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找到薇薇安.邁爾》導讀:想要學邁爾拍照,需要一些膽量

《找到薇薇安.邁爾》導讀:想要學邁爾拍照,需要一些膽量
Photo Credit:有鹿文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邁爾為自己而拍照,並不分享作品。在那個時期,許多攝影者致力尋找布列松(Henri artier-Bresson)的「決定性瞬間」(decisive moments),但邁爾的動機或興趣似乎不在於追求諷諭或經典畫面。她的都市人像最突出的訊息,往往不是高貴化、物化或改變人們的想法,而是她本身需要不斷面對、理解生命的本質,或人的際遇。

也許邁爾認為這對孩子來說,不是非常愉快的體驗,也是很重要的體驗。邁爾當時拍到的照片,並未讓人有剝削或偷窺之感,反而讓人覺得影像背後有更深遠的想法,不斷試圖理解個人際遇與他人際遇。「大多數人都極端害怕拍別人的照片,因為大家都說這侵犯隱私,」利塞特.墨德爾(邁爾可能熟悉她的作品,甚至獲得啟發)說:「這種心態難道不就像當我們看到醉漢倒在街頭時,只覺得那是他個人的事,不可能發生在自己頭上?⋯⋯一個人的境遇,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只要有『這是我』的感覺,我就敢拍。」

相關書摘 ►《找到薇薇安.邁爾》導讀:身世成謎的保母,與死後聲名大噪的攝影

書籍介紹

《找到薇薇安.邁爾》,有鹿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約翰.馬魯夫(John Maloof)
譯者:陳逸如

「邁爾是一個對攝影充滿執念,作風卻相當神祕的保母。她的故事令人驚奇,但都不及她那安靜卻充滿穿透力,能夠引起共鳴的影像創作。」──《歐普拉雜誌》

邁爾永遠是個謎,但至少她留下一筆相當可觀的影像遺產,讓我們看到二十世紀後期的某種橫切面。……邁爾的街頭攝影,帶有一種內斂式的幽默感,但對於人,對於大眾文化的波動確有熱烈的好奇心。」──《紐約時報》

一位保母,一生拍超過十萬張照片,不但連一幀都未正式發表過,甚至絕大部分拍完的底片都只是囤積起來,未加以沖洗。二○○七年,一場舊貨拍賣會,讓她的作品重見天日,一個二十世紀偉大街頭攝影師,直到二十一世紀靈魂才走上街頭。

本書由發現薇薇安.邁爾驚人創作的約翰.馬魯夫策劃,作家、策展人各以不同角度撰文,並收錄兩百五十幅精采攝影,帶領我們穿越時空,除了看到一九五○至八○年代,美國都會的人文風景,更讓我們看到一位天才藝術家,如何用最安靜的快門,留下最具穿透力的影像。這本文圖俱豐的攝影作品集,試圖解開一個世紀迷團,帶領我們走進邁爾奇特卻又引人入勝的藝術與人生。

getImage
Photo Credit:有鹿文化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