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上任後阻中資計畫,馬哈迪真是東南亞版的川普嗎?

上任後阻中資計畫,馬哈迪真是東南亞版的川普嗎?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哈迪在選舉前大力批判中資,在選後也旋即宣布要檢討中資在馬國的大型東海岸鐵路計劃,以及退出與新加坡政府簽訂好的馬新高鐵項目協議,這種「退群」的動作也的確讓人聯想到川普的風格。

文:杜晉軒

「政治沒有永遠的敵人」這句話,在21世紀大概最能被貼切形容的人,大概是二度拜相的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Mahathir bin Mohamad)和其前副手安華(Anwar Ibrahim)了。

日前安華接受英國BBC采訪時稱,希望馬國人民給「新」馬哈迪一個機會,因為馬哈迪已改變了許多,包括對司法自由、媒體自由及經濟政策的看法。玩味的是,這位在1998年被馬哈迪「政治迫害」入獄的前副首相、現公正黨「實權領袖」的安華認為,過去的馬哈迪和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非常相似。

從「光明面」來看,馬哈迪與川普同有強調「本國優先」、「直言不諱」的特質,「黑暗面」來看的話,「獨斷」、「排外」、「種族主義」,也確實是當年的馬哈迪與現在的川普的共同標籤。而再往時間先後的順序評斷的話,或許稱現在的川普像當年的馬哈迪更為貼切。

而就在6月20日,美方稱川普可能會在11月於新加坡舉行的第33屆東協峰會後訪問馬來西亞。屆時,馬美兩國各自的最高齡領導人能否會面,將受到關注。

孤而不獨的老馬

無可否認,被馬國人民稱為「老馬」的馬哈迪,及川普的人格特質上都有「自我為中心」的特點,無論是內政或外交,都充斥著現實主義的思維,面對來自內外的挑戰,其回擊的手段帶有馬基維利式(Machiavelli)的風範。

不過馬哈迪和川普還是有不同之處,國家的綜合實力決定了他們能把國家帶到怎樣的高度。如果說美國因為自身是強國,而「能孤且立」的話,那作為準中型國家,又極度依賴外資與出口的馬來西亞,若真朝向孤立走,只會讓自身「難以自立」。因此當年馬哈迪雖然推動發展中國家「不結盟運動」,但同時也積極推動東協事務,透過多邊外交與區域經濟整合讓國家「獨而不孤」。

非典型的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為實現其「美國再次偉大」的宏願,走的道路不但與加拿大、歐盟、日本等傳統盟友的戰略關係出現裂隙,還掀起貿易戰。近年來隨著川普宣布退出TPP、《巴黎氣候協定》、《伊朗核協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UNHRC)等,其「退群」動作一再顯示了川普的孤立主義思維。

而馬哈迪在選舉前大力批判中資,在選後也旋即宣布要檢討中資在馬國的大型東海岸鐵路計劃,以及退出與新加坡政府簽訂好的馬新高鐵項目協議,這種「退群」的動作也的確讓人聯想到川普的風格。馬哈迪的退群,除了與川普接近的「我國優先」思維外,馬來西亞本身,是否真能承受相關涉中大型建設計劃所需負擔的債務,也是在務實角度上讓馬哈迪必須重新考量相關大型建設計劃的原因。

也因此馬哈迪在6月18日與阿裏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見面時,表示對阿裏巴巴會培訓馬國員工的承諾滿意;而接受香港《南華早報》專訪時,也再次強調不反中也不反一帶一路,只是不滿前朝政府未嚴格審核的中資項目。

在馬哈迪的「中資思維」裏,中資來馬投資房地産、基礎建設、汽車産業不是他想要的。除了當中的國安因素與「國族情感」外,對已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危機的馬國而言,確實馬國更需要能促進産業升級的外資,因此馬哈迪才再宣布推動「向東學習」政策,鼓勵處於産業鏈頂端的日本來投資,而對於中國科技巨頭阿裏巴巴集團在馬國打造的「數字自由貿易區」,馬哈迪也同樣表示歡迎。

由此可見,與其給馬哈迪貼上親中或反中的標簽,「親馬來西亞」或許更為貼切。

川普訪馬能成嗎?

如果川普成功在11月訪問馬來西亞,那他會是第三位訪問馬國的美國總統,前兩位是1966年訪馬的詹森(Lyndon B. Johnson)和2014年訪馬的歐巴馬(Barack Obama)。至於馬哈迪本人,則是在2002年到美國白宮訪問小布希(George W. Bush)。

在馬哈迪首度拜相的22年間,曾以「反西方」的形象植於人心,他多次批評西方國家在民主人權方面的偽善,但實際上也依然和西方國家在經貿、國防上保持密切關係。如今馬哈迪的「新形象」是促成馬國首次政權輪替、民主化的推手,至今仍有相當高的民望。因此川普能否成功訪馬,取決於馬哈迪的「世界觀」是否和過往有太大的變化。

當年的馬哈迪反對西方世界強灌給亞洲的民主價值觀,因此馬哈迪與李光耀都大力推崇「亞洲價值觀」,被視為是「反西方」的第三世界代言人,同時也是伊斯蘭世界重要國家領袖。當年的馬哈迪(或許現在依然如此)反「政治正確」 的這一點上,或許還是和川普有共通之處的。

對於是否有意與川普會面,馬哈迪至今未明確回應,反倒是在6月18日接見馬雲後親自表示有意再訪中,據《多維TW》掌握到的最新訊息,更指馬哈迪將在7月21日至22日訪中。但考量到半年多前,馬哈迪曾在2017年12月率眾到駐馬國的美國大使館前抗議,對川普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表達不滿。馬哈迪對中國大陸與美國的「親疏遠近」態度已可窺知一二。

馬哈迪二度拜相後至今,仍未對國際伊斯蘭問題、美國等西方世界事務提出批評或重大看法,但從去年他率眾抗議川普政府的中東政策,由此可見伊斯蘭宗教問題未來仍會是馬國與西方國家較勁的場域之一。因此最終川普能否成功與馬哈迪會面,並就中東、伊斯蘭課題進行對話,接下來的發展仍值得各界關注。

相關評論: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吳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