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vs. 速度?Google、臉書企業文化的優勢與劣勢

深度 vs. 速度?Google、臉書企業文化的優勢與劣勢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Google與Facebook幾乎霸佔了整個數位廣告市場,而它們雖然都是網路科技公司,營收的主要來源也都來自數位廣告,但由於發展初期,獲得巨大成功的因素截然不同,所以也發展出完全不同的企業文化。

兩家網路巨頭,兩頭數位廣告的巨獸,卻擁有著幾乎截然不同的企業文化。正如我們一開始說的,公司一開始的巨大成功,必定會影響公司之後的每一個決策,進一步形塑這家公司的文化;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之下,又反過來影響公司對產品研發、功能開發、迭代流程各方面的決定。而我們從中能夠獲得什麼樣的啟示呢?

一、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There is no free lunch):任何一個決策,都不會只得到純粹的好處,而不付出任何代價的。Google更重視科技的深度,代價就是產品產出的速度比較緩慢,而在一個競爭激烈、產品快速迭代的市場,過慢的推出產品,代價可能就是失去先機,再也無力追趕。而Facebook重視產品的速度,在一個需要技術上重大突破才能打開的市場,則很容易徒勞無功,研發出一堆功能卻沒有一個管用。

二、最佳的策略,取決於所在的市場與產品的特性:一般來說,什麼樣的策略比較有效,與所處的市場跟產品本身的特性息息相關。如果商業模式或是使用者的偏好尚未確定,還在摸索中,最好的方式通常就是快速的迭代,一邊測試市場反應,一邊尋找可行的商業模式;而如果產品本身的瓶頸是恰恰便是技術本身,像是無人車這類的領域,最佳的策略則更依賴於技術本身的突破,而快速的開發出堪用的產品則很可能欲速則不達。

三、企業文化是企業的價值觀:正如個人的價值觀一樣,身在其中的人通常無法察覺,並通常認為這才是最正確的做法:如果問一個Google員工,開發一個功能須不須要寫單元測試,通常會得到驚訝的回應──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哪還需要問?同樣的問一位Facebook員工,開發一個功能之前,需要花費幾個星期來討論並修改有關系統設計的問題,他也大多數認為在浪費時間。身在其中的員工,很難跳出來看,質疑整個公司賴以生存的文化,但是大部分人都忘了:對錯的標準只由市場決定,市場才是最終也是唯一的指標,而它也是極其殘酷的。

本文經翰林小書僮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