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6 | 勵馨基金會 家事法庭上沒有輸贏的攻防戰,父母的角力成為孩子最痛的難題 「無論是家暴法庭或是家事法庭,開庭都是一個很撕裂的過程。」勵馨基金會新北分事務所法院服務資深社工盧芷儀說,雙方在關係很差的情況下爭取權利,隨之而來的是更加激化的攻防與傷害,讓原本就受傷的關係更難處理。 家事事件法 司法院 More... 家暴 社工 婦女 婚姻關係 法院服務 家事法庭 監護權 孩子 子女會面交往 親子關係 法官 家事法官 2023/02/27 | 勵馨基金會 受暴婦女僅1%能住進庇護所,在林口社會住宅重新建構「零暴力生活」新體驗 除了服務對象的擴展,林口服務中心以「居住」、「照顧」與「經濟」三大概念發展出陪伴目睹孩童的兒少照顧服務、提升受暴婦女經濟能力的婦女就業服務,以及促進家庭和諧關係的家庭支持服務。讓受暴的婦女和孩子能有信心 在林口社會住宅的社區裡,穩定的生活下去。 居住政策 社會住宅 More... 受暴家庭 林口服務中心 庇護所 家庭暴力 居住權 社會安全網 公益咖啡館 社區工作 2022/12/16 | 勵馨基金會 學習與創傷共存:看似失衡的身心反應,是性侵創傷者的求生機制 創傷令人無法言語,但影像和畫面往往在腦海裡數年、甚至數十年揮之不去。未被處理的創傷片段,經常被儲存於身體或大腦之中,相似的感覺很容易觸發情境重現,記憶會在意識中出現,並帶到現在。 性侵害 身心反應 More... 自我認同 大腦反應 復原 醫療資源 警政資源 社政資源 2022/11/17 | 勵馨基金會 機構背叛:兒少性侵倖存者難以承受的痛,帶來的創傷形同 「二度強暴」 研究指出,當孩子揭露受害經驗後,遭到體制或機構背叛所帶來的創傷和衝擊,往往比性侵害事件本身更加巨大。美國心理學家珍妮佛.弗雷與卡莉.史密斯2013年機構背叛相關的研究證明,經歷體制背叛的性侵倖存者,比起一般的性侵倖存者有更嚴重的解離與焦慮、創傷相關症狀,也更容易有自殺意圖。 國家人權委員會 安置機構 More... 性侵事件 兒少性侵 二度傷害 揭弊者 強暴迷思 倖存者 機構背叛 2022/11/11 | 勵馨基金會 非預期懷孕,對於多數少女來說並不是一件單純的意外 「很明顯,法律理想與社會現實出現了斷裂。」社工諮商部專員陳品蓉以《優生保健法》第9條為例,「很多情況是少女有意願為自己負責,但有許多行為卻還是要法定代理人或配偶同意才能生效,而是否選擇人工流產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青少年的表意權和受保護權已形成相互消長的對立關係。 青少女 懷孕 More... 父母 優生保健法 權利拮抗 非預期懷孕 2022/11/07 | 勵馨基金會 童年負面經驗長年抑制大腦發展:開展「創傷知情」療癒網絡,與孩子一起學習「愛與被愛」 勵馨基金會長年的療癒服務中,我們深深知道無論是兒童或是成人,在面對創傷時,都有機會發展出自身的復原力(Resilience),雖然並非能恢復到與創傷前一模一樣的狀態,因為任何生命經驗都會帶來改變,但我們仍然有機會在受傷後,透過與他人情感的連結,重新建立情感與認知的復元能力。 童年 負面經驗 More... 邏輯思考 你發生過什麼事 核心調節網路 復原力 創傷經驗 2022/02/22 | 勵馨基金會 當親密關係暴力型態「偽裝」了,我們如何察覺暴力即將或已經發生? 當理性認為對方沒有做直接的傷害或攻擊行為,這時候回到自己、傾聽內心的聲音,就比任何外在環境、他人的建議,甚至有沒有實質證據都還來的重要。 家庭暴力 施暴者 More... 受暴者 親密伴侶 精神暴力 家庭暴力防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