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

發表文章數:146

個人簡介

畢業於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班。現任職於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並兼任學生事務長一職。在研究領域方面,主要為政治學、國際關係;跨及中國研究與兩岸關係領域。目前研究焦點主要集中於中國民營企業家政治參與、政商關係、土地財政與地方治理、基層選舉與治理,及全球化與兩岸政經關係、民進黨台獨論述與兩岸政策轉型。在學務實務方面,關注學生品格教育、服務學習、社團輔導、學生自治與權利。現任中華學生事務學會副理事長、臺灣服務學習學會理事(曾任秘書長)、中華學生社團教育學會監事。

最新文章

2021/05/24 | 柳金財

從有條件恢復到暫緩開放,兩岸之間的「小三通」有何政治意涵?

此次陸方先宣布有條件開放「小三通」後又取消,恐怕是要避免外界誤以為兩岸沒有「九二共識」也能恢復協商,將「朝令夕改」歸之網路民意反彈,其實正是政府的不作為。

2021/05/10 | 柳金財

國民黨若為了「去標籤化」拋棄九二共識,兩岸還有什麼「通關密語」?

國民黨對「九二共識」的立場應是深化其內涵,而非一再「虛化」、「邊緣化」,「九二共識」應成為指導兩岸政策指導原則。若捨棄這個概念,台灣還能找到等量齊觀的兩岸對話的「通關密語」嗎?

2021/05/06 | 柳金財

中共擴大打擊「非法社會組織」,實為確保2021建黨百年慶「維穩」之目的

藉由專項打擊非法社會組織,國家也凸顯了試圖宰制社會之企圖心,既要警惕「黑天鵝」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藉以跳脫「顏色革命」之威脅,實有為確保2021年中共建黨百年慶掃除任何政治障礙及「維穩」之目的。

2021/04/26 | 柳金財

農會改選國民黨壓倒性勝利,兩岸農業交流接下來會有哪些變化?

當兩岸當局沒有政治共識時,農會可以扮演兩岸農業合作交流平台,在國民黨於農會改選取得壓倒性勝利後,兩岸的農業交流發展,接下來也將會開始產生變化。

2021/04/06 | 柳金財

全球政治信任度調查:中國連續四年「高分霸榜」,損害的是公民權與隱私權

根據全球政治信任度調查,中國連續四年高分霸榜,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因為國家治理體系強化,反而提升政府信任度,但這套建構社會信用體系雖然有助於「維穩」,但卻以損害公民權及隱私權為代價。

2021/03/26 | 柳金財

中共《政府工作報告》的兩岸「建設性模糊」,是否代表「九二共識」將重回舞台?

當中國政府要對台強硬,會用「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基調較和緩時,就是「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而從李克強的最新一份《政府工作報告》,可看出兩岸可能將再回到「創造性模糊」的氛圍中。

2021/01/26 | 柳金財

「川規拜不隨」的美國對台政策,會是開啟兩岸對話的契機嗎?

前政府試圖設定規範後政府的行為規約,未必會產生有效制約力量。川普採行印太戰略不同於歐巴馬亞太戰略,現在拜登重返歐巴馬路線也未必遵循川普路線,這是不同政策典範途徑轉換,而民進黨政府也必須重新調整「聯美抗中」的戰略規劃。

2021/01/14 | 柳金財

各家民調皆反萊豬,是否會影響下一階段的核食開放計畫?

民進黨政府在宣布開放萊豬進口後,反對地方縣市制訂自治條例要求瘦肉精零檢出,對此根據多家民調,多數民眾並不買單,而未來民進黨當局若開放日本核食,將會與開放美萊豬政策形成「共振效應」,損及其領導威望及降低其民意支持度。

2021/01/05 | 柳金財

台灣逐漸喪失「聯美抗中」戰略籌碼,蔡英文總統的元旦演說有何變化?

從美中台三角關係互動中台灣戰略地位下降,香港情勢逐漸為中共當局所控制,及台灣內部獨派藉由修憲凸顯追求「法理台獨」政治企圖,蔡英文此時倡議兩岸進行有意義及建設性對話,即使難以起到真正的作用,但確有其迫切性需要。

2021/01/01 | 柳金財

從元旦開始,萊豬進口議題正式成為「中央與地方」的衝突

「地方包圍中央」圍堵效應,恐使中央施政陷入「孤島困境」,一旦2022年台灣地方大選民進黨因萊豬進口事件衝擊而導致選情更加不利,將使「地方包圍中央」之「圍堵效應」更為強韌,甚至衝擊民進黨2024年總統大選選情。

2020/12/25 | 柳金財

民進黨訂出「吳怡農條款」,藍綠吸納年輕世代大戰進入白熱化

儘管年輕世代對國民黨的認同及支持度有逐漸提升,但國民黨黨職人員選舉辦法仍然欠缺彈性,反觀民進黨修改規章,之後只要經中執會同意,參選市黨部主委選舉將無入黨時間限制,將進一步加大藍綠之間對「年輕族群」的競爭。

2020/12/22 | 柳金財

中共考慮對台制定《國家統一法》?若為真恐怕「弊大於利」

以國家統一為政策導向目標能否透過立法過程獲致達成?是否符合中國國家利益嗎?會不會反而使中共對台政策陷入被動困境?面對內部分離主義勢力以及周邊領土紛爭國家又該如何處理?

2020/12/12 | 柳金財

民進黨政府不敢制定《難民法》,台灣社會缺乏獨立完善的庇護機制

民進黨黨政各層級人士並不支持訂定《難民法》,表面理由是現有法律已足以適用,然實際上是為避免刺激中共當局及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同時也擔心境外敵對勢力藉此渠道滲透,影響國家安全維護。

2020/12/05 | 柳金財

萊豬事件藍綠皆失分,折射出「聯美抗中」與「親美和中」之選擇

根據民調,即使是為了「拓展台灣國際空間」,仍有多數人反對萊豬進口,而在議場內的政策爭論中,除了折射出「聯美抗中」失衡戰略與「親美和中」平衡戰略之選擇,更帶有台獨勢力對決「九二共識」的競爭。

2020/11/20 | 柳金財

「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拜登是否會接受蓬佩奧所下的兩岸關係註解

此次蓬佩奧公開宣稱「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繼續強力推動美台互動,其意義在於維繫本身仍是「對中強硬派」第一把交椅的戰略選擇,試圖將其任內「美台緊密互動」的對台政策延續至拜登政府,但他的政治理性精算,未必能順遂。

2020/11/05 | 柳金財

滋長中的「部落主義」,讓台灣內部與兩岸關係的分歧越來越大

當部落效應發生時,你看到對方做什麼都是不對的,也沒法公平的看待一個對方,如果放任「部落化」持續分歧台灣社會,想想一個團結台灣尚不足以應對中國崛起,更遑論是已經分崩離析的台灣呢?

2020/11/02 | 柳金財

制憲的門檻那麼高,為何獨派大佬仍想推動「台灣正名制憲公投」?

修憲案通過立法院程序及公投程序其門檻非常高,激進變更現狀的修憲案通過並不容易,但辜寬敏發起的「制憲公投」的真正目的,可能是要以「台灣獨立」的主張,凝聚反對英派、新潮流的獨派,為派系在2022年台灣地方大選及2024年總統大選攻城掠地鋪路。

2020/10/10 | 柳金財

「中華民國」是兩岸對話的前提,也是難以妥協的衝突

近期「武統論」也瀰漫甚囂塵上,解放軍對台威嚇呈現「常態化」,台灣民眾憂心戰爭爆發機率增高,這時候更顯出兩岸通過交往與對話化解雙方敵意的迫切性及必要性,然而「中華民國」這個兩岸對話的基本前提,卻也是難以妥協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