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孟凱

發表文章數:73

個人簡介

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揚琴主修,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一個發展不是太成功的音樂人,最大心願是能一手彈琴、一手執筆度過平凡的每一天。

最新文章

2020/03/08 | 蔡孟凱

自由路上藝術節:朗讀、電影、劇場,打開歷史的100種方式

藝術無疑是叩問沉重議題的一種鄭重又柔軟的形式,近年以白色恐怖時期歷史為題材的作品逐漸受到關注,由中部市民團體「好民文化行動」 和臺中市新文化協會 共同主辦,以關懷白色恐怖受難史及轉型正義為核心主題的自由路上藝術節今年邁入第二屆,從2/28開展一路至4/11言論自由日。自由路上藝術節節目內容包括文化沙龍講座、展覽、繪本工作坊等。

2020/03/04 | 蔡孟凱

新冠疫情衝擊現場體驗,表演藝術與藝文產業該如何接招?

228前夕,文化部發布新聞稿,宣佈將投入共15億資金推動藝文團體紓困及後續振興,表演藝術聯盟及藝創工會亦針對文化部紓困方案發表聲明並蒐集藝文團隊意見。實際的執行方式及相關規定還待進一步規範和發佈,然而單就文化部目前公布的資訊來看,仍然有其不夠周全或是有待釐清的地方。

2020/03/02 | 蔡孟凱

淺談「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與台灣燈會:息而不滅的藝術展演,還是煙花式的一夕狂歡?

今年的臺灣燈會在臺中除了后里、文心雙園區之外,同時間也有觀光局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共同主辦,首屆「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燈會與光影藝術的差別在哪裡呢?顯而易見的是,燈會花燈在白天視之仍可以是件賞心悅目的雕塑,但燈光裝置型的作品往往在天黑點燈的那一刻才能成立。

2020/01/31 | 蔡孟凱

未來與末日:漫談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沉浸式及大型裝置作品

今年邁入第二屆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邀請99間畫廊共襄盛舉,其中包含23間設址台灣的畫廊。這時展場內的幾件大型裝置便彷若長篇小說中的章節頁,以震撼的感官體驗讓觀者的腦袋有些許喘息的空間,能夠將腦袋裡擁擠的空間稍作整理再出發。

2019/12/31 | 蔡孟凱

2019戲曲夢工場:評析三部京劇跨界新作,台灣下一代戲曲的嶄新生命力

京劇在臺灣經過興盛、轉型, 在導演方法、表演形式、舞台服裝音樂等,甚至是觀眾的觀賞習慣都有大幅度的改變和演進。轉眼間各大表演團隊及藝術家開始準備傳承工作、尋找接班人 ,戲曲藝術同樣來到又一個轉捩點,準備迎接下一個世代的戲曲樣貌。

2019/12/20 | 蔡孟凱

從日光燈管到膠布香蕉,「觀念藝術」到底想幹嘛?

現在香蕉無疑是網路世界最夯的水果,因為遠在邁阿密展出的一隻貼著膠布的香蕉。這件由義大利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 創作的作品以超過300萬台幣的價格成交,成為近年最昂貴的一件水果,也引發許多議論。

2019/12/15 | 蔡孟凱

表演藝術行政人員的勞動困境(下):「產業的中堅」還是「藝術的耗材」?

藝術行政不是藝術家,他協助並參與了藝術生產的過程,成為作品與藝術家、觀眾、社會溝通的橋樑。他不享受掌聲,但同樣能在終曲落幕時獲得成就感。只是在藝術的召喚之外,我仍然認為只有完善的保障和制度才能讓更多人更安心地專注在藝術的至美裡頭。

2019/12/14 | 蔡孟凱

表演藝術行政人員的勞動困境(中):當藝術家跟藝術行政一樣苦,誰該為勞動環境負責?

藝術的召喚或許是吸引青年藝術行政入行的動力,卻也同時形成了某種藝術家與行政人員之間的權力結構,讓勞資雙方往往難以對話,甚至是直接影響團隊組織的運作和效率。

2019/12/13 | 蔡孟凱

表演藝術行政人員的勞動困境(上):藝術圈勞資雙方不斷消耗能量的迴圈

藝術行政——這個在社會看來與藝術文化咫尺相隔無比親近,在藝術人眼中卻又顯得世俗無趣的行業究竟遭遇什麼樣的困境和矛盾,導致每年都有數以百計滿懷憧憬的年輕世代奮身投入,卻又大多滿懷遺憾和失望忿忿而去?

2019/10/15 | 蔡孟凱

大港開唱停辦:藝術若不能討論政治,那乾脆作歌頌兩蔣演樣板戲吧

社會永遠會需要藝術,同時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要求藝術不談政治、不碰議題、不談理念,正如我們沒有權利封上任何一個人的嘴或筆。

2019/06/24 | 蔡孟凱

半路出家音樂人的懺情告白:錯把演奏當成唯一出路,錯過琴房外的繽紛世界

我做錯至少兩件事,一個是把演奏當作音樂人生涯唯一的出路,而錯過琴房外的繽紛世界。第二個,則是把捨己逐夢的激情幻象誤認為對未來的積極態度。

2019/05/23 | 蔡孟凱

《大神魃.世界之夢》 :以塵世的聲響勾勒「超神話三部曲」

《大神魃.世界之夢》僅以三個演員分飾所有的角色,三位演員僅靠著有著強烈奇幻色彩的大型面具、道具偶的替換,和聲線的運用詮釋自身角色,以可供觀者辨認的視覺差異僅有誇張的面具造型,頗有古代以面具演示神祇的「儺戲」的旨趣。

2019/04/07 | 蔡孟凱

克里斯汀赫佐的現代舞劇:當我們在煙塵瀰漫的《家》裡相遇

沒有一個藝術創作者不曾以「家」為題,Christian Rizzo的《家》並未嘗試演繹常人較易直接聯想的親情、羈絆、關係等元素,而是反覆碰觸個體與個體之間,疏離或緊密的連接形式。或許《家》的歷史發明與宇宙建立其實沒有起點,也並未完成,她只是一樁永遠的進行式⋯

2019/04/07 | 蔡孟凱

實驗戲曲《費特兒》 :關於悲劇的誕生,還有在那之前的胎動

國光劇團今年又與新加坡湘靈音樂社聯合創作,結合京劇、南音、現代舞的實驗戲曲《費特兒》。趙雪君筆下的《費特兒》,著重於女主人翁的心理剖析與批判,並加入少許希臘悲劇原著較未著墨的權力鬥爭與謀略情節,以及時真時幻的情慾流動與想像。

2019/02/21 | 蔡孟凱

【2019 TIFA】黃翊工作室+《長路》:舞動一場科技進化後的人文反思

現年不到40歲的黃翊對於國內藝壇的大部分藝術家而言,應該都還是正值青春的年紀。《長路》確實讓觀眾看見,藝術家在日新月異的科技遊戲中,對人文底蘊及生命旅程的回首觀照⋯「不論你要或不要,時間,都會將你抽高,令你盛放、凋零。」

2019/01/19 | 蔡孟凱

《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歲月餐桌劇場,跨越時空的家鄉味

舞台劇《時光の手箱》是建築在歷史渦流中,大浪潮下的小人物所編織的動人時刻⋯主角惠民與和枝,被迫在歷史的動盪下夾縫求生,是鄉愁與親情織就,名為「日常」的堅實力量。而那便是最為觸動人心,樸實而溫暖的豐饒景色。

2018/12/20 | 蔡孟凱

漫談「陶身體劇場」數字系列《5》&《9》:冷峻之舞,無盡無窮的肢體賦格

現代舞對觀眾通常不是太討喜易懂的一種表演形式,但陶身體劇場少了文本與戲劇的支撐,反而給予觀眾另一個進入作品的蹊徑⋯當舞蹈抽離情感、敘事與情節,其表演選擇一條近乎「冷峻」的思考方式。

2018/09/22 | 蔡孟凱

新編《繡襦夢》: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

在搬演新編《繡襦夢》之前,國光劇團和橫濱能樂堂還分別端出了彼此的拿手好菜,分別是傳統崑曲《繡襦記。打子》和日本舞踊長唄《汐汲》⋯無論是崑曲迴旋縈繞的書寫方式,還是舞踊狂亂奔放的生命舞蹈,都是一種對人物心靈近乎搔刮的反覆深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