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外交新視窗
楊俊業 博士

發表文章數:72

個人簡介

資深外交官,俄羅斯聯邦科學院及蒙古國家科學院博士(Ph. D.),專攻國際問題及跨域文化研究,曾派赴俄羅斯聯邦、蒙古國及泰王國等友邦國家從事外交工作,目前派駐印度尼西亞服務。楊俊業博士逾20年駐外資歷,經由實際行腳與不同民族往來互動,深刻體悟從人性角度來分析文化脈絡,用文化思維去觀察歷史成因,藉歷史經驗做時事推論,所撰文章登載於各大社群媒體與報刊雜誌,著有「探索泰國-泰國文化面面觀」並開設臉書粉專「外交新視窗」,分享個人涉外研究心得與駐外生活見聞。

最新文章

TNL+ 2023/10/31 | 楊俊業 博士

為「印度尼西亞語」正名(下):緃使源自「市場馬來語」,但名稱必須稱為「印度尼西亞語」

在1926年使用荷蘭語召開的第一屆巴達維亞青年代表大會上,即有與會青年建議印尼需要有自己的統一語言,而荷蘭語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占有主導地位,同時未來也需要團結的語言來擺脫殖民主義的束縛,因此荷蘭語自然不會列入與會者的考量。

TNL+ 2023/10/31 | 楊俊業 博士

為「印度尼西亞語」正名(上):為何變體的馬來語,能從印尼本土700多種語言中脫穎而出?

基於現實考量,1665年荷蘭巴城當局放棄在東印度貿易區的殖民語言政策,順勢將馬來語規定成第二官方語言與教學用語,使其更深入各島嶼內陸,此舉除導致荷語式微的必然結果外,直接促成「通用語」的馬來語更為普及與流行,並間接造成此區域內數種原住民語言的逐漸消失。

TNL+ 2023/09/26 | 楊俊業 博士

印尼精品咖啡(下):曾是荷殖時期的「經濟產物」,如今「曼特寧」已是亞洲咖啡的代名詞

咖啡已經深入印尼人的社交生活核心,如同法國人對葡萄酒的鐘情,印尼年輕人到網紅咖啡店「打卡」,或在連鎖咖啡廳內「耍廢」,儼然成為一種流行時尚的休閒活動,且不侷限於首都雅加達地區,「喝咖啡」(ngopi)更在印尼全國蔚為風潮,推估每天有近八成的印尼人至少飲用1杯咖啡,平均每月咖啡支出約43美元。

TNL+ 2023/09/25 | 楊俊業 博士

印尼精品咖啡(上):曾經「爪哇」就是「咖啡」的代名詞,更是銜接新舊世界咖啡的關鍵節點

18世紀,咖啡成為荷屬東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荷屬東印度群島(印尼)的咖啡豆銷量激增,超越葉門摩卡咖啡對幾個歐洲國家的出口量,成功讓荷蘭壟斷全球咖啡市場,使得當時人們將「爪哇」(Java)直接等同於「咖啡」的代名詞,因而有「一杯Java」就是「一杯咖啡」的說法。

TNL+ 2023/08/18 | 楊俊業 博士

成為主導國之列的印尼外交政策(下):從嘗試印以關係正常化到打造「世界海洋軸心」

佐科威自2014年就任印尼總統以後,從未親自出席過聯合國大會;佐科威個人的外交思維,其實早在2014年布里斯本的G20峰會上顯露端倪,當時佐科威即發言表示:「與多國交朋友應該要對印尼有利」,亦即追求「千友外交」的同時,更要以印尼國家利益(或利潤)為優先考量。

TNL+ 2023/08/17 | 楊俊業 博士

成為主導國之列的印尼外交政策(上):從反殖民主義到重返國際社會的「新秩序」時代

從2022年印尼成功舉辧G20峰會之後,到今年又再度輪值東協主席國召開峰會,印尼已被國際社會公認為適格的全球參與者,甚至被認可為有能力解決國際問題的「規範力量」,成為有資格列名參與及制定區域和國際規範的主導國之列,而是如何的外交政策讓印尼走到今天?

TNL+ 2023/06/22 | 楊俊業 博士

從16世紀戰士攻入「巽他王國」算起,究竟雅加達建市496週年是否為「童話故事」?

《雅加達:一座被誤解的城市歷史》作者:「雅加達的誕生,其實沒有百分百的明確紀錄;法塔喜拉自麥加返回蘇門答臘後,因亞齊仍處於葡萄牙統治,便繼續前往爪哇島效力於德馬克蘇丹,並擔任指揮官擊退巽他王國,在班師回程途中奪取『巽他椰城』,再將地名改為『查雅加達』等一連串事件的發生日期已無從查考。」

TNL+ 2023/06/01 | 楊俊業 博士

印尼國父蘇卡諾打造的「建國五原則」,竟與「三民主義」有關?

蘇卡諾深知印尼人民始終無法形成「統一」的建國共識,必須建立一套適合「印尼特色」的政治哲學進行整合,於是參酌孫中山先生的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義」精神,以及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自由、民主與博愛等原則。

TNL+ 2023/05/09 | 楊俊業 博士

你知道1962年印尼蘇卡諾執政時期,曾拒發簽證給中華民國亞運代表隊嗎?

印尼拒絕以色列參加U-20世界杯的舉動並非首例,其實1962年在雅加達舉辦的第四屆亞運會時,當年的蘇卡諾政府也曾以政治因素拒發簽證給中華民國(台灣)代表隊,此後印尼雖遭到國際奧委會開除會籍與取消1964年東京奧運參賽資格等制裁,但政治因素卻始終在印台關係的發展過程中,罩上厚重的陰影與沈重的枷鎖。

TNL+ 2023/04/29 | 楊俊業 博士

談印尼遭FIFA取消U20主辦國風波:印尼為何對以色列如此針鋒相對?

今年U-20世界盃賽事原定於5月20日至6月11日在印尼舉辦,然而,由於印尼內部反對以色列參賽的態度與立場,促使國際足協不得不決定取消印尼主辧U-20的資格。究竟印尼和以色列之間如此對立的歷史背景為何?

TNL+ 2023/04/18 | 楊俊業 博士

印尼民眾如何慶祝即將到來的開齋節?你應該要知道的齋戒月與開齋節7件事

本週三就是印尼開齋長假首日。根據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傳統開齋習慣,一般先食用數粒椰棗,目的是為舒緩整日滴水未進的空腹感,有利減緩體內血糖的劇烈振盪,並可迅速補充身體能量,但是印尼並無生產棷棗,因此便權宜改用本地常見的香蕉、木薯、椰果等甜品,甚至餅乾、蛋榚或千層榚等甜點,藉以避免因齋戒禁食之後,身體自然產生飢腸轆轆、口乾舌燥的飢渴感,出現開齋後的暴飲暴食之失序現象。

2021/08/22 | 楊俊業 博士

蒙古包文化巡禮(下):至今仍有三分之二蒙古人,住在800年前名為「氈屋」的蒙古包

根據《蒙古秘史》的記載,800年前生活在漠北草原上各民族的「氈屋」即是「蒙古包」,而800年後今日的蒙古國仍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口,依然居住在「蒙古包」並過著從未改變的遊牧生活。

2021/08/21 | 楊俊業 博士

蒙古包文化巡禮(上):「白月節」必備年菜水煮全羊,讓我明白「待宰羔羊」的真實涵義

蒙古族是以肉類為主食,尤以牛、羊、馬、駱駝與氂牛等牲畜為主,其中以羊肉最常食用,並以綿羊肉最受蒙人喜愛,所以帶著肥厚脂肪尾巴的水煮全(綿)羊肉,自然成為「白月節」必備的應景「年菜」。

2021/07/31 | 楊俊業 博士

「以天為幕、以地為蓆」,兼具生態科學與智慧巧思的蒙古包為何冬暖夏涼?

「蒙古包」的居住概念,巧妙地呈現出「天」、「地」、「人」三者的緊密連結關係,但其實「氈帳」的建築風格並非屬蒙古族的原創專利,而是包括匈奴、突厥、回紇及其他北方遊牧等民族的共同居住模式。

2021/07/01 | 楊俊業 博士

鐵木真不姓鐵:自古以來「有名無姓」的蒙古人,如何在現代社會登載姓名?

20世紀蒙古在社會主義時代,舉凡政治、經濟、文化與風俗習慣均深受「老大哥」蘇聯的影響,因此稱謂介紹亦學習俄羅斯人,套用「父名」+「本人名」之喚名方式稱呼對方,並逐漸發展成現今蒙古人以「父名」充做「姓」來使用的識別概念。

2021/05/16 | 楊俊業 博士

泰國古式按摩(下):是政府用來增加觀光收入的法寶,亦是泰國醫學藉以發揚民俗療法的至寶

夾腳拖鞋缺乏包覆性與支撐性的特色卻可能有害足部健康,但剛好泰式按摩就是非常強調下肢(含足部)的保健,所以泰人經常藉按摩保健來解決穿夾腳拖的害處,若只是跟風穿泰式夾腳拖,卻沒有輔以泰式按摩的做法,是很傷足部健康的。

2021/05/16 | 楊俊業 博士

泰國古式按摩(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內有近30萬名按摩師

泰國數度遭受緬甸入侵的戰爭破壞,許多醫療文獻及紀錄都被毁於戰亂之中,當今節基王朝遷都曼谷之後,拉瑪一世(西元1782至1809年)隨即敕建「臥佛寺」(Wat Po),同時召集泰醫與學者開始收錄傳統醫藥及按摩知識,並下令使用錫材雕塑出80種瑜伽體位之伸展姿勢,銘刻於大理石上並鑲嵌於臥佛寺廊壁,以供泰人研究與學習之用,臥佛寺開始成為古式按摩的訓練基地。

2021/04/13 | 楊俊業 博士

獨特的泰國王室與佛教文化:泰王必須是佛教徒,面見其選任的僧王得跪拜

自公元13世紀中葉泰族立國起,泰人信仰原先受到大乘佛教及其他部派佛教的影響,其後隨著泰王的政治考量及信仰偏好,轉趨尊尚斯里蘭卡大寺派的上座部佛教,惟原受大乘佛教影響的許多觀念和形式,迄今仍舊滯留在泰人傳統的生活習俗與日常實踐,例如:信徒會發願成佛或願生佛國,或相信國王就是菩薩或佛的化身,以及認為念誦或書寫佛經即可獲得功德等非屬原有上座部佛教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