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的超級武器殺不死牠?愛吃核能的哥吉拉,其實是一隻「反核怪獸」

為什麼人類的超級武器殺不死牠?愛吃核能的哥吉拉,其實是一隻「反核怪獸」
1984年《哥吉拉》劇照,東寶映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小時候看哥吉拉,最吸引我的是穿插在怪獸與人類戰爭之間緊張刺激的爆破,還有看到都市被破壞的莫名爽快感。長大後看哥吉拉,享受的部分反而是劇情與背後所要傳達的精神。

在哥吉拉系列電影中,之所以經常會出現超級武器的各種「出包」,除了能讓劇情更刺激外,最重要的還是為了體現哥吉拉系列的基本精神。前面說到哥吉拉發想的起點是讓核災的恐怖具象化,在系列電影中,這樣的精神又引申出更抽象的詮釋。當人類對自己的科技力量過於自大,自以為能夠駕馭未知的力量時,哥吉拉就成為了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撲。

1998年美國的《酷斯拉》在許多哥吉拉迷心中得到惡評的原因,就在於電影中的酷斯拉缺乏哥吉拉系列一貫的精神,被塑造成一隻動作敏捷的大型蜥蜴。當這隻蜥蜴被困在布魯克林橋上,立刻慘遭美軍用F-18發射的飛彈射殺。這種懼怕武器、依靠動作迅速造成威脅的形象,讓酷斯拉更像是《侏羅紀公園》中的迅猛龍,而不是正統的哥吉拉。2004年的《哥吉拉最後戰役》(ゴジラ FINAL WARS)就拿美國的酷斯拉出來諷刺,把他改名成怪獸「吉拉」(Zilla),讓他在片中被正統的哥吉拉一秒擊斃。

哥吉拉衍伸出的其他主題

比較特別的是2001年的《哥吉拉・魔斯拉・王者基多拉 大怪獸總攻擊》(ゴジラ・モスラ・キングギドラ 大怪獣総攻撃)將哥吉拉精神衍伸到對歷史的反思。這部電影中哥吉拉破壞日本的原因,來自於哥吉拉不只是怪獸,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本殺害的各國人民怨靈集合體。而代表日本護國聖獸的安基拉斯、魔斯拉、王者基多拉三隻怪獸,最後仍是不敵哥吉拉的怨念慘遭擊敗。

除了上述比較深沉、嚴肅的形象,代表自然力量的哥吉拉也成為守護地球的象徵。1964年的《三大怪獸・地球最大的決戰》(三大怪獣 地球最大の決戦)中,哥吉拉成為保護地球,對抗外星怪獸國王基多拉的守護者。之後對抗外星怪獸的題材也時常出現,像1994年的《哥吉拉vs宇宙哥吉拉》(ゴジラvsスペースゴジラ)還有1999年的《哥吉拉2000:千禧年》(ゴジラ2000 ミレニアム)都是屬於這樣的題材。

從守護地球的主題裡又出現另一種熱門題材,那就是對抗外星人的侵略。從1965年的《怪獸大戰爭》(怪獣大戦爭)哥吉拉成為人類反擊外星人侵略的最後希望後,1968年的《怪獸總進擊》(怪獣総進撃)搞出了十幾隻怪獸被外星人控制侵略地球的劇情。1972年的《地球攻擊命令:哥吉拉對蓋剛》(地球攻撃命令 ゴジラ対ガイガン)1973年的《哥吉拉對美加洛》(ゴジラ対メガロ)也都是哥吉拉對抗外星人與海底人派出的怪獸。2004年的《哥吉拉最後戰役》又把《怪獸總進擊》的劇情翻拍一次,讓哥吉拉與摩斯拉聯手對抗11隻怪獸,造就了號稱史上最豪華的怪獸大亂鬥。

最特別的是《哥吉拉・迷你拉・加巴拉 全體怪獸大進擊》(ゴジラ・ミニラ・ガバラ オール怪獣大進撃),這部裡哥吉拉成為被霸凌小學生的守護神。小學二年級被霸凌的主角,透過夢到哥吉拉在怪獸島上對兒子迷你拉(ミニラ)的教育所啟發,最後成功協助警方抓到壞人,並反擊了霸凌他的小朋友贏得眾人的尊敬。

哥吉拉系列的變遷

前面舉了這麼多部哥吉拉的作品,可能有朋友感到很混亂,這裡稍微簡介一下哥吉拉系列的變遷。從1954年初代《哥吉拉》到1975年《機械哥吉拉的逆襲》(メカゴジラの逆襲),總共15部作品被稱為「昭和系列」。從1984年重啟版《哥吉拉》到1995《恐龍帝國》總共七部作品被稱為「平成系列」。1999年的《哥吉拉2000:千禧年》到2004年的《哥吉拉最後戰役》共六部被稱作「新世紀系列」。庵野秀明在2016導演的《正宗哥吉拉》,則被稱為「新世代系列」。

哥吉拉02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區分,在於哥吉拉系列曾經經歷了數次的停拍與重啟。就像現在好萊塢許多成功的系列電影一樣,1954年初代《哥吉拉》大受歡迎後,哥吉拉背後的片商東寶也趁勝不停地推出續集。為了持續讓觀眾感到新鮮,片商不停地加入新的主題,也放入新的對戰怪獸,甚至連沖繩版本的「風獅爺」也曾經成為怪獸「西薩王」跟哥吉拉對戰。但昭和系列的哥吉拉拍到後期,也逐漸出現劇本跟拍攝手法越來越粗製濫造的問題。為了迎合兒童市場,哥吉拉也從具有反思精神的核能怪獸,出現越來越卡通化的低齡取向,開始在片中做出一些奇妙的舉動。

這樣的改變雖然讓哥吉拉變得更有親和力,但也讓原本的成人票房大幅流失。以整體來說,票房反而一年不如一年,最後在1975年《機械哥吉拉的逆襲》上映後決定停止拍攝,也宣告了昭和系列的結束。到了1984年重啟《哥吉拉》,開啟平成系列。

有了昭和經驗的教訓,平成系列的劇情大部分都維持了一定的深度。像重啟的第一部《哥吉拉》,就在劇情中帶入了當時美蘇冷戰下日本與美國等列強間的外交矛盾。台灣引進的1989年《大恐龍》則對人類發展生物科技的企圖做出反思,1991年的《六度空間大水怪》則寄託了希望戰後日本擺脫歐美制約,尋求真正「獨立發展」的寄望。

大概也是擔心會像昭和系列一樣爛尾,平成系列決定在票房表現仍是不錯時見好就收。在1995年的《恐龍帝國》中就讓哥吉拉因為自身體溫過高死亡,平成系列結束。東寶短暫將哥吉拉的版權賣給好萊塢。

經歷了1997年美版《酷斯拉》的失敗,到了1999年,東寶受到另一家大映公司(現為角川映畫)旗下怪獸卡美拉系列電影的成功所鼓勵,再次重啟哥吉拉系列。這次重啟被稱為「新世紀系列」。由於新世紀系列的風格並不連貫,雖然也做了很多嘗試,但票房並不理想。而且相對於平成系列,新世紀系列後期的幾部作品風格又有往低齡化發展的傾象(雖然跟昭和系列後期相比沒那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