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33個人就有一位是移工?寫給從零開始接觸移工議題的你(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目前台灣開放「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及「馬來西亞」和「蒙古」這六國的移工進入台灣工作。來自南方島嶼國家的東南亞移工總人數,從1990年代剛開放的三千人,來到現在已經有近六十八萬人了。換算下來,大約是每33個在台灣的人,就會有一個東南亞移工。
文字:簡郁紋
攝影:Kenny Mori
插圖設計:楊千霈
關於「移工」,或者多數人比較熟悉的「外勞」這個稱呼,對你來說可能只是一群熟悉又陌生的存在,他們好像從來不曾出現在你的生活中,卻又好像已經在你生活的城市裡,和你一起共同度過了好幾個春夏秋冬。所以你試圖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卻又被好多好多新聞和法條淹沒,苦惱著不知該從何開始嗎?
從零開始接觸移工議題的你,如果覺得喪氣又很想放棄,沒有關係,我們為你整理了初次接觸移工議題時,必須要知道的基礎知識和延伸議題。現在,就讓我們開始吧!
誰是「移工」?
第一次聽到「移工」這個稱呼的時候,是不是很疑惑,為什麼要幫「外勞」換個名字呢?
其實啊,「移工」(migrant worker)比「外勞」(外籍勞工,foreign worker)更強調的是透過「移動」來求職或工作的人。這裡說的「移動」在學術上的定義,包含了從縣市到縣市的距離、或者國家到國家的距離,所以你如果平常是從桃園市通勤到台北市上班,也可以被稱作廣義的移工呢。只是很多時候,移工會特別被用來稱呼比較低薪的外籍勞工族群,而這也是為什麼「移工」和「外勞」這兩個詞常常交替使用。
當然,移工也會因為不同的專業,而有不同的勞動權益和薪資對待,一般而言,工人分作白領和藍領兩個階級:「白領」是指以提供腦力勞動來獲得報酬的工人,其中包括管理者階層、常見的補習班外籍老師;「藍領」則是指以提供體力勞動來獲得報酬的工人,例如工廠生產線上的組裝員、校園裡常見的清潔工。(註1)
(為了更方便閱讀、也更聚焦於我們今天的主題,以下將以「移工」簡稱藍領移工)
為什麼會有移工來到台灣呢?
嗯……這要從移工來到台灣的歷史說起。
1980年代開始,台灣的國民所得增加,人力素質提升,但當時支撐起台灣經濟的勞力密集產業仍然需要大量低薪勞動力,正好有一群來自東南亞國家、帶著觀光簽證入境台灣的人們,看見了這個勞動力缺口。他們發現可以增加收入的工作,便利用逾期居留的方式,彌補這一段時期的勞動力;同時,也有台灣人看見了這群廉價勞動人口,部分的富裕家庭更開始聘用家庭幫傭,醫院也開始出現廉價的監護工。(註2、3)
當時間來到1987年,台灣製造業者表示缺工的比例在5年之間增加了40%,上百家廠商紛紛向政府施壓,企圖用產業外移的方式換來正式引進合法移工。台灣政府最後終於在1990年,第一次以專案的方式引進合法移工,更在1992年通過《就業服務法》,明文規定可以聘用移工的產業和條件。至此,台灣引進移工開始法制化。(註4、5、6)
這群來到台灣的移工們,就這樣開始成為你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群補充性勞動力。不過他們都來自哪裡、有多少人、在台做什麼工作呢?
每33個人就有1個是移工?!

目前台灣開放「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及「馬來西亞」和「蒙古」這六國的移工進入台灣工作。來自南方島嶼國家的東南亞移工總人數,從1990年代剛開放的三千人,來到現在已經有近六十八萬人了。(註7)換算下來,大約是每33個在台灣的人,就會有一個東南亞移工。(註8)

而根據《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8項至第11項規定,藍領移工可以做的工作是「商船、工作船及其他經交通部特許船舶之船員」、「海洋漁撈工作」、「家庭幫傭及看護工作」以及「為因應國家建設工程或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工作。」
法規這樣解釋是不是有看沒有懂(笑),簡單來說,移工能夠從事的工作可以分作兩大類:「社福移工」以及「產業移工」。

先從「社福移工」說起
社福移工主要分為家庭幫傭及看護,其中看護又因為聘用雇主的身分不同,分為「家庭看護」(雇主為一般家庭)及「機構看護」(雇主為安養院、長照中心或醫療院所等等)。
在法規制度上,只有「機構看護」受到《勞基法》的保障,薪資符合最低基本薪資標準22,000元(註9);「家庭幫傭」和「家庭看護」則是歸在《就業服務法》的規範中,但法條沒有明定薪資,市場上的行情大約落在17,000元左右。
三種看起來很相似卻又不同的工作名稱,其實工作內容上還是有些差異:「家庭幫傭」主要是負責洗衣、煮飯、打掃家裡、帶小孩等等常見的家務工作(註10);而「家庭看護」以及「機構看護」,工作內容則是照顧重大失能患者。(註11)
那「產業移工」呢?
除了常見的社福移工,其實還有一大群辛苦地在工廠和建地,日日夜夜揮汗工作著的「產業移工」。你或許比較少見到他們,但在台灣已經有42萬人的產業移工,是社福移工人數的1.7倍呢。
「產業移工」含括的產業類型相對社福移工多,不論是在一般工廠的生產線上組裝零件、操作機台,或是建造捷運、世大運選手村建築,甚至出海捕漁的漁船都屬於「產業移工」的工作種類。更明確的分類,可以說是從事「製造業」、「營建業」和「漁工」這三種屬於「3D產業」的工作。
至於什麼是「3D產業」,文章來到這裡,想請你先停下來想想,當提到「工地」、「工廠」,你會想到什麼呢?骯髒(dirty)的工作環境、危險(dangerous)又辛苦(difficult)的工作條件,這些負面的印象是不是浮現你的腦海呢?正因為如此,學理上這類型具有高度職災風險卻又少有人投入的產業統一稱為所謂的「3D產業」,而這些不安全的工作正是多數台灣人不願意從事的工作,所以勞力空缺就順理成章地以移工填補了。
最新發展:
-
為什麼「外勞」不行「外籍勞工」可以?改稱為「移工」就比較尊重嗎? 2月前
-
你知道台灣有一間移工學校嗎?不只讓他們更適應異鄉生活,也能與雇主有更好的溝通 6月前
-
為外籍漁工送冬衣棉被,移工團體:漁工通常有需求不敢說出來 9月前
-
移工之聲年度攝影展(下):我們決定在台灣拍張照片留念,然後在我們出生的土地上結婚 1年前
-
移工之聲年度攝影展(上):照顧爺爺對我來說是一大挑戰,他是我的鬥士 1年前
-
談電視劇《無主之子》:移工眼中的台灣及台灣人是什麼樣貌? 3年前
-
移工 Sriyati:在台灣想繼續進修學中文,回去印尼後還可選擇當翻譯或中文老師 3年前
-
被迫超時工作、喝海水,中國漁船涉虐印尼漁工,印尼外交部長召見中國大使抗議 3年前
-
【圖輯】「我的奶奶也是我的中文老師」這一次,由東南亞移工拍攝他們眼裡的台灣(下) 3年前
-
【圖輯】「阿嬤,我想你」這一次,由東南亞移工拍攝他們眼裡的台灣(上) 3年前
-
感念移工照顧父親,退休外交官出書介紹印尼 4年前
-
《血淚漁場》書評:只要不公不義存在,印尼漁工在「鐵的牢籠」的日子便不會結束 5年前
-
《奴工島》推薦序:一位陸生為什麼會想關心台灣東南亞移工? 5年前
-
印尼移工Suwarni:「每個人的命運不同,我接受了,也站起來了」 5年前
-
雲林紡織老闆性侵移工,法官:普世人權的保障不該只是口號 5年前
-
離鄉背井的他們,最困擾的三件事:寫給從零開始接觸移工議題的你(下) 5年前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