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科學人》粉絲團

發表文章數:321

個人簡介

遠流出版公司於2002年3月發行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科學人》雜誌,除了翻譯原有文章更致力於本土科學發展與關懷。 我們希望《科學人》所搭建的知識平台,能把求真講理的科學精神擴散出去,讓科學與科學、科學與人文找到一個對話的窗口。

最新文章

2023/06/14 | 《科學人》粉絲團

從腦科學看「人生跑馬燈」:瀕死經驗是回憶偏誤,或純屬安慰心理?

由於人生跑馬燈尚缺乏以神經活動為基礎的證據,認知神經科學家仍在探討這種現象究竟為真?還是病人事後回想該經歷時的某種解釋、回憶偏誤,或純屬安慰心理?一項新研究記錄到人瀕死時的短暫高頻腦波,這是性命將盡時回顧人生的生理證據嗎?

2023/05/27 | 《科學人》粉絲團

為什麼懷孕後容易覺得老公變臭?嗅覺正偷偷影響我們選擇另一半!

老鼠在擇偶時不會想著要如何增強下一代的免疫力、增進演化優勢,純粹只是感受到「喜歡同伴的味道」。這項研究顯示,在沒有基因檢測技術的時代,大自然似乎就找出了一種簡單卻有效的方法來避免近親繁殖:氣味。但人們擇偶時,是否也使用類似的嗅覺機制呢?

2023/02/19 | 《科學人》粉絲團

研究:目中無人的貓真的會聽飼主說話,也知道你在叫牠的名字

「雖然一般認為,貓無視於飼主,但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貓其實很注意人類。貓有能力學到,特定的口語發聲是有意義的。」她評論,此研究規模仍小,未來的研究可以延伸並納入不同族群的貓。迪穆孫說,即使貓能辨別飼主的聲音,「牠們仍有權決定要不要反應。」

2023/01/15 | 《科學人》粉絲團

研究:親子共讀如何能夠刺激幼兒大腦預測力?

大腦預測力如此重要,能否在大腦最具可塑性的人生早期階段透過家庭活動加以提升?報章雜誌常提及,家庭活動中的親子共讀有助於孩子大腦發展,然而少有科學實證檢驗此說法。我們團隊以一歲幼兒為研究對象,探討親子共讀與大腦預測力的關係。

2023/01/05 | 《科學人》粉絲團

親子互動治療對於「侵擾性行為障礙症」的兒童有什麼幫助?

親子互動治療(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PCIT)主要是針對2~7歲具「侵擾性行為障礙症」(disruptive behavior disorder)的兒童和其父母所設計。具「侵擾性行為障礙症」的兒童,會一再出現與年齡不相稱的倔強、具敵意、不聽話和對抗的行為模式,或是出現嚴重攻擊和反社會行為。

2022/12/08 | 《科學人》粉絲團

南丁格爾除了是「護士之母」,更是善於「資料敘事」的統計圖表大師

南丁格爾知道實際上會閱讀統計表格的人很少,因此她和團隊設計引人入勝的圖表,並以其他媒介無法表達的方式來與讀者溝通。她的圖表既容易閱讀又有說服力,把論述集中在特定主張,而不是建構讀者必須費力理解的複雜論點。這不只是資料視覺化,而是「資料敘事」(data storytelling)。

2022/11/24 | 《科學人》粉絲團

章魚保羅「預測」世足賽勝負的能力是真的嗎?

談到章魚,研究牠們的生物學家都很了解,牠叫魚但非魚,長得像外星生物,很聰明,能打開加了保險設施的藥罐,又很能透過經驗和觀察,學會新的問題解決的行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牠們的隱士性格,總是躲在一旁,不問世事。而且極不友善,碰到別的章魚,出「手」就打。

2022/11/19 | 《科學人》粉絲團

寶可夢奇想生物學:寶可夢原始世界觀,與林奈《自然系統》三大分界其實相當雷同

從第一代到第八代,寶可夢的種類已超過800種,分別存在於不同的世界。這些寶可夢大多發想自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真菌等,例如「古空棘魚」發想自腔棘魚、「烏波」發想自墨西哥鈍口螈。但同時也有一些憑空想像出的生物,例如岩石類型、磁鐵類型,或者是具有「神性」的寶可夢。

2022/11/06 | 《科學人》粉絲團

「神奇蘑菇」正從非法娛樂用毒品,轉型成為具潛力的精神藥物

神奇蘑菇正從非法娛樂用毒品,轉型成為具潛力的精神藥物。許多以裸蓋菇鹼(psilocybin,神奇蘑菇的主要精神活性成份)來治療憂鬱症、菸癮、酗酒和減輕絕症病患焦慮的研究都有正面發現。

2022/11/03 | 《科學人》粉絲團

科學家成功恢復死者視網膜的神經活性,不禁令人思忖:大腦裡還有什麼通訊是可恢復的?

如果能在捐贈者死後20分鐘內取得眼球,即能恢復感光細胞(photoreceptor)以及眼球內與其相連神經元的電生理活性。漢納根指出, 這些眼球並不能真的「看見」,因為沒有與大腦相連。但這些結果顯示,恢復視網膜細胞和神經元的聯繫是有可能的。

2022/10/07 | 《科學人》粉絲團

「我不要做me too的研究!」翁啟惠31歲赴美鑽研醣分子領域,發明「一鍋式酵素反應」留名科學史

「我不要做me too的研究!」 正是這種信念推動翁啟惠進入 艱難複雜的醣分子領域。翁啟惠發明的兩種一鍋式合成法,都只需要幾分鐘時間就可以合成寡醣,比從前的1~2年大幅縮短,因此使得非常複雜的醣類研究變得可以進行,也開啟了全世界醣分子研究的熱潮。

2022/09/19 | 《科學人》粉絲團

精神創傷的表觀遺傳學:雙親遭受的逆境經驗,會在孩子身上留下「生物痕跡」

表觀遺傳學應該可解釋為什麼精神創傷的影響會在當下威脅消失後仍然持續甚久,而且也指出了精神創傷影響後代子孫的多重路徑。

2022/09/11 | 《科學人》粉絲團

「課本不該談氣候變遷!」德州石油與天然氣產業介入科學教育課綱修訂,影響力波及全美中學

化石燃料產業致力於綠化其公共形象,至少已有10年。從德州業者的運作看來,他們的所作所為並不完全符合其所塑造的形象。在鮮少有人關注的場合,業者繼續淡化他們造成的危機,阻撓我們對年輕世代傳達有關氣候危機深刻影響未來世界的明確科學知識。

2022/08/23 | 《科學人》粉絲團

期刊論文不能盡信:一篇鼓勵多吃紅肉、加工肉品的論文,掀起滔天巨浪

學界很快明白,他們當中有些人與食品業有著不為人知的關係,尤其第一作者正是2016年一篇類似論文的主要作者,內容與飲食減糖的建議唱反調。這篇論文也刊在《內科醫學年鑑》,幕後金主「國際生命科學會」是可口可樂公司高層創辦的產業團體,因為屢屢挑戰國際健康指南而風評不佳。

2022/07/14 | 《科學人》粉絲團

美國研究:假新聞傳播者大多是「低嚴謹自律性」的保守派人士

透過共計有4642位受試者的八項研究,我們探究低嚴謹自律性的保守派(LCC)是否比其他人格類型的保守派和低嚴謹自律性的自由派,更容易傳播假新聞。

2022/06/21 | 《科學人》粉絲團

如果Delta是綠巨人浩克,那Omicron就是速度極快的閃電俠

Omicron變異株演化出較多特殊突變,可躲避人體免疫系統的偵測,因而傳染力大增。如果COVID-19變異株Delta是漫威電影中力大無比的綠巨人浩克(Hulk),那Omicron就是速度極快的蒙面閃電俠。

2022/05/20 | 《科學人》粉絲團

一位大學研究室科學主任的創意,讓烏干達能以有限的檢測資源對抗疫情

多年來,桑古巴堅持不懈,推廣以PCR檢測結核病,最後努力似乎有了回報。他表示,這場COVID-19疫情顯示需更廣泛應用PCR檢測所有傳染病,特別是政治界也了解到這點,他們現在把更多經費投注於PCR檢測技術。

2022/04/27 | 《科學人》粉絲團

免疫功能不全患者,打了疫苗也得不到保護的一群人

免疫功能不全患者感染COVID-19後,住院或死亡率較高,接種疫苗也比較無法產生有效保護力。不過仍有一線希望,例如施打額外劑量的某類疫苗、有計畫地調整免疫抑制治療時間,以及給予COVID-19預防性藥物,都能增加保護力,讓免疫功能不全患者至少恢復部份自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