馬來西亞的黑幕,確實這部分沒有說得很直白,但看到郭老離開馬來西亞多年,509過後仍不辭勞遠返馬當新政府耆老會一員,可見其心裡是有一把尺在關心馬來西亞。假設馬來西亞發售的版本是經過刪減,也恰好是留給讀者一個想像的空間。

另個讓我有感觸的,是郭老的愛國情操。他祖籍福州,生於馬來西亞,立業於新山及新加坡,旅居香港,但在他一生當中卻沒有遺忘自己的根。書中他分享許多為國家當兩國中間人的往事,最為動容的,是他在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後,為維持新馬兩國那微不足道的聯繫,扛下吃力不討好的新馬航空主席一職,任勞任怨主持像喪禮般難過的董事會議的故事。回頭看時下狀況,不乏某地方搞獨立運動的新聞,就連我們國土上,都有人公開發布帶有「脫馬」暗喻的文章,讓網友熱烈討論,在一個年事已高的長者前,我們是多可笑的一群「新生代」啊?

書中的郭老,其實並不像我們對傳奇人物幻想般的神奇,反而是位實實在在樸實的長者。雖然郭老性格較為剛強,甚至用固執來形容也不為過,但一個願謙卑學習、願全面性去看待每一件事,並勇於承認自己種種過失,已稱得上在當今社會「能人所不能」的奇人。我身邊許多朋友,都是希望從書中看郭老的經商經驗和策略而買下此書,閱畢後,我倒覺得這要讓朋友們失望了,畢竟和分享致富的方式相比,本書更著重於分享該如何立己立人。

倒是最讓我意外的,是郭老在書中談的養生之道。作為一個成功商人,他也明白健康的關鍵在於抑制嫉妒和貪念,和《黃帝內經》對養生的一句話「恬淡虛無,精神內收」不謀而合。也許他說這話對一些人來說是諷刺,但他確實很堅持「該前衝時前衝,該收斂時收斂」的原則,不讓自己多賺「不義之財」。反觀處於時下物資氾濫時代的我們,可真的沒有這個覺悟,永遠找不到滿足,對很多事物都埋怨。

說到埋怨,我想到現在我們怨氣最重的,是還沒對傳說中的「MO1」(註一)作出任何法律行動。其實我們都明白MO1所挖出來的坑不是小坑,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像中醫一樣。病不是一時半刻說養出來就有的,中醫既然是尋找根本去解決疾病的一種醫學,時間絕對是必須的成本,慢工出細活嘛。要是凡事立竿見影的話,就像在大坑上舖一層薄薄的木板,你確實看不到坑了,但想像一下站在板中央會發生什麼事?所以有些事是欲速則不達,多給一些時間吧,這件事也不例外。

過去出書是一件舉足輕重的事,但現在無論你造詣高低,只要有電腦和網絡,人人都可寫書。然而,這本書卻是一本久違的好書,相對其他和郭老相關的書籍,這本可是郭老自己親口敘述記載,對事情的敘述更為真實。歷史和道德文化的傳承是日益衰退,也許這本書能將與上一輩老人斷層已久的新生代重新連接起來。

註釋:「MO1」意指為「Malaysia Official 1」,也就是指涉及「一馬弊案」的前馬來西亞首相納吉。本週三(4日),納吉已被馬來西亞地方法庭被指控涉嫌3項失信的刑事罪及一項濫權罪,是馬來西亞史上首位被指控的首相,一旦罪名成立,將至少坐牢兩年,還有鞭刑及罰款。

相關評論: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