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每33個人就有一位是移工?寫給從零開始接觸移工議題的你(上)

台灣每33個人就有一位是移工?寫給從零開始接觸移工議題的你(上)
Photo Credit:One-Forty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目前台灣開放「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及「馬來西亞」和「蒙古」這六國的移工進入台灣工作。來自南方島嶼國家的東南亞移工總人數,從1990年代剛開放的三千人,來到現在已經有近六十八萬人了。換算下來,大約是每33個在台灣的人,就會有一個東南亞移工。

文字:簡郁紋
攝影:Kenny Mori
插圖設計:楊千霈

關於「移工」,或者多數人比較熟悉的「外勞」這個稱呼,對你來說可能只是一群熟悉又陌生的存在,他們好像從來不曾出現在你的生活中,卻又好像已經在你生活的城市裡,和你一起共同度過了好幾個春夏秋冬。所以你試圖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卻又被好多好多新聞和法條淹沒,苦惱著不知該從何開始嗎?

從零開始接觸移工議題的你,如果覺得喪氣又很想放棄,沒有關係,我們為你整理了初次接觸移工議題時,必須要知道的基礎知識和延伸議題。現在,就讓我們開始吧!

誰是「移工」?

第一次聽到「移工」這個稱呼的時候,是不是很疑惑,為什麼要幫「外勞」換個名字呢?

其實啊,「移工」(migrant worker)比「外勞」(外籍勞工,foreign worker)更強調的是透過「移動」來求職或工作的人。這裡說的「移動」在學術上的定義,包含了從縣市到縣市的距離、或者國家到國家的距離,所以你如果平常是從桃園市通勤到台北市上班,也可以被稱作廣義的移工呢。只是很多時候,移工會特別被用來稱呼比較低薪的外籍勞工族群,而這也是為什麼「移工」和「外勞」這兩個詞常常交替使用。

當然,移工也會因為不同的專業,而有不同的勞動權益和薪資對待,一般而言,工人分作白領和藍領兩個階級:「白領」是指以提供腦力勞動來獲得報酬的工人,其中包括管理者階層、常見的補習班外籍老師;「藍領」則是指以提供體力勞動來獲得報酬的工人,例如工廠生產線上的組裝員、校園裡常見的清潔工。(註1)

(為了更方便閱讀、也更聚焦於我們今天的主題,以下將以「移工」簡稱藍領移工)

為什麼會有移工來到台灣呢?

嗯……這要從移工來到台灣的歷史說起。

1980年代開始,台灣的國民所得增加,人力素質提升,但當時支撐起台灣經濟的勞力密集產業仍然需要大量低薪勞動力,正好有一群來自東南亞國家、帶著觀光簽證入境台灣的人們,看見了這個勞動力缺口。他們發現可以增加收入的工作,便利用逾期居留的方式,彌補這一段時期的勞動力;同時,也有台灣人看見了這群廉價勞動人口,部分的富裕家庭更開始聘用家庭幫傭,醫院也開始出現廉價的監護工。(註2、3)

當時間來到1987年,台灣製造業者表示缺工的比例在5年之間增加了40%,上百家廠商紛紛向政府施壓,企圖用產業外移的方式換來正式引進合法移工。台灣政府最後終於在1990年,第一次以專案的方式引進合法移工,更在1992年通過《就業服務法》,明文規定可以聘用移工的產業和條件。至此,台灣引進移工開始法制化。(註4、5、6)

這群來到台灣的移工們,就這樣開始成為你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群補充性勞動力。不過他們都來自哪裡、有多少人、在台做什麼工作呢?

每33個人就有1個是移工?!

1
Photo Credit:One-Forty

目前台灣開放「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及「馬來西亞」和「蒙古」這六國的移工進入台灣工作。來自南方島嶼國家的東南亞移工總人數,從1990年代剛開放的三千人,來到現在已經有近六十八萬人了。(註7)換算下來,大約是每33個在台灣的人,就會有一個東南亞移工。(註8)

2
Photo Credit:One-Forty

而根據《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8項至第11項規定,藍領移工可以做的工作是「商船、工作船及其他經交通部特許船舶之船員」、「海洋漁撈工作」、「家庭幫傭及看護工作」以及「為因應國家建設工程或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工作。」

法規這樣解釋是不是有看沒有懂(笑),簡單來說,移工能夠從事的工作可以分作兩大類:「社福移工」以及「產業移工」。

3
Photo Credit:One-Forty

先從「社福移工」說起

社福移工主要分為家庭幫傭及看護,其中看護又因為聘用雇主的身分不同,分為「家庭看護」(雇主為一般家庭)及「機構看護」(雇主為安養院、長照中心或醫療院所等等)。

在法規制度上,只有「機構看護」受到《勞基法》的保障,薪資符合最低基本薪資標準22,000元(註9);「家庭幫傭」和「家庭看護」則是歸在《就業服務法》的規範中,但法條沒有明定薪資,市場上的行情大約落在17,000元左右。

三種看起來很相似卻又不同的工作名稱,其實工作內容上還是有些差異:「家庭幫傭」主要是負責洗衣、煮飯、打掃家裡、帶小孩等等常見的家務工作(註10);而「家庭看護」以及「機構看護」,工作內容則是照顧重大失能患者。(註11)

那「產業移工」呢?

除了常見的社福移工,其實還有一大群辛苦地在工廠和建地,日日夜夜揮汗工作著的「產業移工」。你或許比較少見到他們,但在台灣已經有42萬人的產業移工,是社福移工人數的1.7倍呢。

「產業移工」含括的產業類型相對社福移工多,不論是在一般工廠的生產線上組裝零件、操作機台,或是建造捷運、世大運選手村建築,甚至出海捕漁的漁船都屬於「產業移工」的工作種類。更明確的分類,可以說是從事「製造業」、「營建業」和「漁工」這三種屬於「3D產業」的工作。

至於什麼是「3D產業」,文章來到這裡,想請你先停下來想想,當提到「工地」、「工廠」,你會想到什麼呢?骯髒(dirty)的工作環境、危險(dangerous)又辛苦(difficult)的工作條件,這些負面的印象是不是浮現你的腦海呢?正因為如此,學理上這類型具有高度職災風險卻又少有人投入的產業統一稱為所謂的「3D產業」,而這些不安全的工作正是多數台灣人不願意從事的工作,所以勞力空缺就順理成章地以移工填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