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面對失去,好好悲傷》:如何面對父母的死亡?

《面對失去,好好悲傷》:如何面對父母的死亡?
Photo Credit:Kiyoshi Takenaka/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同其他的喪慟,你要先了解,這項關係對你有何意義、你究竟失去了什麼,這樣你才能夠識別、並了解你經歷的情緒。接下來,你可以決定該如何因應。

文:肯尼斯J.多卡

對許多人來說,父母的過世是我們第一次面臨重大悲傷的經歷。

如同末日來臨

你與父母的關係將是決定你悲傷程度的一個重大因素。對妮娜來說,她母親是她的至交和知己,她們每天都要聊天數次。妮娜也仰賴母親給她的所有建議,包括教養、婚姻、烹飪等各方面。她母親的死,在她的生命中留下巨大的空虛感,那是連丈夫和孩子都無法填補的孤獨。在有些例子中,例如傑瑪爾的情況,父親或母親的過世讓他再也沒有機會解決既有的複雜、矛盾關係。這時,內疚和憤怒會佔上風。

如同其他的喪慟,你要先了解,這項關係對你有何意義、你究竟失去了什麼,這樣你才能夠識別、並了解你經歷的情緒。接下來,你可以決定該如何因應。妮娜發現,她最孤單的時刻,是獨自一人做家事的時候,所以在這段時間,她打電話給她的姐妹分享回憶,推測母親對她們生活中的事情可能會有什麼看法。傑瑪爾則發現,與童年的朋友分享心情會很有幫助;還有,打場激烈的籃球賽也能平息他的怒氣。

你可能還會隨著悲傷而產生各式各樣身體不適的反應,例如空腹感或胃痛。你也會很難集中注意力或正常思考。你甚至會想要跟你的父親或母親聯絡,一度以為他們還在人世。在蓋莉的母親去世幾個月後,她想打電話問媽媽一個問題,要拿起話筒撥號時,才突然想到母親已不在人世。

你會對悲傷過程的漫長感到震驚。有些未經歷過重大失落的人,以為自己在葬禮過後就會不再悲傷。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經歷悲傷的過程包含許多情緒起伏。在某些時候,悲傷是劇烈的,而在其他時候,你可能又應付得很好。許多看似枝微末節的瑣事,例如接到兄弟姐妹打來的電話,或是偶爾瞥見一張照片,都可能會讓你悲從中來。你的人生已經走到從未造訪過的陌生之處。

「人難免一死」的認知

只是抽象地知道「人終究會死」,以及將那一點反應到自己身上,變成「有一天我也會死亡」的體悟,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距。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種強化個人「終將一死」的意識,是從中年的某個時候開始。有四個想法會產生這種意識。

第一,我們不再能想像「將自己年齡加倍」後的生活,而會提醒自己人生有限。例如,當我二十五歲時,我可以合理地想預知我五十歲時會過什麼樣的日子。然而一旦邁入五十大關,要想像一百歲的人生就變得很困難了!

第二,隨著年齡漸增,我們會意識到年紀對人所產生的侷限性。像是到了四十多歲,大多數人就得開始戴起老花眼鏡。我們也會深切體認到自己不再具有以前曾經擁有的活力。

第三,我們可能會經歷朋友離世,死亡的原因不是意外或自殺,而是疾病。這會增加我們對於身為人的無力與脆弱感。

第四,這一點或許是對死亡意識最重要的認識:人到中年後,我們的父母離死亡就更近了。只要父母健在,我們就會覺得自己很安全,無論這種感覺有多不牢靠。父母比自己早一步離世,符合了這世上所有事物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

有位朋友說了一則故事:他的家族為父母輩最後一位離世的親屬舉辦葬禮,所有的親戚都說,家族團聚的唯一時機似乎就是在葬禮,從現在開始應該要安排家庭聚會。就在這時,我朋友八歲的兒子高聲說道:「下次的葬禮就會輪到你們其中一個。」

這種死亡意識分別有積極與消極的一面。當我們意識到自己難逃一死時,對死亡的焦慮就會增高。這或許可以解釋,我們中年時對死亡產生的焦慮,會比年老時更嚴重。我們會更積極地為死亡預做準備,例如擬定遺囑等。我們也會更關注自身健康,並定期做健康檢查。我們可能也會開始關心靈性的層面,探究死後的世界。

死亡意識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層次。我們可以理解人生的短暫,決定培養我們重視的情誼,並且擺脫那些令人不快的人際關係。

我們也可能在生活中找到新的熱情。對傑瑪爾來說,他父親的過世強化了他與兒子建立正向關係的渴望。傑瑪爾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有限,他會積極地與兒子分享經驗和共同進行活動。

總之,父親或母親的離世,很可能會改變你對死亡和生命的定義。

關係改變

家庭是個系統,無論它們是否完全運作。家庭成員扮演的角色、親屬之間的互動,以及他們對彼此的行為方式,全都相互配合。當我們刪除其中一部分(即家庭中的某個成員)時,那個系統就必須做出改變和調整。所以當父親或母親去世時,我們會發現家庭中的所有關係都變得不一樣了。

一、仍健在的父親或母親

尚在人世的父親或母親必須適應失去另一半的事實,並經歷許多個人的改變。有些人可能會變得更獨立,並發現自己從不知道的優點;有些人可能因為喪慟而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表現悲傷,而這些變化也會影響身為子女的你。你會擔心父親或母親該如何因應這種失落,還有他們的健康狀況。他們服藥了嗎?他們變胖還是瘦了很多?是否有憂鬱症的跡象?母親有起床嗎?或者這個曾經一絲不苟的人如今似乎蓬頭垢面,又或是家裡變得凌亂不堪?

有時候,問題可能是出在你身上。法蘭克的母親潔若琳過去五年都照顧著先生,而且十分盡責,法蘭克對此相當佩服。然而,在她丈夫去世的幾個月後,她以法蘭克從未見過的方式生活著。她在一群老年人間變得很活躍,也參加旅遊活動。在她七十五歲的生日派對上,他母親還和一些男性朋友調情。法蘭克對此感到很憤怒,他覺得母親對父親不忠。雖然他的兄弟姐妹都能接受這點,甚至為母親展開新生活而感到欣喜。在進行諮商時,法蘭克了解到,在他心目中,母親應該要處於某種永久哀悼的狀態,然而這不僅不切實際,而且也不夠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