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世界盃】「反英情緒」是如何出現的?

【世界盃】「反英情緒」是如何出現的?
Photo Credit:Thanassis Stavrakis/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反英情緒的醞釀和形式,應與1998年世界盃有頗大關係。

文:Wing

英格蘭入四強,身為反英分子,實在已陷入絕望邊緣。其他反英陣營的同志大多也已經「腳震」。因為大家都知道,就算牌面上四強其他三隊有戰勝英格蘭的道理,但足球就是足球:它從來不一定是優勝劣敗的。

AP_18188567233759
Photo Credit:The Yomiuri Shimbun/AP/達志影像

說來奇怪,印象中過往兩次英格蘭打入大賽四強(1990年、1996年)也見不到反英陣營。這應該不是純粹因為那時沒有社交媒體甚至是互聯網。因為我自己當時也不覺得自己反英。到底反英情緒是如何出現的呢?以下純粹根據個人經驗和觀察而提供答案,肯定不是「標準答案」。

反英情緒的醞釀和形式,應與1998年世界盃有頗大關係。當年無線電視(TVB)有英迷李克勤在直播中主持大局,令人看無線就好像看英迷開壇之感。1998年的英格蘭有甚麼球員呢?有今天的教練索斯蓋特(Gareth Southgate)、當年的老將阿當斯(Tony Adams)、隊長希勒(Alan Shearer)。但最重要的是兩名新秀:貝克漢(David Beckham)和歐文(Michael Owen)。英超始於1992年,但它的影響力真的擴大,還是要到九十年代末。當時有線電視(i-cable)開始每星期直播賽事,而那時又是佛格森(Sir Alex Ferguson )麾下曼聯最高峰時期。再加上出了一個貝克漢,英迷數量似乎比昔日大增,當中包括不少被視為「看臉不看球」的人(包括男女)。

當時的感覺就是:反英是確認自己不是一日球迷和「不是看臉」的標誌。我還記得當年受不了無線所以多看亞視(ATV)。阿根廷將英格蘭淘汰後,我還要轉台看無線的畫面,就是想看李克勤、孫佳君怎樣哭球喪。

RTX600XI
photo credit: Jim Steele/reuters/達志影像

英格蘭對阿根廷一役也是「奧爾德姆」成名一戰。貝克漢加歐文可謂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紀最初幾年英超和英格蘭國家隊的招牌人物。但問題是,就算他們的實力不一般,但又不是殿堂級水平。貝克漢憑甚麼兩度在國際足協的世界足球先生選舉拿第二?歐文憑甚麼在《世界足球》雜誌的2001年世界最佳球員選舉拿第一?他們不「值」得有那麼高的榮譽!他們不「值」得受那麼多關注!他們效力的國家隊也不值得被看得那麼高!

RTR14ZSY
Photo Credit:Ruben Sprich/Reuters/達志影像

2000年歐洲國家盃,英格蘭連分組賽也過不了,怎麼2002年世界盃來臨時,他們又受到那麼多關注?貝克漢在世界盃開幕前被拉科魯尼亞的杜舍爾(Aldo Duscher)踢傷,竟然可以成為一些香港報章的頭條(我記得有《蘋果日報》和知識分子大報《明報》)。

所以,反英就是「反對炒作」!

貝克漢和歐文的時代已經過了。但英超的影響力依舊。我們有互聯網,每次大賽(如果英格蘭入圍的話)可以看到英媒如何相信自己炒作出來的氣勢(可能其他國家都是這樣的,但我們多數只懂中文和英文)。而香港也有不少人,因為對英超的熟識和對其他地方足球的無視,就成為英迷或者總是不合理地看高英格蘭一線。

好了,當然不是所有英迷都是沒有品味和眼光淺窄的。但基於以上發生過的事,反英就繼續是證明自己不是眼光只有英超、證明自己不是一日球迷,證明自己反對炒作的方法!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運動公社Facebook專頁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王陽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