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孟凱

發表文章數:76

個人簡介

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揚琴主修,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一個發展不是太成功的音樂人,最大心願是能一手彈琴、一手執筆度過平凡的每一天。

最新文章

2019/01/19 | 蔡孟凱

《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歲月餐桌劇場,跨越時空的家鄉味

舞台劇《時光の手箱》是建築在歷史渦流中,大浪潮下的小人物所編織的動人時刻⋯主角惠民與和枝,被迫在歷史的動盪下夾縫求生,是鄉愁與親情織就,名為「日常」的堅實力量。而那便是最為觸動人心,樸實而溫暖的豐饒景色。

2018/12/20 | 蔡孟凱

漫談「陶身體劇場」數字系列《5》&《9》:冷峻之舞,無盡無窮的肢體賦格

現代舞對觀眾通常不是太討喜易懂的一種表演形式,但陶身體劇場少了文本與戲劇的支撐,反而給予觀眾另一個進入作品的蹊徑⋯當舞蹈抽離情感、敘事與情節,其表演選擇一條近乎「冷峻」的思考方式。

2018/09/22 | 蔡孟凱

新編《繡襦夢》: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

在搬演新編《繡襦夢》之前,國光劇團和橫濱能樂堂還分別端出了彼此的拿手好菜,分別是傳統崑曲《繡襦記。打子》和日本舞踊長唄《汐汲》⋯無論是崑曲迴旋縈繞的書寫方式,還是舞踊狂亂奔放的生命舞蹈,都是一種對人物心靈近乎搔刮的反覆深掘。

2018/06/25 | 蔡孟凱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困境與轉機——寫在「瓶廉之亂」後

「瓶廉之亂」為黑特劇場給此事件的名稱:事後臺中國家歌劇院的設計與運作也被公開檢視——「歌劇院」一名既已掛牌便無可迴避廣大樂人的期待與想望⋯曾聽聞一位演奏家批評小劇場的音響不夠理想,卻忽略黑盒子劇場本就不是為音樂會設計的事實。

2018/06/05 | 蔡孟凱

要錦盒還是珍珠:初探《俠客行》3D聲光環繞音樂會

翻開《俠客行》的節目冊,竟無一位以聲音設計或燈光設計為職銜的藝術家,以一場以「3D聲光環繞」冠名的一場音樂會而言,不免令人有些匪夷所思⋯相對於作曲家在音樂設計上的匠心獨運,其視聽設計和劇場執行卻明顯不足以承載自身的創作意圖。

2018/03/18 | 蔡孟凱

眾神囈語的殘影碎片:神話劇場《蓬萊》

建構《蓬萊》的美學風格與藝術內容的主力,無疑是《蓬萊》的聲響設計,其中設計的神話語(融合閩南話、客家話、廣東話、蘇州話等江南方言)發音複雜,演員須兼顧架空語言的呈現及南北管歌樂的演唱⋯全劇最後一幕,在已無神族蹤影的神州大地上,形神已破碎如槁木、失去名字與記憶的旱魃,與精衛鳥有了一場溫柔的對峙。當旱魃指出精衛的怨懟與東海的深不見底實為一體兩面時,其實也凝視著自己的業障與心魔⋯

2017/12/22 | 蔡孟凱

《凍水牡丹》台上回眸深與台下淚痕潸

封箱後的廖瓊枝並未與表演告別,而是以「封戲不封嗓」的方式讓苦旦美音繼續以不同的演出形式在舞台上迴盪,告慰老戲迷的同時也讓人不禁慶幸,傳奇的天籟不至於因為藝者的封箱而絕緣於世

2017/12/08 | 蔡孟凱

歷史的徒勞囈語:評演摩莎劇團《鷹與潛鳥》

台灣和香港,有著十分相似的歷史背景和尷尬定位:都曾被他國殖民、都曾被視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都曾自栩華人世界的民主先鋒,卻也都受制於大國思維的牽絆與資本主義的窠臼,也一同陷入對未來迷惘的無所適從,每個人以齒輪般的面孔日日消磨。

2017/11/24 | 蔡孟凱

劇場與觀眾的肌力訓練《北京法源寺》

編導田沁鑫似乎是有意識地將小說文本,連帶著原本議論為主的語境原封不動地搬到劇場舞台,甚至可以說,觀者對《北京法源寺》(小說)有什麼樣的評價,對《北京法源寺》(話劇)就會有什麼樣的評價。

2017/11/16 | 蔡孟凱

讓時間擺脫家國大義:《快雪時晴》的政治正確、不正確

今日,臺灣的外省族群(或其後代)多半不再以中土移民/遺民自居,社會輿論急於脫離國民政府留下的文化陰影,對於一點點民國遺緒的杯弓蛇影都顯得風聲鶴唳,十年前看來「政治太正確」的《快雪時晴》,現在看起來,竟也有那麼一分「政治不正確」了。

2017/11/10 | 蔡孟凱

歷史舞茶:《我歌我城.河布茶》夢巡新芳春行

在一個古蹟常常莫名自燃的國度,新芳春行的經歷是相對幸運的,電視劇的加持和自身與大稻埕的歷史情懷,讓它保有一份與社會的情感鏈結。然而,對大稻埕的輝煌時代早已陌生的我們來說,走進這棟已過耄耋之年的古老建築時,我們應該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接觸它並且閱讀這棟建築呢?

2017/10/22 | 蔡孟凱

【關鍵斡旋】缺席或無所不在:當代藝術中的表演元素

當藝術家不再只是服膺自己的陶醉和自憐,而將眼光放在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我們便得到各種不同的創作語境與敘事哲學。表演藝術也必然不在這股潮流中缺席,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斡旋,或許也將呈現更多元的有機結合吧。

2017/10/17 | 蔡孟凱

傳統藝術的危機意識:從一個網路連署活動談起

無論是主打原汁原味、文化傳承,還是傳統內涵、當代詮釋,傳統藝術最需要的無疑是觀眾的共鳴與歸屬感。藝術終究是出自對人的關懷,如果找不出自身與社會的連結,即便內涵如何深厚、美學如何高竿,對社會而言都仍是可有可無,猶如少了觀眾的戲棚子,只剩鑼鼓聲的無端囈語。

2017/09/14 | 蔡孟凱

痴狂貪嗔神與人:評差事劇團《解密。潘朵拉》

《解密。潘朵拉》另一個表述的線索是日趨複雜難解的科技網絡,從駭客近乎歇斯底里的性格表現、眾人透過虛擬VR裝置所看到的啟示、到虛擬VR裝置與潘朵拉之盒的一語雙關,處處揭示著現代人在網路爆炸、資訊看似高度流通卻實為反覆打轉的胡同裡,對科技的依賴及迷失。

2017/09/09 | 蔡孟凱

法國蒙提尼亞藝術節(後記)沒有誰能代表任何人

做為一個多元文化的環境,臺灣也算是承蒙天眷,無論身處何種藝術領域,傳統文化永遠是創作者取之不盡的寶庫,但卻未必所有的創作者在取材傳統時都能對原本的傳統內涵有所體會與尊重,帶走了掌聲,卻把爭議和誤會留在台上。

2017/09/07 | 蔡孟凱

法國蒙提尼亞藝術節(五)山中花火

夜空沒有什麼星光,只有明月皎潔,大夥都聚在主舞台後,我看空間已所剩無幾,便留在側台,順道看顧收拾在一旁的樂器和譜架。絢麗的煙火一朵朵從河畔直衝而上,在藍黑色的夜空上綻放奔舞,儘管聲光炫爛動人,但又怎能比得過這一週我們所造就、所共有的藝術火花呢?

2017/08/29 | 蔡孟凱

法國蒙提尼亞藝術節(四)我們的快樂頌

蒙提尼亞藝術節有個小小的傳統,在閉幕式的時候,所有團隊要一起上台匯演,各國舞者們會各派兩個代表,並結合各國舞步編創一支全新的舞蹈,樂手則是全體一起上台演奏貝多芬的快樂頌......

2017/08/24 | 蔡孟凱

法國蒙提尼亞藝術節(三)沒掛上的那面旗

對北巴斯克而言,這面紅白綠米字旗是「區域」(Regional)還是「國家」(National),當然不是我們這些外人可以臆測、置喙的。或許用臺灣人的玻璃心來思考,總難免把這個議題詮釋的尖銳了,但轉念想想,「給揮不給掛」或許是大會得已不得已的立場,又何嘗不是對與會團隊自主信念的一種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