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足球隊救援】最後五人順利脫困,泰國海豹隊:今晚,野豬隊將會團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泰國清萊山洞拯救,可以說是近年最矚目之一的地底拯救行動,動員過千人,多國專家協力,最終13名少年足球隊員安然脫困。
泰國清萊拯救行動最後5人已順利脫困。由6月23日少年足球隊失蹤,到今天13人全部獲救,這宗近年最矚目之一的地底拯救行動,終告結束。
路透社和CNN都引述消息指,最後4名少年和教練都已脫困,拯救行動完滿結束。
泰國海豹隊也在Facebook發文:今晚,野豬隊將會團聚!
隨後晚間7點47分又再次指出:12位野豬隊員和教練一起走出洞穴,大家都平安。現在,只等著接「4隻青蛙」了。4隻青蛙意指過去這幾天,陪伴著12位足球少年與教練待在地下洞穴中的3位海豹隊成員與一位澳洲醫生潛水員。
有份參與是次國際救援的Ivan Karadzic,在接受BBC訪問時盛讚少年足球隊在危難中表現的勇氣:「正常一個11歲孩子根本不可能在洞穴潛水,洞內環境非常惡劣和危險,能見度是零,你只能靠電筒照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非常擔心他們會慌張起來,又或者出現任何機件故障。這些孩子堅強得令人難以置信,非常棒。」
負責在洞內運送氧氣桶的泰國潛水員Narongsuk Keasub接受CNN訪問時形容,這次行動是他經歷過最艱難的任務:「我們在很短距離也只是見到自己的手,洞內岩石尖銳無比,對潛水員來說非常危險,那些通道又非常狹窄。」「每前進一步都有風險。身為父親,我感受很深。我想,只要想像受困的是自己的孩子,都會有這些情緒。大家都非常擔心,他們能出來嗎?會染病嗎?大家都祈禱希望他們平安回來。」

涉事的野豬足球隊一行12人連同教練,於6月23日到清萊國家公園睡美人洞探險,期間暴雨引發山洪,洞內多處被水淹浸,13人受困。足球隊失蹤的消息引來廣泛關注。搜救行動涉及過千人,除了泰國海軍海豹隊之外,多名國際潛水專家和洞穴拯救人員都有參與,舉世矚目。
7月2日晚上,即足球隊失蹤第9日,終被兩名前往搜救的英國潛水專家發現他們。當局連日來馬不停蹄把洞內蹟水抽走,又派員為足球隊送上補給。7月6日,一名泰國前海豹隊員Saman Kunont在行動中不幸缺氧死亡,也凸顯出洞內的危險。
事件沒有打擊救援人員的決心,救援總指揮清萊府前首長Narongsak Osottanakorn於7月8日決定展開營救,為期3天的行動,涉及90精英潛水員,當中50名來自海外,40名泰國人。他們的努力,圓滿成功。
以下是部分足球隊隊員資料簡介:
隊長Duganpet Promtep,13歲,是足球隊的核心人物,備受隊員尊重。據說數個泰國職業足球隊都有興趣羅致他。
Adul Sam-on,14歲,於緬甸佤邦(Wa State)出生,能操數種語言,包括泰語、緬甸語、中文和英文,在英國潛水員首次發現他們時,能跟對方流利溝通。佤邦的地位不獲國際或緬甸,不能發出護照。為了獲得較好的教育,Adul在7歲時就離開父母來到泰國上學。他被泰國的基督教堂收留,父母間中會來探望。Adul在學校成績優異,愛好彈鋼琴和結他,也是名運動健將,為學校嬴得數面獎牌。由於沒有國籍身份,他在泰國不能結婚、工作、開設銀行戶口、旅遊、置業和投票。
Peerapat Sompiangjai,17歲。足球隊失蹤當日正是他的生日,隊員為他慶祝生日而帶進山洞的小吃,最終令整隊人得以捱過數天。
Ekapol Chantawong,25歲,足球助教,足球隊被發現時,他的身體狀況最弱,原因是他拒絕進食,堅持把食物都留給隊員。他又教導隊員打坐冥想,希望幫助他們渡過困難的時刻。
Chanin Wiboonrungrueng,又名Titan,11歲,隊中年紀最輕,但踢足球已有5年,3年前加入足球隊。他在洞中向家人寫時說,出來後最想吃炸雞。

你應該會有興趣看...
- ☞ 美學者評論泰國洞窟救援:年輕是他們幸運生還的優勢
- ☞ 時間隔離實驗:深入地底兩百天,身體自然節奏會產生什麼變化?
- ☞ 一架波音747飛機可飛過的「全球最大洞穴」:故事從一位迷路的越南男人說起.....
資料來源:
- Thai cave rescue mission: third operation underway to free last four boys and coach – live (The Guardian)
- Cave rescue: Eight rescued Thai boys in 'good health' (BBC)
- Cave rescue enters day three (BBC)
- Thai cave rescue underway (CNN)
核稿編輯:吳象元
【影音】整理數十萬張空拍影像,就像一場馬拉松: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數位典藏」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透過影像為環境發聲」是齊柏林畢生在做的事,也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要接力做下去的事。打造一座把台灣存起來的影像資料庫,讓齊柏林留下的影像資產得以傳承世代,「數位典藏」計畫需要你我一同支持響應。
2017年,《看見台灣》的導演齊柏林匆匆離開這個世界,留下無數珍貴空拍影像資產;這些跨越1990年代到2017年、長達25年台灣自然與人文地景變遷的真實紀錄,不只保留了台灣之美,更在學術研究、環保倡議和環境教育上有著無可取代的價值。然而,龐大的影像素材需要經過「數位典藏」才能被有效應用,因此「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承接數位典藏的使命,讓齊導畢生的心血,能夠世代傳承,發揮永續的影響力。經過兩年的摸索,基金會最終研擬出最合適的數位典藏計畫,不只將齊導作品數位化、分類歸檔,更要建置線上影像資料庫,並將繼續記錄台灣的使命傳承下去。
根據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統計,齊柏林導演在空中拍攝超過2500小時所累積的影像,約為10萬張空拍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上千小時的空拍影片;要為如此龐大的影像資料建檔與整理,勢必耗費許多金錢、時間與人力。不過,只要能集結眾人之力,這一場數位典藏人員及專業志工接力的馬拉松,將會是美麗而撼動人心的一段旅程。
「數位典藏」做什麼?
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e),意思是將有保存價值的實體或非實體資料,透過數位化(諸如攝影、掃描、影音拍攝、全文輸入等)與加上屬性資料等詮釋資料(Metadata),建立數位檔案的形式,作為永久保管儲存。
而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數位典藏計畫可分為三大工作線,分別為:
- 傳統底片組:挑選底片→掃描成數位檔案→建立屬性資料→歸檔
- 數位照片組:挑選照片→建立屬性資料→歸檔
- 空拍影片組:挑選影片→建立屬性資料→歸檔
除了要將齊導留下來的影像作品數位化歸檔,數位典藏計畫還包括改版建置「iTaiwan8影像資料庫」,也就是建設完整的線上影像資料庫系統,讓齊導作品更便於靈活運用,也能讓更多世人看見。
飛行2500小時累積的空拍影像,怎麼整理?
- 整理底片/數位掃描
數位典藏組專員詹宇雯的工作,是負責整理傳統底片。即便存放在防潮櫃中,傳統底片仍面臨逐漸老化褪色的壓力,需要與時間賽跑進行數位化保存;然而大多未經篩選的10萬張底片,有些因為直升機震動導致些微的畫面模糊,也有因飛行路線連續較重複的地景構圖,而詹宇雯的其中一項任務,就是拿著放大鏡一一檢視精挑,並標註定位和勘誤照片資訊。
「整理底片最常發生的問題就是人工出錯,因為以前留下的資料可能是齊導或其他志工整理出來、用手寫的,貼紙可能貼錯或資料寫錯。」詹宇雯說起某次經驗,當時有一張台北車站的照片被貼了很多年份,為了找出正確年份,她試圖辨識照片裡招牌跑馬燈上的氣溫、股市市值等資料,交叉比對推斷出正確年份。雖然偶有這種偵探辦案一樣的趣事,但大多數時候是耗費專注度與眼力的過程。
完成底片挑選的階段,接著進到底片掃描數位化。然而,這步驟並不容易,除了整體的影像品質控制與檔案管理,齊柏林導演留下的底片最遠距今至少11年,老化褪色的底片容易出現色彩偏誤,須進行色彩還原,再修掉畫面上的髒點、存成解析度高的數位影像才算完成。

- 建立屬性資料
所謂「建立屬性資料」,其實就是為影像添增各種描述紀錄的資訊,有了這些資訊,龐大的影像資料才能被有效率的搜尋、管理。數位典藏組副組長陳宣穎表示,以齊導拍攝的影像為例,包含:拍攝主題、地點及詮釋地景的關鍵字都屬於此範疇;而其中投入最多時間的便是「定位」和「建立關鍵字」這兩項任務。
「定位」指的是找出拍攝主體所在地點和座標,有時可透過既有的飛行軌跡紀錄來推測,但更多時候是在沒有軌跡紀錄的狀態下,憑藉地理知識及照片上的蛛絲馬跡判讀位置。如果影像拍攝年代久遠,或是地景變化很大,就需要運用更多歷史圖資或佐證資料去搜索、推論。
「我們要一張一張照片判讀,建立屬性資料。像是早期的傳統相機沒有定位功能,常常看到照片中只有一大片山稜線,此時我們就要仔細比對地圖、衛星影像,想辦法查找,盡可能貼近正確。」陳宣穎說。
「建立關鍵字」看起來似乎相對輕鬆,然而事實上,光是決定有哪些關鍵字可以使用,就是一門功夫。第一步必須辨認影像中的景物,例如一塊農田種植的是什麼作物,就必須蒐集其他資料輔助判斷;其次,由於空拍照片尺度不一,在畫面中佔比多大的景物需要設立關鍵字,也需要經過討論訂定規則;最後,還必須從使用者的角度思考,依據一般人的搜尋習慣設立關鍵字。
因此,在建立屬性資料的過程中,看見・齊柏林基金會也特別諮詢多位專家,共同研究規劃出適合台灣空中影像的關鍵字建置邏輯,並以此基礎進行分門別類、校正檢核,確保影像被妥善歸納及運用。

- 影音資料典藏
相較於照片整理,動態影片的典藏工程更為多元複雜。首先,要針對近千小時空拍影片進行盤點,接著進行特殊格式轉檔與備份,再逐步建立邏輯編碼、標示檔案管理方式,以推動後續屬性資料建立。
「影片整理最大的兩個挑戰,其一是影片內容橫跨的範圍很大,導演可能是台中起飛、屏東降落,因此要去判斷每個影片節點的地景定位;其二是飛機上升的垂直範圍很大、晃動又劇烈,有時候會遇到『果凍效應1』致使內容失真。」影音製作組專員鄭宇程說明,由於各時期的影片拍帶檔案格式、影像內容品質、影片時長都不同,大大增加了管理建檔難度。

加入數位典藏的馬拉松,傳承接棒台灣之美
從一步步定義操作流程、統一色彩管理語言、購置影像處理設備等,到培訓志工與實習生、讓人力支援一步到位、避免巨量資料的協作過程中出現錯誤,都是數位典藏計畫的範疇。多元內容創意部副總監王俐文表示,「數位典藏」四個字說來簡單,但過程繁複龐雜,需要所有人一致的專注、耐心、細心、以及熱忱。
「iTaiwan8影像資料庫」作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數位典藏計畫的目標之一,改版上線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除了完成龐大影像資料的典藏,更大的挑戰是要繼續記錄台灣,讓影像不會只停留在2017年。
「透過影像為環境發聲」是齊導畢生在做的事,也是基金會要接力做下去的事。而數位典藏計畫,就是齊導生命的延續,也是基金會動力的源頭。要打造一座把台灣存起來的影像資料庫並不容易,看見・齊柏林基金會亟需各界的支持,共同建置屬於台灣最美的影像資料庫。讓我們一起守護齊柏林留下的影像資產,讓土地脈動的珍貴影像得以傳承世代,發揮更多價值。
註1:果凍效應(rolling shutter)是數位相機CMOS感光元件的一種效應,當使用電子快門來拍攝高速移動的物件時,原本垂直的物件拍攝出的畫面卻為傾斜甚至變形。(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