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 Plus 多多益善

發表文章數:35

個人簡介

《Right Plus 多多益善》是全臺唯一公益深度媒體與知識平臺,探究各種公益善行、社會保障、社會設計、社會創新,深耕社會福利與小眾議題,關注推動社會共好的行動與團體。我們也是仰賴公眾集資的非營利媒體,以此拒絕內容廣告化與偽新聞,堅持媒體的獨立性與深度和廣度。另有訪談節目【善盡天良】https://us.rightplus.org/podcast

最新文章

2023/05/01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自立生活(下):為了活得像個「人」告贏政府,重障者玉姐「只求晚上不要泡在尿裡」

65歲獨居且低收入的玉姐,是一位罹患肌肉萎縮症的重度身障者,曾在因緣際會下,住過機構短短一週,但團體生活有諸多規範,也沒辦法選擇自己想吃的東西,又因住民眾多、服務人力有限,她經常被草率對待。而比起長照體系居服員的照護能力,個助則能陪伴身心障礙者實踐「生活的細節」......

2023/04/30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自立生活(上):報酬低、沒保障、身心疲乏,身心障礙個人助理「熱情燒完就離開」

「個助」是指受障礙者聘用為個人助理,以支持協助其日常生活,個助最主要的服務精神,就是協助障礙者得以「自立」生活。服務過程中,需要充分考量障礙者的多元需求,並且尊重障礙者的意願。幾乎所有個助都是抱持著滿腔熱血投入職場,但最後都說出一致的心聲「個人助理目前不是一份能長期穩定做下去的工作。」

2023/03/19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畢業茫然、開學無助,高教窄門前的身心障礙特教生去哪了?

高教對於身心障礙特教生而言,是一道難以跨過的坎。教育部統計,全國高中職特教生有2.4萬餘人,但到了大專院校,人數僅剩1.5萬人。這些減少的人去哪了?他們在升學與求學的過程中,又是遇到怎麼樣的障礙與困難?

2023/03/05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專訪】都市原住民賴韋利:「回部落」是需要自我辯證的行動,必須知道「我是誰」

賴韋利,媽媽是排灣族、爸爸是閩南人。出生、成長於臺北的她,認知到「自己是原住民」的一課,是從一紙和他人不同的註冊單開始。

2023/01/31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電影口述影像、手語美術導覽⋯⋯10種共融設計,讓每個人都能「無障礙」感受美與藝術

藝文活動是接觸美,陶冶性情的場所,但對於身心障礙者來說,要能與一般人一樣同樣的享受藝術的薰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本文整理國內目前在發展中的10種共融設計,讓障礙者雖然透過不同管道,但同樣感受美。

2022/12/05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活在家暴隙縫中,成年自閉兒母親王幼玲嘆「捧著錢也找不到收容機構」

監察委員王幼玲的兒子松庭今年28歲,3歲確診自閉症的他,小時後就偶爾會動手推人。然而隨著年紀增長,松庭不僅推人頻率增加,力道也增強,甚至曾用力把王幼玲推倒,導致手臂跌斷。他的攻擊行為幾乎堵死所有的路──即使身為監委,王幼玲也問不到一間願意收容兒子的機構⋯⋯。

2022/11/24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林立青媒合街友成立「友洗社創」:不只洗地,更要洗刷汙名、洗出驕傲

在三級警戒時投入萬華物資救援工作的作家林立青,看到街友協助社福團體洗地板與有榮焉的表情,讓他興起創立公司媒合街友洗地板的念頭,「過往街友賴以為生的街口舉牌、發傳單等零工,每天頂多只能領500至800元,但在友洗,每一名街友每天工作7至8小時,只要沒遲到、順利完成進度,最低保證能領到1500元現金。」

2022/10/30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爸媽,我長大之後得養姊姊嗎?」為身心障礙手足開啟一場家庭對話

當家中的「愛奇兒」(身心障礙孩子)隨著時間慢慢長大,身為天使心基金會的創辦人蕭雅雯,也遇到了每個愛奇兒父母會遇到的問題:當我老了,誰能照顧她?於是蕭雅雯決定開啟一場家庭對話,透過溝通,及早讓家中其他健康手足認知且參與目前的困難與決定,讓家庭發揮其共同支持功能。

2022/10/11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看著排泄物用餐、三年看不到家人,部立玉里醫院病人:「我只想維持身為人的尊嚴」

衛福部玉里醫院是全台擁有全台最豐沛的精神醫療資源與收治環境。然而自從疫情爆發,院方的防治手段愈趨強硬,許多過往的活動包含:春節返鄉專車、實體會客、院外或院內工作、購物,皆因疫情而不時中斷,對住民、家屬和員工更造成衝擊,有住民直言:「我被關到都快瘋了。」

2022/09/23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國家逼人弱弱相殘、至親對簿公堂,重障者求助無門:「我只是一個還能說話的肉塊」

我國近年推行《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並希望能發揮公約的精神,全面的照顧社會中的身心障礙者生活以及精神所需。然而從障礙者的角度出發,現有的政府資源,仍然遠遠不足以支持障礙者有尊嚴的生活,文中的壽司捲(化名)就說「每個月總有幾天、或者很長的時段,沒有人能協助我,無法滿足我的基本生理需求。」

2022/08/28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加油!」「長那麼漂亮可惜坐輪椅」:10個可能讓你陷入「微歧視」的意外points

障礙者要能與融入大眾的生活,一同上學、上班、聚餐,往往需要付出比表面還要多出數倍的努力。不但要克服表面上的身心障礙,在言談間還要常常面對那些「玩笑話」、「鼓勵」所帶來的「微歧視」,麻煩的是,這些行為並非帶有意識的刻意羞辱,所以若是當面指責對方,還可能被指責大驚小怪。

2022/08/26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身為幼兒特教專家,在得知孩子是特殊兒的那一剎那,我的世界崩解得比誰都快

身為一位特殊教育專家,豆豆媽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有心臟病與唐氏症等先天性疾病時,卻比一般父母還要更難接受,「就是因為我看過太多特殊需求的孩子,我清楚知道,這條路上我的孩子會面對的是什麼」。雖然在教養上掌握比一般父母還要更多專業知識,但當家裡出現特殊兒時,那些普遍的問題還是一個個浮上檯面⋯⋯。

2022/07/31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是什麼(下):無障礙不只電梯和坡道,還包含我們日常生活的四大層面

上一篇我們談到CRPD的精神與臺灣要配合國際專家審查的事情,這篇我們來談一些比較硬的議題。包含大家所認知的無障礙該是如何?臺灣社會在面對障礙者時又是怎麼處理?雖然政府總是強調做了多少軟硬體設施,但當回到障礙者日常,外界的不耐煩、訕笑、不理解,這些不常被提起的,才是最真實的「障礙」經驗。

2022/07/30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是什麼(上):為什麼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卻必須履行CRPD的規定?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是21世紀第一部人權公約,意在保障身心障礙人士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權利有受到完整保障,台灣也不落人後,於2014年公布國內施行法。今年8月初,國際人權專家將來到台灣開會,討論甚麼呢?就是要檢視台灣在實踐上,是否有符合CRPD的精神。

2022/07/17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當我擁有一個聽損罕病的弟弟時,我知道,我註定不能當一個平凡的姊姊

作為罕病弟弟的手足,作者自小便習慣於弟弟所帶來的生活不便,但也從弟弟與疾病奮鬥的過程中,看到小小身軀所乘載的勇氣,因此她決定接納弟弟的一切,就像弟弟接納先天罕病所帶來的痛楚一般。

2022/06/23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俄烏戰爭募款,賑災基金會取代紅十字會成官方代理?張景森澄清「功能完全不同」

因應烏克蘭許多民眾因戰事而流離失所,外交部大動作跳出來透過賑災基金會成立捐款專戶,民眾的捐款快速累積到到10億元,但在你一頭熱的將善款匯出時,你有想過這筆錢會被如何使用嗎?

2022/05/24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紐約「降落傘計畫」:結合精神病人同儕支持與開放對話,讓「帶病生活」成為可能

「你是病人,乖乖聽醫師的醫囑、領藥定時吃藥。」身為台灣人的你,對這種對話一定不陌生。罹患嚴重精神疾病的病人更是經歷:單向的被判定精神病、被關進醫療院所、與外界隔離並強制接受治療。然而來自紐約的「降落傘計畫」卻翻轉這種型態,以開方式、平等的特點,讓病人重新抓回自己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