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News 中文

發表文章數:799

個人簡介

BBC News 中文 致力為全球華文受眾提供獨立、可信、中立,同時擁有國際視角、深度、廣度和維度,覆蓋新聞時事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內容的綜合數碼時代多媒體平臺服務。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23/06/01 | BBC News 中文

解除對李尚福制裁?拜登政府出「烏龍」,美中關係回暖再蒙陰影

美國卡特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劉亞偉分析稱, 美中關係已經進入「危險的雷區」, 拜登總統終於意識到中美目前零和博弈對兩國的和平共處和世界的穩定都是非常危險的。他說, 拜登很可能希望借此時機緩和關係,通過解除對李尚福的制裁來換取雙方軍事高層見面的機會。

2023/06/01 | BBC News 中文

中國跨省份民調:誰更支持「武統」台灣?多少人認為「兩岸不一定要統一」?

在兩岸局勢緊張及美中關係不睦的當下,相關調研引發各方關注。兩位作者在論文最後也提到研究結果或可讓美國決策者認識到,對多數中國受訪者來說,並沒有一個立即出兵武統台灣的時鐘正在倒數,美國無須施行強硬的對中政策。

2023/05/31 | BBC News 中文

專訪非典型的泰國政治家皮塔:「我想再幹十年,然後就該幹點別的了」

皮塔出生在一個富裕的泰國家庭。他十幾歲時在紐西蘭上學,後來在美國讀研究生,畢業後到家族米糠企業工作,以及在叫車公司Grab擔任高管,這些經歷都影響了他的性格。儘管他近期承擔著不少責任,仍然抽出時間與家人在一起,對事情會解決持輕鬆樂觀的態度。他告訴我:「我不想像其他泰國政客一樣,七八十歲還在為職位而戰。」

2023/05/31 | BBC News 中文

印度人口超越中國居世界第一,但它能就此成為全方位的超級大國嗎?

印度雖然被西方視為關鍵的地緣政治伙伴,但北京手握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席位之一,這意味著它在這個組織中,幾乎對一切重大決策均有包括否決在內的決定權。過去數十年,印度與其他新興經濟體都在想方設法去改變此局面,可沒有人成功過。

2023/05/30 | BBC News 中文

日本加入限制晶片設備出口陣營,美國對中國的四面包圍完成了嗎?

《路透社》稱,美國採取措施確保企業能保持競爭優勢,而這些措施要有效果,就需要日本、荷蘭兩個行業巨頭的合作。今年1月,美國總統拜登分別會晤兩國首相,希望一同加強對先進技術設備的出口管制,並安排了三方會談敲定細節。3月份,荷蘭和日本分別宣佈了出口管制計劃。上周,日本公布了具體時間表。

2023/05/29 | BBC News 中文

人類登頂聖母峰70週年:他們上去時只是普通人,回來後成了世界英雄

「他們上去時只是普通人,回來後成了世界英雄。這並沒有改變他們。他們都是同樣簡單和謙遜的人。都用自己的餘生回饋了喜馬拉雅山的人民。」 詹姆林自豪地說。「每當有人做了以前從未做到過的事情,就會向別人發出你也可以做到的信號。在(人類首次登頂聖母峰)70週年之際,讓我們慶祝這一成就。」

2023/05/29 | BBC News 中文

北京威權主義令人難以預測,中國能在人工智慧賽道上超越美國嗎?

李開復在他的《人工智慧超級力量:中國、矽谷和新世界秩序》一書中指出,雖然中國的科技界似乎落後於美國,但其軟體工程師具有優勢。「在他們生活的世界裡,速度至關重要,抄襲是一種被認可的做法,競爭對手會不惜一切代價贏得一個新市場。」

2023/05/29 | BBC News 中文

美國FBI解密文件: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1983年訪美期間,曾面臨暗殺威脅

文件指出,愛爾蘭共和軍曾計畫試圖傷害伊莉莎白女王,會從金門大橋上扔下一些東西,扔到正在金門大橋下航行的皇家遊艇「不列顛尼亞」號上,或者在伊莉莎白女王參觀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時殺害她。

2023/05/28 | BBC News 中文

中國同志機構北同「因不可抗力」關閉,性少數群體倍感「唇亡齒寒」

近來年,在中國致力於推動性少數群體權益的機構都面臨壓力,許多不堪重負宣布停運。2020年,著名的LGBTQ活動「上海驕傲節」宣布停辦。2021年,中國多所大學的LGBTQ社群微信帳號遭集體封殺。「一直是陰溝裡的老鼠,」方唐多多形容性少數機構當前在中國的生存狀況。

2023/05/28 | BBC News 中文

中國脫口秀:「冒犯」的藝術與自我架構的「紅線」

在House事件之前,脫口秀正在成為中國年輕人熱愛的新娛樂方式。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佈的《2021全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脫口秀市場商業演出達1.85萬場,票房收入3.91億元,比2019年增長逾50%。2022年在專業劇場舉辦的大中型脫口秀演出場次與上年相比略有上升。

2023/05/27 | BBC News 中文

港人取消登記器官捐贈,也可以牽涉國家安全?

過去半年時間,以一宗女嬰跨境心臟移植為契機,中國大陸與香港特區正加快商討跨境人體器官捐獻互助合作機制,如今這場討論又跟中國國家安全問題牽扯在一塊。

2023/05/27 | BBC News 中文

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上任後首次訪中,此行有哪些看點?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米舒斯京說,與中國在能源領域的合作仍是俄無條件優先事項,煉油、液化天然氣生產和運輸設備的研發在俄中合作中具有巨大潛力。除此之外,俄羅斯正凖備與中國開展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新項目,造船、民用無人機生產、木材工業綜合體是兩國有希望合作的領域。

2023/05/27 | BBC News 中文

無處不在的鮮綠色五尖葉:泰國如何在短時間內成為東南亞「大麻天堂」?

有些餐廳提供含有大麻的菜品,你可以點大麻茶和大麻冰棒。便利店甚至會賣帶大麻味的飲用水。警方承認,他們不確定什麼事情合法或不不合法,以至於他們在大麻的事情上很少去執行規定。這項大麻法案有點像是一個政治意外。泰國一個大政黨的黨魁阿努廷(Anutin Charnvirakul)在2019年競選時將這項大麻除罪化作為他政治宣言的一部分。

2023/05/26 | BBC News 中文

世界衛生大會: 《中央社》記者講述成功申請採訪證,卻遭禁止入內採訪過程細節

曾婷瑄表示,當時使用英語的聯合國工作人員,強調「WHO不再承認台灣護照」,對方又說若二人同時出示中華民國護照及「台胞證」(台灣公民入境中國大陸需要的證件),或可放行。但是,兩人身上沒有台胞證。「他聽起來很有歉意,態度也很好,強調是北京施壓。他說,若他讓我們進去,那麼他的工作將不保。」

2023/05/26 | BBC News 中文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變身中國內貿港?中俄遠東互動的現實與歷史

上述消息一出,在中文互聯網引起不小反響,有自媒體賬號以「163年後,中國重獲海參崴出海口」為標題進行報導,獲得廣泛關注。但專家解讀稱,類似安排早在2007年就已開始,對中國的東三省經濟有一定好處,但遠未到俄羅斯讓渡權益的地步,「海參崴」回歸中國更是「可能性為零」。

2023/05/25 | BBC News 中文

俄烏戰爭:BBC分析衛星圖片,披露俄羅斯軍隊的防禦部署

通過檢視數百張衛星圖像,BBC已經識別出一些關鍵地點,揭示自2022年10月以來,在烏克蘭南部的俄羅斯軍方控制區域大規模防禦壕溝和其他工事的建設情況。透過這四個地點,可以看出俄羅斯對烏克蘭反攻的預期凖備工作,以及了解烏克蘭軍隊可能遇到的防禦措施的情形。

2023/05/23 | BBC News 中文

澤倫斯基前往廣島參加G7峰會,此行有哪些收穫與亮點?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5月20日抵達日本廣島參加G7峰會,期間他與日本首相、英國首相、印度總理等國領導人會面,成為此次峰會最後一日的焦點人物。澤倫斯基乘坐的是法國總統馬克宏借給他的一架法國飛機。以下是澤倫斯基此行的一些亮點:

2023/05/23 | BBC News 中文

中國-中亞峰會落幕:《西安宣言》避談俄烏,北京力圖彰顯與中亞五國的歷史和友誼

中國在中亞的貿易額雖然並不是中國外貿的重頭,但是,中亞五國不僅自然資源豐富,而且承東啟西,是歐亞貿易必經之路。在俄羅斯陷入曠日持久的烏克蘭戰爭時,中亞可以將中國作為替代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