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在日常裡暗藏殺機的人──專訪葛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葛亮在文字裡暗藏敘事懸疑和殺機,將東方文化裡的外人難窺虛實的玄怪,放置到當代生活,讓當代小說重拾回古代「筆記體小說」的勾人魅力,凸顯跌宕傳奇背後的人生蒼涼。
葛亮:新書《問米》以越南河內為背景,我寫它特別偶然,當時在河內碰上通靈師,他們身上有一種勾連生死的非常身份,無辨真偽,但在這種身份之下,有很多戲劇性。
我覺得自己其所有小說的主題都可歸結於時間。我將歷史作為當下寫,它們之間是有關聯的。並非單純要以史為鑒,而是我們每個人都活在歷史中,要回望的,是在歷史瞬間中的自己。就像魯迅,他所有的小說都在回望,但他偉大的地方是他不做結論。相比而言,我沒有那麼喜歡茅盾,是因為他有很多結論、展望,他是完全向前看的,似乎篤定要探索中國未來的道路。他處理題材有些粗暴。當然魯迅也會刻薄,但他其實很有柔情的一面,他的姿態很鏗鏘,所以我對魯迅也從來不想有任何結論。他不像南方作家,也不像北方的,既不是殉道者,也不是完全沒有立場的人,只覺得他充滿了可能性。
- 行李:你身上的「老靈魂」,以及你作品中明顯而難得的美學趣味,除了閱讀,也是有其他來源的吧?
葛亮:可能是電影。在我的美學觀念上,帶來非常之大影響和啟蒙意義的,是我外公。他是一個商人,當時在天津、青島,上海,都有商號的分號,在少年乃至青年時期,就在長輩的提攜之下游走於商界,走南闖北。他的青年時代在上海,那是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大行其道之時。所以,除了他的本業外,他也成了一個影迷,這是影響他一生的愛好,及至我的成長過程中。
童年時期,因為外公當時是一個民主黨派的負責人,所以會帶我去小禮堂,看內部電影。我的觀影經歷,和同時代的少年有些不一樣,在大家看七八十年代的國產電影乃至於一些蘇俄電影時,我看了不少好萊塢的影片,特別是三四十年代的老電影,是在我的外公的引導之下完成的,《魂斷藍橋》、《城市之光》,還有《萬花嬉春》(Singin’in the Rain)都是那時候看的。
我記得有天下午,看完《萬花嬉春》,外公推著自行車,我坐在後座,慢慢往前走,忽然之間,他唱起一首歌。外公平常很少唱歌,我也不知道他唱歌的聲音,其實是非常渾厚的男中音。那場景特別美好,祖孫二人在夕陽下,外公非常平緩地唱了〈Singin’in the Rain〉,你會覺得在一個老人身上,突然之間迸發出某種生命力。因為那時候從外公的衣著上,是看不到他少年時期的倜儻的,就穿了一件發白的中山裝,和多數老人一樣,為了保護衣服的整潔,還帶著兩隻套袖。但在那一刹那之間,我突然看到他臉上洋溢著一種非常年輕、明亮的快樂,我感受到他的不平凡。
- 行李:談到父輩影響,就不得不提及你的祖父葛康俞先生吧。他那一部全部以工楷自書的《據幾曾看》,品評中國古代書畫名跡190餘件,各個是精品,啟功先生稱它「文辭典雅,書法精秀」,它的審美和藝術趣味,又怎樣影響著你?
葛亮:相較於我外公,我想祖父帶來的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影響。他是一個藝術史的學者,在治學上,對自己有著非常精謹乃至嚴格的要求。所以他的《據幾曾看》是我可以一生去琢磨的一本書,裡面有著他對於藝術反覆的揣摩,乃至於他對於自己作品的打磨,這些都相當可貴。
祖父畢業于杭州國立藝專,那時恰恰是中西藝術在碰撞和交合最為直接而猛烈的一段時期,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師林風眠和潘天壽先生,各自代表著中國的藝術家,對於西方藝術的推崇和對於本土藝術的堅守。所以,相較於他們而言,祖父作為一個青年藝術家,這種砥礪是相當直接的。後來祖父把他的精力投入在對於中國古典藝術的研究。
《據幾曾看》中,從兩漢寫至晚清,能看到他對於中國歷代藝術珍藏的闡釋與見地,是相當精到乃至於深刻的。而且最棒的一點,是他將自己非常個人的生命體悟,放置到對於這些畫作的審美表達和評估當中。
- 行李:但你說過,對於祖父,你尚有遺憾?
葛亮:祖父基本上把充沛的表達都放置在中國古典藝術當中,論著少談及當時西方藝術漸入本土,那種撞擊給他的藝術生命留下怎樣的印記。這是我非常好奇的。據父親講,實際上他曾經就這方面對家人有過表達,但卻鮮有著述,這是可惜的。大概不論是藝術的生命,還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就總有一些留白吧。或許,我引以為憾的這部分,正是祖父生命中一個可見而有意義的留白吧。
本文經行李(WeChat:travellingwith)授權轉載
書籍介紹
《問米》,新經典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葛亮
問生、問死、問神、問鬼、問靈魂
七個懸疑包裹的真相,七場殘酷人性試煉
駭人又感動!
兩屆「亞洲週刊華文十大小說」得主 葛亮
寫出讓人欲罷不能的現代版《聊齋》
暗藏殺機的文字功力,高潮迭起的敘事本領
融合古典魔幻神秘與當代生活情境的「現代版《聊齋》」
「寫懸疑題材,我想表達的是真相倏忽而至時人的無力感。」
繼《七聲》《戲年》《謎鴉》《浣熊》,他再以短篇小說展現敘事本領,
以戲劇化的反轉、情理之中的意外性,撥開驚悚懸疑的表層,直探人性曲折。
他賺活人的錢,養一具死屍;她帶著不甘歸來,要所有人付上血的代價。
他以濺滿浴室的鮮血當作最後的守護;她讓一籠鳥代替自己死去,只為讓時間走得更慢一點。
七個受命運試探的人,七個拷問人性的故事。
關於本書
小說引人入勝的往往不是縝密的邏輯、精巧詭計,是人性。而人性是十分脆弱的東西,在非常情境下薄弱越甚,葛亮在最新短篇小說集《問米》,就為筆下人物布置了這樣的「非常情境」。本書收錄的七篇小說,在懸疑外衣下都有一副日常的骨骼血肉,他們是〈問米〉中浪跡越南的通靈師,是〈不見〉裡落拓不得志的音樂教師,是〈鵪鶉〉裡青春不再的旅社女主人,是〈罐子〉中不期而至的謎樣少年……他們平凡,甚或卑微得不值一顧,在城市的一角平淡過活,卻終不免為命運所擺弄。他們的人生是一局棋,操控者和棋子都是自己,面對命運的橫強,有的人癡心不悔賠上自己,有的則怨恨終至殺人毀己。他們是一群受命運試探的人,無端背負無以承擔的巨大祕密,與現實膠著;試圖掙脫宿命的鎖鏈,卻步步將自己推向無底的黑暗深淵……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