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台灣史,就是戰爭與衝突交織的歷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鄭成功到日治時期,台灣接著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台北大空襲,到韓戰建立起台北關係與解接著的三次台海危機,近代的台灣史,就是一段戰爭與和平的歷史。
台灣位於太平洋第一島鏈的關鍵位置,由於台灣海峽連結東海與南海的交通樞紐,因此是大陸與海洋勢力交錯之處,同時也融入了西方殖民與中國朝貢體制之間的碰撞,因此台灣的歷史一直與戰爭密切相關。
福爾摩沙是西方早期殖民主義在東亞利益與打開中國貿易的重要堡壘,西班牙與荷蘭在此征戰多年,且在南北的雞籠與大員各自設立貿易與軍事據點,在經歷雞籠等關鍵戰役後,荷蘭人及其東印度公司排除了西班牙在台的政經勢力,得以獨自在南台灣進行政經殖民,並獲得豐富的商業利潤。
明清之間的權力爭奪,無形之間又為下一場戰爭創造條件。台灣是鄭氏父子經營海上貿易的根據地,他們的海洋視野改變了傳統大陸政權的思維,再加上鄭成功兵敗南京之後需要一個休養生息之處,鄭荷之間的衝突就無法避免。在此背景下,東寧王國遂成為反清復明的屯墾之地,鄭軍與荷蘭的台江戰役以及清廷施琅征台都是重要史料。就政治的角度來看,鄭氏三代在台的初步經營,加上清朝在台設縣,台灣與中國在經濟與社會文化領域外,終於產生實質的政治與行政治理上聯結。
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為了打開對中國的貿易門戶,挾著船堅炮利逐步摧毀中華帝國所建立的朝貢國體制,台灣的地理條件自然捲入這場戰爭風暴當中,中法與甲午兩場戰爭就是最佳詮釋;法軍在基隆與淡水當地留下的戰場遺跡,以及乙未戰事中台民壯烈抗日史實都作了見證。
馬關條約的簽訂再度改變台灣的命運,於是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治時期,由於台灣成為日本南進政策下重要的軍事、農業生產與工業基地,因此台灣擁有全球密度最高的機場以及各項工業設施與交通設施,農業的生產更能直接奧援殖民母國的經濟需要。等到美國在西太洋進行戰略反攻時,台灣自然成為盟軍主要的軍事攻擊目標。
二戰期間,差點淪為長崎廣島的台灣
1943年美國陸軍與海軍產生了戰略分歧,以麥克阿瑟為主的陸軍希望實踐「重返菲律賓」的政治承諾,因而主張繞過台灣;以尼米茲為主的海軍提出了「長堤計畫」希望直取台灣,利用日軍在台的海空基地作為登陸琉球與日本本島的踏板。由於麥帥善於政治操作,再加上台灣全島均已要塞化,登台之戰勢必付出慘烈代價。經由參謀長聯席會進行理性評估後,羅斯福最終選擇了陸軍的方案,台灣方能擺脫淪為戰場的厄運。
即便如此,海軍仍選擇飽和轟炸作為手段,癱瘓日本在台的戰爭功能,「台北大空襲」就是這個政策下產物,全台不僅籠罩在美國軍機的高密度的轟炸中,台北甚至成為當時美國投擲原子彈的假定目標之一,在廣島的原爆紀念碑上可以找到這段歷史。

中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內戰的延續與隨之而來的冷戰體系,又讓台灣成為區域政治的不穩定因素。杜魯門政府發表的《中美關係白皮書》不僅撇清了美國在國共內戰中的責任,也為「不介入台灣海峽爭端」的政策提出了「袖手旁觀」的立場,這使得蔣介石政權面臨極大的政治危機,中華民國也陷入風雨飄搖的危境中。
然而1950年莫斯科與北京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與韓戰的爆發,國際體系的變化使得華府認識到共產黨在亞洲擴張的野心,美國除了以聯合國安理會的名義參加韓戰,同時也派遣第七艦隊巡航台灣海峽並執行「中立化」政策,一方面阻絕解放軍渡海作戰,同時也消極防範蔣介石逕行反攻大陸。深刻來看,韓戰的爆發促成了台美關係的正常化,同時也挽救了台灣的處境。
因韓戰建立地位,與三次台海危機
隨著韓戰的陷入僵局,美國為了牽制共軍在東南沿海地帶的軍力部屬,因此放鬆了台海中立化的政策,在中情局所屬「西方公司」的協助下,國軍在50年代發動了多起島嶼襲擊戰,其中以東山島與南日島兩大戰役較具成效,部署在大陳列島的反共救國軍,更對中共的的沿海交通線造成莫大威脅。
韓戰結束後,美國為了確保台灣的防衛力量,雙方於1954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強化了雙方的軍事同盟關係;另一方面,為了徹底解除國軍對中共交通線的各項威脅,在朱德的建議下,毛澤東決定採取「清理門戶」的策略,透過陸海空三棲的力量一舉拔除國軍佔據島嶼,大陳列島自然首當其衝。這也是第一次台海危機的濫觴。一江山戰役結束後,在美國的「收縮防線」的建議下,台美啟動了「金剛計畫」將大陳軍民撤退來台,國軍在的防衛集中於台澎金馬地區。其後基於政治與軍事的考量又在1958年發動第二次台海危機,激烈的金門砲戰又讓全球感受到台灣在冷戰時期的戰略地位。

70年代起,由於蘇聯的軍事威脅使得美中關係有了微妙的變化,在退出聯合國與台美斷交的狀態下,也促成了美中關係的正常化。在美國主導「三公報一法」的架構下,維繫了美中台三邊的基本政治格局。
80年代末期由於蘇聯的瓦解使得國際政治朝向全球化與後冷戰格局發展,隨著中國的崛起,美中之間的戰略矛盾逐漸形成,「中國威脅論」成了華府不可避免的安全議題。另一方兩岸關係雖然隨著解嚴、開放老兵返鄉與終止《動員戡亂臨時條款》有了新的變化,但是台灣在民主化與主體意識高漲的狀況下,在1996年推動了總統民選,卻也引來北京一系列的文攻武嚇的政策,這也是第三次台海危機的背景。
目前台美關係進入激烈的戰略競爭階段,對於北京與華府而言,台灣的戰略位置與民主制度都有其重要性,未來如何在兩強之間維繫自己的戰略利益,則是台灣未來必須思考的問題。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2023迎向雲端浪潮,掌握職場躍進方程式,培養雲端硬實力就在此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未來,「雲端」將成為企業運作過程不可或缺的數位競爭力之一,而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WS即將於2月23日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免費傳授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並幫助參與者認識雲端、學習AWS提供之上百種的免費雲端服務。
回首2022年來勢洶洶的數位轉型浪潮,數據運算、資料儲存、提升安全性等雲端技術早已成為企業製程最佳化、擴充業務規模、創造價值的重要利器,而在新的一年中,數據分析公司也指出,整合AI分析平台上雲不只能有效降低部署時間、減少人力成本,亦是在可見的未來中,提升商業價值、邁向永續轉型的科技大勢。因此,許多企業也延續轉型浪潮餘波,積極導入大數據、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等進階數據科技,並搭配各式雲端服務來強化企業內部運轉效能,迎戰全新的市場挑戰。
數位革新不落人後,AWS助您入門雲端
當「雲端」從產業發展、轉型的熱門關鍵字轉變為2023年不分產業別,都有強烈需求的職場必備硬實力,每一位在產業中耕耘奮鬥的從業人員、或是初入社會職場的新鮮人,又該如何提升自我,加緊腳步跟上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數位革新呢?
好消息是,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mazon Web Services(AWS)即將於2023年2月23日的下午2點至5點,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AWSome day),透過專為雲端新手設計的一系列實用入門課程,一步步帶領大家了解雲端技術以及AWS服務。
專業講師彙整雲端精華,基本服務、創新應用一次滿足
AWS線上雲端培訓日是針對雲端新手所量身打造的免費入門實用課程。課程內容由AWS的資深業務發展經理KC Liang,以及AWS技術培訓師Stanley Huang共同帶領,兩人將從雲端趨勢、技術概念、產業應用等角度逐一介紹,並透過深入淺出地介紹及示範儲存、資料庫管理、運算和網路、資訊安全等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以及AI機器學習、區塊鏈、5G及衛星通訊等熱門創新服務,讓您即刻上手AWS高達100多種的免費服務。

課程結束後,除了獲得AWS提供的培訓證書、養成雲端技術能力,亦能了解如何透過雲端服務掌握市場優勢,所以無論是對雲端服務感興趣的新鮮人、企業或資訊相關的高級主管,還是擁有豐富開發經驗的工程師或技術人員,AWS線上雲端培訓日都能為您建立雲端技術概念、拓展應用視野,為個人或公司帶來正面性的影響。
更棒的是,AWS線上雲端培訓日不只開放免費報名,凡完整參加並填寫會後問卷的參與者皆可參加抽獎,有機會將Air Pods(第三代)與AWS客製露營燈免費帶回家!此外,若您是新用戶,在活動前註冊AWS免費帳號並填寫贈品申請表單,還能直接獲得「AWS不鏽鋼智慧型保溫瓶」,歡迎點此了解更詳細活動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