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失去,好好悲傷》:如何面對父母的死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同其他的喪慟,你要先了解,這項關係對你有何意義、你究竟失去了什麼,這樣你才能夠識別、並了解你經歷的情緒。接下來,你可以決定該如何因應。
文:肯尼斯J.多卡
對許多人來說,父母的過世是我們第一次面臨重大悲傷的經歷。
如同末日來臨
你與父母的關係將是決定你悲傷程度的一個重大因素。對妮娜來說,她母親是她的至交和知己,她們每天都要聊天數次。妮娜也仰賴母親給她的所有建議,包括教養、婚姻、烹飪等各方面。她母親的死,在她的生命中留下巨大的空虛感,那是連丈夫和孩子都無法填補的孤獨。在有些例子中,例如傑瑪爾的情況,父親或母親的過世讓他再也沒有機會解決既有的複雜、矛盾關係。這時,內疚和憤怒會佔上風。
如同其他的喪慟,你要先了解,這項關係對你有何意義、你究竟失去了什麼,這樣你才能夠識別、並了解你經歷的情緒。接下來,你可以決定該如何因應。妮娜發現,她最孤單的時刻,是獨自一人做家事的時候,所以在這段時間,她打電話給她的姐妹分享回憶,推測母親對她們生活中的事情可能會有什麼看法。傑瑪爾則發現,與童年的朋友分享心情會很有幫助;還有,打場激烈的籃球賽也能平息他的怒氣。
你可能還會隨著悲傷而產生各式各樣身體不適的反應,例如空腹感或胃痛。你也會很難集中注意力或正常思考。你甚至會想要跟你的父親或母親聯絡,一度以為他們還在人世。在蓋莉的母親去世幾個月後,她想打電話問媽媽一個問題,要拿起話筒撥號時,才突然想到母親已不在人世。
你會對悲傷過程的漫長感到震驚。有些未經歷過重大失落的人,以為自己在葬禮過後就會不再悲傷。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經歷悲傷的過程包含許多情緒起伏。在某些時候,悲傷是劇烈的,而在其他時候,你可能又應付得很好。許多看似枝微末節的瑣事,例如接到兄弟姐妹打來的電話,或是偶爾瞥見一張照片,都可能會讓你悲從中來。你的人生已經走到從未造訪過的陌生之處。
「人難免一死」的認知
只是抽象地知道「人終究會死」,以及將那一點反應到自己身上,變成「有一天我也會死亡」的體悟,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距。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種強化個人「終將一死」的意識,是從中年的某個時候開始。有四個想法會產生這種意識。
第一,我們不再能想像「將自己年齡加倍」後的生活,而會提醒自己人生有限。例如,當我二十五歲時,我可以合理地想預知我五十歲時會過什麼樣的日子。然而一旦邁入五十大關,要想像一百歲的人生就變得很困難了!
第二,隨著年齡漸增,我們會意識到年紀對人所產生的侷限性。像是到了四十多歲,大多數人就得開始戴起老花眼鏡。我們也會深切體認到自己不再具有以前曾經擁有的活力。
第三,我們可能會經歷朋友離世,死亡的原因不是意外或自殺,而是疾病。這會增加我們對於身為人的無力與脆弱感。
第四,這一點或許是對死亡意識最重要的認識:人到中年後,我們的父母離死亡就更近了。只要父母健在,我們就會覺得自己很安全,無論這種感覺有多不牢靠。父母比自己早一步離世,符合了這世上所有事物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
有位朋友說了一則故事:他的家族為父母輩最後一位離世的親屬舉辦葬禮,所有的親戚都說,家族團聚的唯一時機似乎就是在葬禮,從現在開始應該要安排家庭聚會。就在這時,我朋友八歲的兒子高聲說道:「下次的葬禮就會輪到你們其中一個。」
這種死亡意識分別有積極與消極的一面。當我們意識到自己難逃一死時,對死亡的焦慮就會增高。這或許可以解釋,我們中年時對死亡產生的焦慮,會比年老時更嚴重。我們會更積極地為死亡預做準備,例如擬定遺囑等。我們也會更關注自身健康,並定期做健康檢查。我們可能也會開始關心靈性的層面,探究死後的世界。
死亡意識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層次。我們可以理解人生的短暫,決定培養我們重視的情誼,並且擺脫那些令人不快的人際關係。
我們也可能在生活中找到新的熱情。對傑瑪爾來說,他父親的過世強化了他與兒子建立正向關係的渴望。傑瑪爾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有限,他會積極地與兒子分享經驗和共同進行活動。
總之,父親或母親的離世,很可能會改變你對死亡和生命的定義。
關係改變
家庭是個系統,無論它們是否完全運作。家庭成員扮演的角色、親屬之間的互動,以及他們對彼此的行為方式,全都相互配合。當我們刪除其中一部分(即家庭中的某個成員)時,那個系統就必須做出改變和調整。所以當父親或母親去世時,我們會發現家庭中的所有關係都變得不一樣了。
一、仍健在的父親或母親
尚在人世的父親或母親必須適應失去另一半的事實,並經歷許多個人的改變。有些人可能會變得更獨立,並發現自己從不知道的優點;有些人可能因為喪慟而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表現悲傷,而這些變化也會影響身為子女的你。你會擔心父親或母親該如何因應這種失落,還有他們的健康狀況。他們服藥了嗎?他們變胖還是瘦了很多?是否有憂鬱症的跡象?母親有起床嗎?或者這個曾經一絲不苟的人如今似乎蓬頭垢面,又或是家裡變得凌亂不堪?
有時候,問題可能是出在你身上。法蘭克的母親潔若琳過去五年都照顧著先生,而且十分盡責,法蘭克對此相當佩服。然而,在她丈夫去世的幾個月後,她以法蘭克從未見過的方式生活著。她在一群老年人間變得很活躍,也參加旅遊活動。在她七十五歲的生日派對上,他母親還和一些男性朋友調情。法蘭克對此感到很憤怒,他覺得母親對父親不忠。雖然他的兄弟姐妹都能接受這點,甚至為母親展開新生活而感到欣喜。在進行諮商時,法蘭克了解到,在他心目中,母親應該要處於某種永久哀悼的狀態,然而這不僅不切實際,而且也不夠厚道。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