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7 |
傳統藝術的危機意識:從一個網路連署活動談起
無論是主打原汁原味、文化傳承,還是傳統內涵、當代詮釋,傳統藝術最需要的無疑是觀眾的共鳴與歸屬感。藝術終究是出自對人的關懷,如果找不出自身與社會的連結,即便內涵如何深厚、美學如何高竿,對社會而言都仍是可有可無,猶如少了觀眾的戲棚子,只剩鑼鼓聲的無端囈語。
2017/08/17 |
法國蒙提尼亞藝術節(二)在鼓聲中開幕
開幕式在馬來西亞二十四節令鼓聲中緩緩開始。2009年成為馬來西亞國家遺產項目的二十四節令鼓,是象徵東南亞華人文化傳承的表演藝術,二十四節令鼓指涉24面代表二十四節氣的單皮大鼓,每個節令鼓各有各自的鼓點及肢體,意象式的呈現東南亞華人遷徙奮鬥的強健精神。
2017/08/13 |
法國蒙提尼亞藝術節(一)踏進傍河山城
正當我們各自駝著行李安置房舍時,突然聽見走廊傳來華語聲,馬來西亞的演出團隊正好與我們入住同一棟宿舍,雖然並不是第一次在異國遇上操同語言的朋友,但碰到嚼同一語言的表演者倒還是第一次,他們似乎也有一樣的驚喜。
2017/07/28 |
走進「第四面牆」的裡側:評互動劇場《After Piece_從今以後》
觀看新生創作者或表演團隊的作品,往往是一個新鮮有趣的體驗。初出茅廬的創作者總是雄心壯志、滿懷野心,形式力求創新、文本務必新穎。創作手腕的生澀有時反而是一種優勢,在創作程式與藝術風格確立之前,新生團隊往往表現出的是更多未知的可能性與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