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a以外語能力為敲門磚,工作留學累積跨國人脈,境內外遷移養成世界心態,交織為遷移潛力(migration motility),創造向上流動機會。這個旅程,由女性自我成長的渴望驅動,Maya透過異文化激盪,益發將內在高棉精神打磨剔透。
以農立國的台灣,歷經了工業化與農村人口外流,推動台灣經濟轉型。同樣以農為本的柬埔寨,又是如何現代化?這場鉅變,為何造成鄉村人口流離失所、漂流他鄉?首先,讓我們看看土地如何成為商品,讓貧民在自己的國家無以為家。
對不少柬埔寨人而言,台灣的進步為他們所嚮往。對我一個台灣俗來說,在金邊探索新天地的同時,彷彿也在回望自己的過去,重新思考我們如何走到現在。就讓我們透過食衣住三個基本生活面向,探索台灣與柬埔寨的牽繫,在高棉的陽光下,照見台灣的影子。
Chi Phat擁有茂密森林、豐富動植物、平緩溪流與瀑布,可以提供森林縱走、山地自行車、划船賞鳥、划橡皮艇、農事體驗、探尋蝙蝠洞、動物觀察宿營等活動。同時,Chi Phat也有文化遺址,例如古代的木棺與瓦罐墓葬群。
2002年安潔莉娜・裘莉領養了一位高棉男孩,並持續贊助參與柬埔寨各項慈善發展工作,獲得柬埔寨榮譽公民殊榮。柬埔寨就是有這樣的魅力,讓見過她的人們,久久難以忘懷。
11月3日匈牙利外長來訪柬埔寨,因外交豁免隔離,訪柬隔天入境泰國時確診,讓柬埔寨再度回到停課、公共場所關閉的生活。這起事件不僅激起民眾對政府防疫不透明的微詞,公衛專家也認為柬埔寨境內疫情比實際數字嚴重,甚至懷疑此外長可能是在柬時染疫。繼之,11月28日柬埔寨確認首宗本土群聚感染,無法查明的感染源,顯示柬埔寨境內有潛在感染者,金邊原本已經恢復的人潮與經濟活動,嘎然停止、人心惶惶。
文化背景的差異,決定一個家庭將孩子送進國際學校的初衷。如同中國、台灣的家庭是為了讓孩子能與國際鏈接或快樂學習,然而對柬埔寨家庭而言,孩子學習了英語,是改變人生觀、突破政治枷鎖的開始
Vutha是柬埔寨人,從事著NGO、教外國人高棉語的工作,為了讓兩個女兒接受好的教育,而將她們送進國際學校,終日不辭勞苦地為孩子教育與工作奔波。
當南向到海外工作已成為許多台灣家庭的抉擇時,孩子的教育成了不得不面對的難題,而可負擔得起的柬埔寨國際學校,成了中產家庭實現望子成龍的選項。
在柬埔寨,資訊不流通、民間對官方信任匱乏,加上本地人長期與中國人、華人關係不和睦,故在新冠肺炎陰影下,更加深了本地人對華人面孔的人的歧視與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