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國立臺灣美術館

發表文章數:12

個人簡介

國立臺灣美術館於民國77年(1988年)開館,民國93年7月整建後重新開館。本館以視覺藝術為主導,典藏並研究臺灣現代與當代美術發展特色;除提供各項展覽、長期與國外美術館交流、積極參與國際性重要展覽,並致力於多樣性的主題規劃特展與藝術教育推廣活動,包含2000年始接辦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2006起)、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2006起)、亞洲藝術雙年展(2007起)、臺灣美術雙年展(2008起)及全國美術展(2010起)」,亦執行營運藝術銀行等,提供民眾多元化欣賞藝術的環境與機會。

最新文章

2017/11/23 | 國立臺灣美術館

【關鍵斡旋】線上展覽:南亞、東南亞的個體經驗

本篇線上展覽的藝術家來自東南亞地區的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南亞的孟加拉。「發展」成為主要的焦點,消費與擴張則邊緣化了社會較為弱勢的族群,這也導致不同背景的人對於城市空間的經驗四分五裂。

2017/11/15 | 國立臺灣美術館

【關鍵斡旋】線上展覽(五):以色列、摩洛哥、埃及、印度

除了介紹當下最受關注的亞洲藝術創作及文化議題,也希冀能夠以美術館的學術及教育角色,持續性對「亞洲藝術」進行策劃性的深入研究及推廣,進而逐步架構出屬於亞洲的美學價值觀。

2017/11/11 | 國立臺灣美術館

【關鍵斡旋】線上展覽(四):中東當代藝術中的流亡離散

「2017亞洲藝術雙年展」,展出作品與作品之間會激盪出什麼樣的對話?現在要評斷這點尚言之過早。我們期待這些作品在同一個空間的交匯,能引導參觀者用不同的方式,思考我們所在世界和過去、未來的關係。

2017/11/02 | 國立臺灣美術館

【關鍵斡旋】線上展覽:中國的形色、印尼的自我觀察

亞洲雙年展今年首次邀請了三位海外的客座策展人與一位本土策展人共同策劃,四位策展人所邀約的藝術家西至北非摩洛哥、東至日本,並包含中國、韓國與東南亞諸國的藝術家作品,展覽相當精采,也推薦讀者前往國美館觀展。

2017/11/02 | 國立臺灣美術館

【關鍵斡旋】線上展覽(三):中國的形色、印尼的自我觀察

亞洲雙年展今年首次邀請了三位海外的客座策展人與一位本土策展人共同策劃,四位策展人所邀約的藝術家西至北非摩洛哥、東至日本,並包含中國、韓國與東南亞諸國的藝術家作品,展覽相當精采,也推薦讀者前往國美館觀展。

2017/10/24 | 國立臺灣美術館

【關鍵斡旋】線上展覽(二):日本、韓國的社會考察

眾所皆知的,當今東亞伴隨著北韓的核能開發與領土所有權問題等許多不安定要素,同時又是有頻繁的地震和海嘯等自然災害的地域;而隨即開始關注的藝術家,一一藉由藝術行使了檢證的機能,以考察社會與藝術的關係性。

2017/10/18 | 國立臺灣美術館

【關鍵斡旋】線上展覽(一):臺灣、香港的藝術與公眾關係

近年亞洲所發生的重要政治或社會事件,無論是臺灣的「太陽花學運」、香港的「雨傘運動」,均突顯「公眾」匯聚時發揮的強大力量。突破個人的單打獨鬥,藉由群體之力創造最大利益已是當代社會的特徵之一,也顯示社會權力結構的逐漸被顛覆與轉變。

2017/10/10 | 國立臺灣美術館

【關鍵斡旋】策展人報告(四):進步記憶與潛在的談判

城市本應是一個由所有市民共同經驗到的整體,卻變成了一個支離破碎的空間,居住於此的人則面臨基於經濟狀況的差異而受到隔離的處境。這樣的現象再造了不同的社會實體,使得我們必須面對以下問題:「這些在城市中佔據不同地域的各個社會實體該如何與彼此產生關聯,又該如何與彼此進行互動?」

2017/10/03 | 國立臺灣美術館

【關鍵斡旋】策展人報告(三):自斡旋何謂「中東」為始

在我受邀投入本屆策展團隊時接獲要求,要我邀請中東的藝術家。一連串的問題自然隨之而來。主辦單位心目中對「中東」的定義為何?是否也包括從中東流亡到他鄉的藝術家?我們對於「中東作為亞洲的一部分」又是如何思考的?

2017/09/27 | 國立臺灣美術館

【關鍵斡旋】策展人報告(二):以藝術為名的斡旋

在這所有的混亂與快速移動中,合作是一帖解決問題及改善現況的良方,這也是為何藝術家的角色會變成協作者,而觀眾變成參與者,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這種角色的扮演並非固定,也會產生身份上的轉換。

2017/09/21 | 國立臺灣美術館

【關鍵斡旋】策展人報告(一):為了創造未來的藝術

自古以來,藝術即是透過創作者之手(作者)與接收者之手(鑑賞者)協力合作的產物,但傳統藝術與今日藝術的差異在於,前者的作者與鑑賞者的分界明確,而後者則是作者與鑑賞者(參加者)交互影響下的產物,甚可說「關鍵斡旋」正是今日藝術的根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