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卓越新聞電子報》

發表文章數:154

個人簡介

我們需要瞭解媒體。媒體就是環境、就是文化!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23/12/04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老年人對假訊息的敏感度如何?研究成果有限,因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看過了假訊息

根據美國媒體監管組織「新聞衛士」回顧了過去針對民眾辨別假訊息能力的相關研究,發現老年人辨別假訊息的敏感度好壞參半、成果有限,「新聞衛士」推測,這可能是因為許多網路使用者根本不知道他們是否分享或接觸過假訊息,因此難以準確評估假訊息對不同年齡群體的影響。

2023/11/29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從災難報導看台灣新聞的跨領域挑戰:小時不讀書,長大真的當得了記者嗎?

王若庭表示,因為記者會需要跨組別,跑不同領域的新聞,所以不可能熟悉每一個領域的事情,專業能力對記者來說確實是個考驗。目前大多的記者的教育訓練著重於應用技能或表述能力,但是鑑於台灣常有風災、地震等天然災害,未來如果能安排相關的課程給記者,或許能讓記者訓練更加完整。

2023/11/14 | 《卓越新聞電子報》

X平台刪除新聞連結標題,學者憂新聞點擊率降低恐助長假新聞傳播

X平台的內容可信度本就備受質疑,尤其在馬斯克解僱數千名監控誹謗與假消息的承包商,還恢復許多曾被禁言的危險帳戶,讓X平台出現更多的仇恨言論後。儘管此平台令新聞機構失望,但Sophie Culpepper認為,眾媒體離開X平台的可能性不高,因為大眾與媒體仍對X平台的社群重度上癮。

2023/11/13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台灣有望成亞洲區域媒體重心——前提是記者須高度敏銳、媒體保持獨立不受政治干預

台灣的新聞自由指數排名遠遠超過南亞各國,是難能可貴的結果,在此狀態下,他鼓勵台灣媒體可以做得更多,尤其在諸多國際記者紛紛關注台灣、書寫台灣的時刻,當地媒體就是台灣的窗口,讓全球得以更深入理解台灣的背景與文化。

2023/10/26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別說「台灣沒有值得信任的媒體」:資深媒體人推薦三步驟,拾回資訊狩獵的能力

黃哲斌提醒讀者,千萬別說「台灣沒有值得信任的媒體」。黃哲斌與方君竹的某次對話中,方君竹說巡迴全台演講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台灣有這麼多好新聞,為何臉書沒有推播給我?」而黃哲斌更舉泛科公司知識長鄭國威的發言,鄭國威擔任卓越新聞獎評審時,也曾感慨若非擔任評審,否則不能一覽為數眾多的優質新聞。

2023/10/25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網紅錫蘭批評台灣媒體的反思:我們該如何篩選出優質可靠的資訊?

在新的媒體時代,過去壟斷資訊來源、掌握資訊詮釋權的精英階層,其影響力日減,普羅大眾影響力劇增,他們如何掌握資訊,受到什麼資訊影響,直接決定我們民主政治的良窳與否,但一般讀者又能如何方便找到可靠資訊、有用資訊,加強他們的社會意識,提升民主參與的素質呢?

2023/10/15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講座】《商業周刊》主筆鄭郁萌談「人物專訪」:採訪就像談場有距離的戀愛,同理不忘保持懷疑

鄭郁萌認為人物寫作的五個重要能力,分別是:資料力、架構力、溝通力、寫作力與跨領域知識力,而進行採訪時就像談一場有一定距離的戀愛,在同理受訪者時,也不能忘記「保持懷疑」的重要性。

2023/10/14 | 《卓越新聞電子報》

《人選之人》延播爭議:公視主辦辯論交流會,支持和反對的理由各是什麼?

為了劇中演員賴佩霞宣布參選副總統後,電視劇《人選之人》是否應該延播的議題,公視邀請了劉昌德、黃銘輝、范琪斐、林錫輝一同討論,並由陳信聰擔任主持人。活動中公視董事長胡元輝表示:《人選之人》延播牽涉到法律、專業倫理,以及最重要的——公視作為公共媒體,到底在這個社會扮演什麼角色。

2023/10/02 | 《卓越新聞電子報》

《2023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台灣媒體信任度僅28%,面臨兩極化以及假消息威脅

即使擁有開放自由的媒體環境,台灣受訪者對於媒體的整體信任度僅有28%,為調查國家中的後段班(第41名),許多媒體因帶有政治色彩而不受到信賴。而其中,受訪者認為可相信(Trust)比率超過50%的台灣媒體包含《公視》、《商業周刊》、《天下雜誌》、《TVBS》與《經濟日報》。

2023/10/01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抖音一響,認知作戰開打:銳實力的目標就是所謂的「說好中國故事,說壞民主故事」

黃兆年表示,資訊操作或認知作戰的運作模式,可以理解為「銳實力」的典型案例,而中國的認知作戰不外乎傳遞兩個訊息:「中國很棒」跟「民主很爛」。因此只要在攝取資訊時意識到這一點,就能辨別中國資訊操弄的話術。

2023/09/22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劍橋大學「假訊息敏感度測驗」,年輕人的答對率竟比45歲以上中老年人還差

令人意外的是,相較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18至45歲的年輕人在答題的表現較差。人們通常認為,不太懂數位科技的長者較容易受假訊息影響,但在MIST的20道題目中,中老年人的平均答對率為75%,年輕人則僅有60%。調查也發現,年輕人相較於中老年人花更多時間上網娛樂,而上網時間愈多的人,辨別真假新聞的能力也愈差。

2023/09/04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講座】記者蔣宜婷揭發「性私密影像社團」:採訪過程痛苦艱辛,甚至要冒著被報復的風險

「如果問題沒有被看見的話,就沒有辦法被處理。」蔣宜婷說,然而這類數位性暴力的報導有其特殊性,因為性私密影像並不會隨著報導的刊登而消失,甚至會被報復式廣傳,犯罪行為也持續進行,因此在編採規則上,他也更加謹慎並保留彈性。

2023/07/10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半數美國民眾認為全國性新聞媒體有意誤導公眾,該如何重建公眾信任?

美國人對新聞的情感信任度越高,他們就越覺得新聞媒體在維持業務和服務公眾上之間取得平衡。對新聞的情感信任度越高,民眾就越有能力駕馭複雜的訊息環境,也就願意付費訂閱媒體,這也與美國人對民主的信任有關。那麼,新聞業該如何重建公眾的信任呢?

2023/06/15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調查報告:台灣83%民眾曾收到假訊息,政治謠言「信者恆信」闢謠效果最差

超過一半以上的民眾,認為媒體工作者、政治人物與境外勢力三個角色,是散播假訊息的大宗,甚至有58%以上的民眾認為,這些身份的人「經常、甚至每天都在製造假訊息」。雖然都是假訊息,但是面對不同類型、種類的謠言時,大眾對於「查核報告」的相信程度卻是不盡相同。

2023/05/15 | 《卓越新聞電子報》

《香港國安法》限制言論與新聞自由,200多名記者流亡海外還能報導嗎?

國際記者聯盟4月發表調查,共訪問90名離港的記者,移居海外的記者有三分之二選擇沒有在媒體業工作,語言為最主要的挑戰,只有其中三分之一表示有信心在非中文的環境下工作,但絕大多數人表示不後悔移居海外、近期也不打算回香港。

2023/05/01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講座】台灣記者挺進烏克蘭:他們每天都在玩「俄羅斯輪盤」,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輪到你

「今天既然走到現場了,不是只要『看場面』,而是透過場面告訴大家『這邊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相振為也表示,一開始自己的太太非常抗拒他去烏克蘭,「直到六月她才放行,最大的關鍵,就是我把『撤退路線』寫出來了。」

2023/04/07 | 《卓越新聞電子報》

世界盃電視收視不如預期、觀眾對體育轉播無感,運動媒體該如何培養「第二代球迷」?

從2018年世界盃足球賽OTT平台大當機,時隔四年終於寫下了漂亮的新頁,經過時代更迭,現在許多觀眾已經不再只以「電視」作為收視平台。不過OTT平台即使獲得爆炸性成長跟收益,但「左手通右手」的隱憂也仍存在。

2023/03/31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媒體沙龍論壇】陳信聰、黃揚明:政論、名嘴與爆料者,可以促進政治進步嗎?

黃揚明形容自己是「新聞的外送員」,將他人提供的素材以較完整的形式公開揭露,包括揭發由林秉樞操盤的側翼粉專、以及林智堅的論文抄襲事件等皆是如此。但他認為自己不是那麼重要,因為素材時常是別人給的,他只負責後續的查證與資料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