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還是賭博?燦爛夜上海的「跑狗」文化

運動還是賭博?燦爛夜上海的「跑狗」文化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張寧副研究員,透過史料分析跑狗文化的形成,探討跑狗對於近代上海的重要意義,包含:中西方對於「運動或賭博」的文化差異、促成「夜上海」的形成、以及提升女性社交地位等等。

採訪編輯:王怡蓁
美術編輯:張語辰

跑狗是運動還是賭博?

跑狗現在雖不像賽馬般熱門,但曾是英國、上海等地最時髦的運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張寧副研究員,透過史料分析跑狗文化的形成,探討跑狗對於近代上海的重要意義,包含:中西方對於「運動或賭博」的文化差異、促成「夜上海」的形成、以及提升女性社交地位等等。

1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1935年11月上海逸園賽前就位。(資料來源│上海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

在中世紀的歐洲,貴族們有攜帶靈緹犬狩獵的習慣,直到1831年狩獵法通過後,狩獵比賽逐漸增加。傳統的比賽方式是縱兔在前,再放靈緹追逐,裁判騎馬緊隨,依據靈緹的速度、獵殺技巧與靈敏度來做評分。

到了1921年,美國出現以電動假兔代替野兔的比賽,電動假兔會在軌道上滑行,先繞場一周,再放靈緹出場追逐,由於假兔速度有人操控,所以靈緹始終可望而不可及,而在現場的觀眾可以一覽無遺,這項新的大眾娛樂就此展開,稱為「跑狗」。

過去只有貴族能參與的狩獵活動,在跑狗出現後,成為全民瘋狂的大眾娛樂,從美國到英國,再於1927年正式傳入上海。

當時,上海工部局董事麥克貝恩(W.R.B. McBain)聯合許多洋行、公司合組中國跑狗協會,去函公共租界的工部局申請興建跑狗場,並與英國聯絡申請加入賽犬協會聯盟。麥克貝恩的跑狗計畫甫運作後,其他團體也陸續成立跑狗場,1928年麥克貝恩的「明園」跑狗場開幕,緊接著是「申園」,以及在法租界區的「逸園」。

2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1928年,上海的三座跑狗場:明園、申園與逸園(資料來源│張寧,2003年12月,〈是運動還是賭博?:跑狗論述與現代上海的成型,1927-1933〉

跑狗的「光、熱、力」,照亮夜上海

張寧認為,跑狗在1930年代的上海具有三個重要的意義。

首先,它帶來中西文化的差異性,西方人將賽馬與跑狗皆視為運動,中國人認為賽馬是一項運動,從春秋時代開始,君子的教養就需要會騎射,這也跟中國尚武的精神相關,所以中國人認為具有騎術的賽馬也是一項運動。但是,跑狗不一樣,就是一群狗在奔跑,沒有人在上面,因此中國人認為跑狗不是運動,是賭博。

這與西方的認知產生差異,西方人認為跑狗是一項運動,賭博只是助興,且跑狗所採用的「贏家分成法」是一種可確保機會與風險並存的合理機制,在這種機制下,賭客不容易輸錢,輸贏也都是小錢,因此,他們認為跑夠是乾淨的運動。中西方差異所產生的激烈爭議持續三年(1928-1931),而租界與華界對於「跑狗是賭博還是運動」的論述,反應了三個面向:物質表徵、政治追求、以及觀念轉變,這三者都反映了上海「現代性」的形成。

3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上海跑狗場,在晚間燈火通明如白晝。(資料來源│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編,《上海百年掠影》(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頁196。)

跑狗的第二個重要意義,是促成「夜上海」的形成。當時的跑狗賽事多半在夜間舉行,上海的三座跑狗場燈火通明,在電力並不普及的時代,許多地方都還使用油燈,這代表當時的上海幾乎是全亞洲最大的城市,這也是「夜上海」由來的原因之一。明園與申園兩座狗場開幕後半年,在上海掀起風潮,成為大家心目中摩登與現代的象徵,這與跑狗的「光、熱、力」有著密切的關係。

跑狗場巨型的探照燈,將夜晚照明得如同白晝。除了電力,跑狗展現的爆發力與快感甚至令賽馬相形失色。

另外,跑狗場也善用現代行銷手法,除了舉辦聚會邀請貴族名媛成為飼主,形成名人代言的概念,更大篇幅登報廣告,詳列地點、購票方式、以及各種優惠;開場前也會施放煙火與表演助興,甚至在狗場中造出園林景色,可以邊吃喝邊觀賽,更以大眾化票價吸引觀眾,下注金額還可以多人合注。在這樣精彩刺激的吸引力下,《晶報》的報導 (1928年8月24日) 甚至記載:「小學校之學生,閨閣中之驕女,曩有數金,即奔赴賽狗場,一決雌雄。」跑狗無疑成為當時最時髦、最熱門的休閒活動之一。

跑狗的第三個重要意義,則是對於女性地位的提升。在這裡必須補充賽馬的歷史脈絡,早期上海的賽馬是只有具備會員資格的男性可以參加,而入會又有嚴格的門檻,條件除了身份地位,還有社會關係,像是華人就無法入會。後來華人自行開設了兩座賽馬場,但也不准女性入會。直到20世紀初,女性才被允許成為附隨會員,附隨會員的條件是必須依附著具備會員的男性親屬。但跑狗不同,跑狗總會歡迎所有女性成為會員,因此當時上海的三座跑狗場有非常多的女性會員。

張寧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1929年有一位張夫人在逸園狗場掉了錢包,因此登報以一百元懸賞錢包,張夫人的錢包裡放了證明會員資格的徽章共三枚(代表三座跑狗場)、化妝品、珠寶以及印章等重要物品。三家跑狗場各開賽兩天,一週有六天皆有賽事,會員還可以攜帶朋友入場,而會員也經常是賽狗的主人,如果賽狗贏得比賽,主人也可以上台接受表揚,這顯示女性的社交生活空間因為跑狗而大為擴展。

4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1936年1月跑狗頒獎典禮。(資料來源│上海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

是賭博還是運動?

上海的跑狗文化有幾個重要的關鍵字:「運動」、「賭博」、「現代性」,張寧逐一對這幾個關鍵字做解釋。

「運動」作為一種休閒活動,它與殖民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只是人們對運動太習以為常,而忽略了它與殖民文化背後的關係。張寧指出,像是臺灣的國球「棒球」,就是日治時期引進,但棒球的起源又來自美國。而另一項熱門的運動──籃球,也是發源自美國。臺灣有一句話說「本省人打棒球,外省人打籃球」,這就是因為傳播路徑的不同,籃球是在二戰後才流行,與當時在臺美軍和YMCA有關。而像是香港人喜愛的足球,是受到英治時期的影響。張寧表示,這些都顯示了運動與殖民的高度相關性。

過去談到西方文化進入中國,總是從政治制度與思想切入,但很少談到活動。活動從西方傳入東方後會產生怎樣的變化,「運動」是很合適探究的題目。

租界時期的上海,有三項運動與殖民文化息息相關:跑狗、賽馬與回力球。張寧說明,在上海的公共租界區中,英國人的勢力最為重要,上海雖然不是殖民地,卻是個殖民社會,在多國籍的環境下,運動非常重要,因為運動可以凝聚社群的向心力;而如何凝聚向心力,是藉由舉辦大型的賽事、以及透過加入俱樂部。換言之,當時推廣運動,並不是為了健康,而是社交目的、經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