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婚姻當「自動販賣機」:和伴侶「共用一個腦袋」的五個秘訣

別把婚姻當「自動販賣機」:和伴侶「共用一個腦袋」的五個秘訣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專家們教給我們有關婚姻的知識之中,有某種潛在的連貫性。他們提醒我們,要維繫長久的婚姻並不容易,它不會一直跟野餐一樣輕鬆愉快,也有許多高低起伏,連最穩固、最幸福的婚姻也會面臨挑戰。這一章的每一堂課都代表一種讓夫妻更輕鬆的方式。

文:卡爾.皮勒摩博士(Karl Pillemer, Ph.D.)

軌跡三:別把婚姻當「自動販賣機」

在為本書採訪時,有時必須進行我所謂的「鑽探」,來理解千位長者們的「授課內容」。這是因為有時候長輩會用一個簡單的句子總結複雜的情境,而我必須鑽深一點才能找出潛在的意義。在一些例子裡——比如我將告訴你的這個例子——很多人都說了同一句話,讓紀錄看來像是祈禱文。到了這項計畫的最後,我簡直可以自動答覆提出的問題——長久美滿的婚姻有何要素,「嗯,要一直互相遷就。」「雙方面都需要讓步與妥協。」「不能只有你或對方讓步,這是雙方面的。」

這個說法對許多專家而言似乎是不證自明,但對我則不然。在我請他們舉例或進一步解釋時,得到的答案經常是:「啊,你知道嘛,就相互遷就啊!」這個見解有何根據,它為什麼如此重要?我在訪問現年八十七歲、結婚六十三年的艾文.貝克時,以一個偶然想到的問題得到解答,我問:「你的意思是,婚姻必須兩人各占一半,對吧?是五五對等的問題?」

艾文簡直是用吼的回答——他的意思並非如此。「別把婚姻想成五五對等的事!把它想成百分之百,甚至是百分之一百一十,因為要考慮到我們自己百分之百缺乏客觀性。那必須是互相的。」

好……或許我的理解能力比較差。那不是五五對等,比較像百分之百,但什麼的百分之百呢?艾文繼續說:「要讓婚姻起作用,唯一的方法就是雙方隨時都要完全付出。」開始懂了;你不能精打細算,說你投入50%,就要拿回50%,應該秉持的態度是慷慨地給予。如果計較誰給得多,就會陷入麻煩。

現年八十六歲的蘇.班尼特結婚六十年了。她的婚姻在早年起伏顛簸。她告訴我說自己太早嫁了,她和丈夫想要的東西很不一樣。結果,這對夫妻分居了好幾年,但之後重修舊好,克服了一開始的問題。她詳細說明了「超過五五對等的原則」:

嗯,婚姻不是五五對等的情況。有時可以是九比一,視情況而定。你必須持續大量付出。你必須了解另外一個人來自哪裡——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家裡必須平靜祥和。所以,你就做個決定,嗯,好,就那樣,付出就對了。而我也是透過經驗才了解這點。有些時候你付出,有些時候他付出——你不能光坐在那邊計較誰得到多少。

婚姻要長長久久,夫妻倆都必須調整方向,情願自己付出多於獲得。如果兩個人都以「施」多於「得」為目標來投入婚姻關係,彼此便能相得益彰。這就是真誠合作的好處:兩人都對一段關係做出貢獻,這其中的益處絕對超越某天當下的利益。如果夫妻倆希望和專家們一樣白頭偕老,就必須避免精打細算,計算誰得到的多,誰得到的少。這種錙銖必較的態度跟使用自動販賣機沒兩樣:投進二十元,我就要拿到等值的飲料。根據專家們的說法,這種方式在婚姻裡起不了作用。

我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五五對等」的謬誤,是因為專家們對此有非常強烈的共鳴。很多專家都用生動的意象,來闡述這個有時難以解釋的概念。他們用來描述婚姻形象的,「團隊」占其中相對多數,這是兩夫妻都為對方著想而「同心協力」的終生大事,如此通力合作,便能減輕生命的重擔。

專家中不乏哲人。八十歲的亞伯特.佛森就是真正的哲人。我喜歡聽他說話,沐浴在智者的教澤之中。亞伯特出生於一九三○年、經濟大蕭條期間,在紐約州的一個小村落長大。父親經營一家雜貨店,亞伯特一邊在那裡幫忙,一邊照顧家裡的牲畜。他從小就學到的課題是:一家人必須團結合作。

當我問到他的婚姻狀況時,亞伯特回答:「我和一個非常好的妻子結婚五十九年。好妻子會造就你,不會瓦解你,所以我認為自己非常幸運。不要擔心婚姻裡誰贏誰輸,關鍵在於通力合作,不要在乎那種事情。」

這個主題的最後一段話是出自八十一歲的安朵娃奈特.華特金斯,她的建議裡囊括了「婚姻不是計較分數」的概念。

我和我的孩子聊婚姻,而這是我傳給他們的小小寶石。每天早上起床,你要想的是:「我可以做些什麼,讓他今天能更開心一些?」也就是說,你們必須看著彼此,如果早晨你先醒來,能聚焦於對方五分鐘,只要五分鐘就好,你們的關係就會大大地改變。

你們需要設法彼此支援,像團隊一樣通力合作——那麼婚姻就有可能長長久久。所以,每天一開始,想想今天能為你生命裡最特別的那個人奉獻什麼吧!

我自己曾試過這個概念——很有效。我家的早上通常是匆匆忙忙的,而在兩個人都這麼忙的情況下,實在很難抗拒緊盯彼此的誘惑,特別是在壓力罩頂時。我經常是先提出需求的禍首:「我怕來不及,可不可以早點出門?」「我今天得留晚一些,由妳去超市嗎?」結果,在你離開家門之際,惱怒的暗流已然蓄積。

我沒有按照安朵娃奈特建議的那般花五分鐘,但我試著很快地自問:「我可以做些什麼,讓她今天更快樂一點嗎?」如果晚十五分鐘出門,或是在回家的路上順便買牛奶,就能成就這件事,那何樂而不為呢?如此一來,一定能讓日子呈現新的風貌。

軌跡四:如何和伴侶「共用一個腦袋」?

在檢視你的婚姻時,專家們建議你問一個關鍵問題:你會和配偶交談嗎?你和他或她,可以無話不談嗎?或者有哪些危險話題是你們夫妻對話的禁區?如果禁聊話題不怎麼重要(例如:新的手機應用程式、買鞋或互動性電玩等),婚姻或許還能順利維持。但通常專家們相信,你的伴侶必須是你可以說話的對象。事實上,在專家們的婚姻案例中,「事後反悔」最常見的源頭,就是發現你的另一半沒辦法或不願意溝通。

溝通在哪裡最重要呢?專家們一致同意,如果夫妻倆想和專家們一樣維繫長久的婚姻,務必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學習如何溝通爭執。更明確地說,我們都必須學會如何吵架。吵架是無可避免的,重點是我們要如何處理重要的爭執。

朵拉.貝娜為人風趣。她在布朗克斯出生、長大——她的口音足以為證。被問到婚姻時,朵拉說:「你知道,這個舊腦袋現在有太多事情要記了。我們什麼都忘了。我和先生兩個人之間,只有一個腦袋。我現年八十六歲,而先生是個老頭子——他已經八十七歲了。」所以妳還沒老,可是他老了?「沒錯!而我們才結婚六十七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