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創業歷程(三):B2B誠信危機,讓馬雲揮淚斬衛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阿里巴巴在這近10年裡快速的增長,但同時也發生了兩件比較重大的負面事件。
文:盧玟伶
關於馬雲與阿里巴巴的故事真的非常多,阿里巴巴在這近十年裡快速的增長,但同時也發生了兩件比較重大的負面事件,這週就讓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
支付寶VIE事件
- VIE是什麼?
在看這個事件之前,先來了解一下VIE是什麼,以及為什麼要採用VIE吧。
VIE的全名是Variable Interest Entity,指的是在境外成立空殼公司,透過空殼公司在境內簽訂一系列協議,接著透過這些協議完全控制境內的公司。
相信大家都知道互聯網企業都是非常需要融資的,但是由於很難在短期盈利,所以無法拿到銀行的貸款,另一方面,當時中國的法令對於互聯網、媒體等行業,是禁止或者限制外資進入投資的,因此阿里巴巴選擇採用VIE的模式,利用協議控制的方式,用境外公司控制境內公司的經營,以避開政府對一些國內行業的監管政策。
- 事件發生──支付寶股權轉移
一開始支付寶是由阿里巴巴100%持股的,而阿里巴巴被Yahoo!和軟銀持股近70%,阿里巴巴可以說是一家外資控股公司,在他旗下的支付寶當然也是如此,後來中國央行連續出了幾波政策,限制外資參與金融機構的牌照申請,於是馬雲分兩次把支付寶的股權轉讓給由馬雲和另一位阿里巴巴創辦人合創的「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當然,為了保障阿里巴巴集團股東的權益,同時保持支付寶的內資身份,阿里巴巴集團和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便採用VIE的模式,簽訂了一系列控制協議,來保證支付寶的所有利益和阿里巴巴綁在一起。
沒想到在2010年底,支付寶正式向央行開始申請牌照時,馬雲卻直接向央行說:「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支付寶的唯一實際控制人,沒有境外投資人協議控制支付寶」,這樣的說法等同於馬雲撕毀了阿里巴巴集團和支付寶間的VIE協議,把支付寶變成一個和阿里巴巴集團沒有關係的公司,而且這間新公司還是由馬雲自己控股的,理所當然引起了阿里巴巴集團股東們的不滿。
- 來自Yahoo!的指控
於是在2011年5月,Yahoo!發出了一個令社會震驚的公告:
「馬雲把支付寶從阿里巴巴集團轉移到另一個公司裡,這個公司是馬雲和阿里巴巴創始人之一謝世煌設立的『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而作為阿里巴巴集團大股東的Yahoo!,對於馬雲轉移支付寶的行為毫不知情。」
並且提出三大指控:
- 違反公司治理原則:馬雲轉移支付寶並沒有獲得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的授權許可,因為作為董事會成員的Yahoo!代表楊致遠對此事並不知情,肯定是違反公司治理原則的。
- 為自己謀私利:馬雲將集體資產轉移到自己公司的行為,不僅違背契約精神,也讓人覺得是一種為自己謀私利的違法行為,對原來在國內外聲譽都很好的馬雲是一項很大的指控。
- 打破行業規則:VIE基本上是每個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和想要去海外上市的互聯網公司都在採用的架構,馬雲撕毀協議可以說是創了一個破壞協議的例子,可能威脅到所有採用VIE架構的公司的股價和前景。
- 馬雲的解釋
馬雲作為行業的領袖,他在這次的事件中儼然做了一個糟糕的示範,也讓自己的聲譽受損,那麼他為什麼會選擇這樣做呢?當時他親自開了說明會向大家作了以下的解釋。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人認為馬雲當時的論述是站得住腳的:
- 轉移支付寶是得到董事會授權的:從中國央行決定要監管第三方支付開始的好幾年,阿里巴巴集團開董事會的時候,都會到討論支付寶如何獲取牌照的問題。而且在2009年7月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就授權給管理層,要將支付寶股權變更成內資持股,從而取得支付牌照。這點有當日的董事會紀要為證,所以支付寶股權轉移絕非Yahoo!宣稱的不知情。
- 轉移後支付寶仍屬阿里巴巴集團:支付寶股權轉移給純內資的「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公司」的時候,這個公司是由阿里巴巴集團進行VIE控制的。也就是說本質上支付寶還是阿里巴巴所有,只是看起來是內資持有,實際上是外資持有。
- 馬雲並無從中獲利:當時有很多人指控,兩次轉移股權的總價格3.3億,是馬雲便宜買入支付寶,也是當時人們最為不齒的。而且轉入的公司,馬雲還佔股80%,簡直就是中飽私囊,但其實「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公司」就是整個VIE架構中的一個環節,阿里巴巴協議控制浙江阿里巴巴公司,而浙江阿里巴巴公司又擁有支付寶,那麼支付寶的全體利益就都是阿里巴巴集團的,和這個浙江公司自己的股權結構沒關係,也就是說儘管馬雲持股浙江阿里巴巴80%的股份,實際上所能享有的利益,仍只有原來他在阿里巴巴所持有的7%股份。
- Yahoo!並非不知情:馬雲在申請牌照的隔天,就召開了董事會,並且向大股東們提出賠償。
- 馬雲為什麼選擇先斬後奏
既然馬雲並沒有從中獲得任何好處,為什麼他當時會選擇這個做呢?
當年央行在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前一晚,向所有申請者發函詢問:是否有外資控股,包括VIE協議控制,如果有外資協議控制請重新申報,如果沒有外資協議控制,請公開聲明。
而當時Yahoo!和軟銀,認為用VIE是可以繞過監管拿到牌照的,而馬雲自己的判斷是儘管央行沒有明說,但只要是VIE結構的支付寶是不可能拿到牌照的,因此他在支付寶生死存亡之際,自作主張地單方面終止了VIE,以100%內資的方式申請了支付牌照,從此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團,就再也沒有控制關係了。他認為這項決定「雖然不完美,但是唯一且正確」,換句話說,這次事件馬雲最大的錯誤就是「先斬後奏」。
B2B誠信危機
2011年年初,阿里巴巴也發生了一件誠信危機,在說誠信危機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位曾經的阿里巴巴傳奇人物──衛哲。
- 關於衛哲──傳奇的人生經歷
在加入阿里巴巴之前,衛哲就已經是個傳奇人物,他做事的原則就是「小事當大事幹,不放過任何細節。」因為這樣的原則,讓他第一份工作從一位萬國證券中的翻譯實習生,很快就被提拔為資產管理總部副總經理,成為當時國內證券界最年輕的副總,那一年他才24歲。
後來因為國債事件爆發,老闆被捕入獄,公司瀕臨倒閉,這時候的他意識到財務管理的重要,於是衛哲決定跳槽到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PWC。他原來只要求當一位財務顧問,但沒想到衛哲一年內就破格晉升兩次,很快就變成了經理,後來還獲得了去英國工作的機會,最終又當上收購及兼併部的高級經理,還成為了普華永道史上最年輕的合夥人之一,這一年他才29歲。
衛哲後來又覺得自己雖然對財務懂了,但對執行力關注不夠,同時也缺一些管理大團隊的經驗。於是他毅然離開PWC加入了特力屋集團,從自己最擅長的財務經理做起,每一年他都向老闆提出「多給我點任務」,結果最後特力屋12個部門中衛哲一人就管了9個,後來當CEO職位出現空缺時,公司上下除了衛哲,實在找不到更好的人選了,老闆只好讓他來代理CEO。2002年,32歲的衛哲出任特力屋中國區總裁,衛哲上任後,短短四年開了46家,員工也從幾百人增加到13,000人,並且透過併購主要對手歐倍德在中國的業務,把特力屋的營業額從3億提高到了50億。
- 衛哲加入阿里巴巴
2001年哈佛大學組織了一場中國企業家演講活動,衛哲在這裡第一次見到了馬雲,當時阿里巴巴才成立兩年,在返程航班上,衛哲和馬雲兩人很巧地坐在一起,一交談發現對方都是金庸迷,還喜歡下圍棋,這讓他們感情迅速升溫。此後幾年,馬雲一直想要拉衛哲入夥。他知道這種既有國際視野,又懂中國國情的人才實在是太難得了。
其實衛哲一開始對阿里巴巴並不感興趣,結果馬雲就不斷開展攻勢。
馬雲:「你的生意擴大一倍需要投入多少花多長時間、僱多少人?」
衛哲:「4,000萬美元,1萬名員工,用時三年。」
馬雲:「我只要五台服務器,不需要增添人手,三個月就搞定。」
在那個時刻,衛哲被打動了,馬雲讓衛哲意識到,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時代來了。於是2006年11月,衛哲正式加入阿里巴巴,擔任公司總裁兼CEO,他不僅在2007年把阿里巴巴成功帶上市,還利用自己多年的經驗,把阿里巴巴塑造成了一個國際化和專業化的大公司,阿里巴巴的營收從2006年年的13.6億,增長到2010年的55億,利潤則從2.2億增長到14.7億。
- 誠信危機的事件始末──碰觸到阿里巴巴的高壓線
Tags: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