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6 |
柏林夜店求生指南:別穿得太花俏,看起來就像觀光客
柏林的夜店從週五半夜一路開到週一上午,而且越是「在地」的柏林夜店,越不能夠「過度打扮」,但只要通過了門房的檢驗入內,你就會知道為何入場前,他們都會在你的手機鏡頭貼上一張貼紙......
藝術節的熱潮已成為全民運動,為了追求構圖新穎,不時能從社群網路上看見民眾壓或踩著藝術品拍照,但是當人們越來越親近藝術品,甚至深入其中的同時,卻也埋下造成作品損害的因子。
有一天,有員工發現「Madbird」登記的地址其實根本不是辦公室,然後發現,很多公司的成員好像根本不存在,照片也是盜用圖庫的,最後BBC發現,就連公司創辦人Ali Ayad的形象,也是假的。
在祖父為緬甸首任總統的薩望翁筆下,是緬甸近代史從英日兩強拉鋸,到政府軍與地下游擊隊的血腥對峙,只是直到今天,那個「由各民族共有的緬甸」卻仍然只是幻夢。
歷史很曲折,有些人經歷了大半輩子的流亡,背著歷史碾下的傷痕行邁靡靡,大部分時間噤聲、只能借託他物來讓自己過去,對王攀元來說,就是他畫中偶有的一抹紅色身影,因為記憶中的季竹君總是穿著一件紅夾克悠悠然出現。
東倫敦羅賓漢花園社區在二戰後住宅短缺的脈絡下興建,但原本建築師的烏托邦願景並沒有成真,2017年,雖然有全球建築師請願反對,這個公共住宅仍遭拆除,之後的公寓變得更小更精緻更華麗,租金也會提升,那些租不起的原住戶也順理成章的離開市區......
部份崛起於NFT市場的藏家或藝術家,期待畫廊會在這一波NFT市場中消失,但老實說是不可能的,事實上,許多「傳統」的畫廊也都投入了NFT的領域。從藝術管理的角度來看,NFT改變了哪些過去藝術界的遊戲規則呢?
近年以戰爭災難等為主題的「黑暗觀光」旅遊行程越來越多,引來「消費慘劇」的批評,但也有一些團體能用不媚俗而淺顯的方式,帶領民眾用黑暗面來探索歷史。
柏林的夜店從週五半夜一路開到週一上午,而且越是「在地」的柏林夜店,越不能夠「過度打扮」,但只要通過了門房的檢驗入內,你就會知道為何入場前,他們都會在你的手機鏡頭貼上一張貼紙......
新能祭的籌辦期間受疫情惶惶追趕,迫使團隊不得不沙盤推演各種方案,也使活動理所當然朝穿梭虛實前進。對李彥儀來說,由於數位藝術本身就是就是網路原生,當不受限於實體展演的器材與環境、潛進虛擬藝廊後它簡直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