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Fifty Plus)

發表文章數:118

個人簡介

50+(Fifty Plus)是由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2017年成立,是台灣最大熟齡媒體與生活風格社群。50歲後,該如何過好往後至少30年的人生?作為「會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不期望兒女會照顧的第一代」。要有理想的老後,要靠自己有意識的規劃! 50+(Fifty Plus)提供生活全面向的討論,包括理財、居家、健康、旅遊、時尚、心靈、人物與照顧安老方案。我們希望成為新一代50+族群有意思、有料的老朋友,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最新文章

2021/08/01 | 50+(Fifty Plus)

【專訪】前主播詹慶齡:中年後重新歸零,眼前擁有的,就是最好的時光

詹慶齡觀察到在步入熟齡後比較顯著的改變,則是「把時間留給真正想做的事。」「或許是真的察覺到,你往後還有的日子,很可能比你過完的日子少了,在人生清單上列著的那些想做什麼、想學什麼的目標,得把握時間去完成。」

2021/07/11 | 50+(Fifty Plus)

【專訪】卜學亮:從螢光幕轉戰舞台劇,人到中年後,別和自己過不去

來到50後,卜學亮認為,心態上要年輕,身體則要多注意。「以前如果一段時間沒有工作,會忍不住焦慮,但現在我反而很珍惜工作空檔,可以和家人出門走走,休息一下。」

2021/07/04 | 50+(Fifty Plus)

失智症權威劉秀枝:你不需要樣樣都行,但是你要有「很會」的朋友

預防失智的秘訣別無他法,劉秀枝最常拿來比喻的叮嚀就是「聽媽媽的話」,「要合群,早睡早起、多吃蔬果、多運動和多動腦,這不就是媽媽從小叮嚀的話嗎?」

2021/05/30 | 50+(Fifty Plus)

癌症權威黃達夫:活著時有意義、離開時有尊嚴,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希望能工作到最後一天,為台灣多做一些事情,為病人解除痛苦。」大病過後,黃達夫在筆記上寫下這句話。希望能在有限的生命中,為自己關懷的人、事做出最大的貢獻。當然,也包括他最親近的家人。

2021/05/29 | 50+(Fifty Plus)

飲食作家蔡珠兒:兩度罹癌後我唯一想改善的,只有「活得更任性一點」

「生命有其運行的規則,但也需要機遇。」蔡珠兒說。人過中年,即知有些事無論再怎麼努力,也不一定能如預期。諸事都無法強求,不如隨遇而安,享受生命的驚喜。

2021/05/03 | 50+(Fifty Plus)

黃政豪:放棄百萬年薪擔任高山嚮導,「快樂」是能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

在45歲後才決定全心投入登山的世界,黃政豪說,人在爬山的時候大部分是孤獨的,「在走的過程中,你有很多時間去思索人生的問題、跟自己對話,然後就會愈來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效果跟打坐其實差不多。」

2021/04/12 | 50+(Fifty Plus)

回歸醫師本行的林靜儀:女人這輩子的壓力沒完沒了,很多都是外人給的

「女性的身體,往往被社會賦予了過多的責任和期待。」林靜儀無奈地說,醫師可以幫患者改善生理上的不適,但若患者所處的環境不變、心態照舊,身體的病也很難真正治癒。

2021/04/11 | 50+(Fifty Plus)

熱愛風帆、衝浪,出道30年的黃品源:逆風時不妨轉個方向,或許就能豁然開朗

「人經常就是忘記4個字:生老病死,所以在苦惱,其實這都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他說自己的目標是譚詠麟:「他說自己是永遠25歲,我也要向他看齊。」

2021/02/16 | 50+(Fifty Plus)

巨大集團董事長杜綉珍:71歲日騎單車130公里,50歲後的每一天都要活到極致

擔任公司的高階主管多年,又是兩個孩子的媽,杜綉珍的行程一向很滿。但她仍堅持保有運動的習慣。對她而言,運動不只是健身,還是生活中難得屬於自己的「Me Time」。

2020/12/28 | 50+(Fifty Plus)

高怡平:相夫教子也好,闖蕩江湖也好,勇敢做自己就是最好的人生

暌違10幾年重新接下主持棒,高怡平說,如果以爬山登高做比喻,以前工作像攀岩,爬得愈高、就愈害怕掉下來;「現在的心情和過去很不一樣,我感覺非常有安全感,可以很自在地享受現場,而且因為節目的內容是關於我最在乎的愛和情感,所以過程是很開心的。」

2020/12/13 | 50+(Fifty Plus)

76歲依然行程滿檔的紀政:對我而言,50歲以後的每一天都是賺到

從風靡運動場上的明星選手,到走入人群,為運動與公益奉獻大半生,紀政有個陪伴自己一生的座右銘,來自她在美國求學時的英文老師:「失去財富,只是失去一些;失去愛,失去大部分;失去勇氣,才會一無所有。」

2020/12/11 | 50+(Fifty Plus)

半年內發現兩個癌症,作家平路在《間隙》中領悟:萬勿再我執

作為職業作家,寫《間隙》時她仍字字斟酌,稿子總是要改到最後一刻。可是回到家、坐在夜燈下、想想這本《間隙》的目的:「只要有一個人能因為看這一本書而順從苦難,得到對抗的精神體力,一切就值了。」

2020/11/15 | 50+(Fifty Plus)

《台北上河圖》作者姚任祥:時代會改變,但過日子可不能將就隨便

對姚任祥來說,種菜、養雞、寫書都不是勞動,而是讓生活更豐富的樂事。她認為,人一生一定要會一件讓自己開心的事。因此,她刻意讓家中3個孩子從小各學一種樂器。

2020/11/05 | 50+(Fifty Plus)

當舖老闆秦嗣林的中年自省:沒有家人的愛,就是最貧窮的人

看淡金錢,是秦嗣林經商多年後的自省。55歲那年,他突然感到一陣空虛。打拚了大半輩子,現在的他可以輕易吃美食、搭遊輪、住在寬敞的大房子,心中卻沒有任何的興奮感。他自問,「難道我有錢就比較開心嗎?沒有。」

2020/11/01 | 50+(Fifty Plus)

雲門舞者李靜君的罹癌體會:人人皆愛上山的挑戰,但最難的其實是下山

雲門舞者李靜君坦言,年輕時的日子都是在飛機、旅館、劇場中度過,永遠都是眉頭深鎖,覺得自己不夠好。「以前的我太努力了,沒有看到人生的風景,甚至我的愛情、親情都是放到一邊。」直到雲門舞集演出25周年的某天早晨,她全身痠痛地從床上起來⋯⋯

2020/10/18 | 50+(Fifty Plus)

不知老之將至的羅北安:有戲可演的人生真的是「如此美好」

羅北安活得像一個現代版的山頂洞人。對他來說,有戲可演的人生真的是「如此美好」;至於其他不是人生重點的人事物,他不會去費心費神。

2020/10/09 | 50+(Fifty Plus)

當代傳奇劇場創辦人吳興國:我以前夢想當一棵樹,過了50歲,覺得沒有什麼比人更有價值

《李爾在此》是吳興國自編自導自演的登峰造極之作,「創作這齣戲,是想跟世人證明,我可以是一個很剽悍的演員。我被傳統派說成是叛逆,是革命者、毀滅者,講話的都是內行人,面對這些內行人對我的評判時,我可以重新再做一齣戲,告訴他們,我會的比你還多!」

2020/09/27 | 50+(Fifty Plus)

中年轉行的園藝治療師黃盛璘:植物必須和土地在一起,人也是

在培訓園藝治療師的時候,黃盛璘也會提醒,不要一下子就想要站在幫助人的位置,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喜歡植物、熟悉植物。「喜歡了,才會想要照顧,也才能把這樣的心情帶給別人。我常常覺得,真正給予療癒力量的其實是植物本身,我只是那個搭起橋樑的人,把植物送到需要的人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