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

發表文章數:146

個人簡介

畢業於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班。現任職於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並兼任學生事務長一職。在研究領域方面,主要為政治學、國際關係;跨及中國研究與兩岸關係領域。目前研究焦點主要集中於中國民營企業家政治參與、政商關係、土地財政與地方治理、基層選舉與治理,及全球化與兩岸政經關係、民進黨台獨論述與兩岸政策轉型。在學務實務方面,關注學生品格教育、服務學習、社團輔導、學生自治與權利。現任中華學生事務學會副理事長、臺灣服務學習學會理事(曾任秘書長)、中華學生社團教育學會監事。

最新文章

2020/05/25 | 柳金財

兩岸無「共識」,沒有ECFA的台灣會造成哪些影響?

ECFA至2020年6月29日將屆滿10周年,依據「國際貿易規則」,過渡期間若超過10年,整個ECFA恐怕自動失效。雖然民進黨當局宣稱「希望陸方不要因政治因素而片面毀約」,但民進黨當局執政前後對ECFA立場並不一致,就種下了這個因。

2020/05/21 | 柳金財

雖然「釋出善意」,蔡英文就職演說仍難解開兩岸僵局

蔡英文兩任的就職演說中,都提出依據憲法、兩岸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但並未說出「國家統一前」、「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關係定位,導致這份四年前的「未完成答卷」,四年後仍未加以申論回答。

2020/05/18 | 柳金財

中共的「一國兩制」越來越限縮排外,台灣當局除了「反對」還能做什麼?

台灣社會面對「兩制台灣方案」攻勢應有所應對,台灣或可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尋求跨黨派政黨共識,藉此建立國內各政黨間信任,避免因為中國行為,加速分化台灣政黨內部的聯盟關係。

2020/05/06 | 柳金財

「制憲公投」不一定等於台獨,但一定是把雙面刃

修憲不一定等於獨立,但此次激進獨派所提「公投制新憲」一旦背離「維持現狀」主張,若民進黨與之合謀等於是背離「維持現狀」的政治承諾,這不僅美國難以支持,且將以惡化兩岸關係為代價。

2020/04/24 | 柳金財

中國暫停陸生來台的政治動機為何?可能造成哪些影響?

中國政府既暫停限制陸客自由行後,也祭出暫停限制陸生來台就讀政策,然而這並不表示中國對台政策放棄兩岸交流及融合,而是更加採取單邊行動,更大力的搶「台生」至中國就學。

2020/04/04 | 柳金財

武漢肺炎危機,也許是中國公民社會與言論自由萌芽的機遇?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強調「依法治國」及「依憲治國」,然黨國體制在疫情防控期間仍多處能見到言論自由的壓制,也因此引發許多中國內部的反抗聲音,這波疫情,會不會成為中國言論自由意識萌芽的契機呢?

2020/03/23 | 柳金財

從「中華民國到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到融為一體的「中華民國台灣」

原先國、共兩黨所認為「中華民國」與「台灣獨立」是互斥性概念,在民進黨的國族建構過程將兩者化為相互包容性概念,讓中華民國為用、台灣為體互為表裡,可以說是一種「舊瓶裝新酒」的操作。

2020/03/11 | 柳金財

防疫政治學與「愛的返航」:讓武漢台人快回家,兩岸不該再互卡

不僅台灣,中國與日本在撤僑方面接載也是歷經波折而再三協商,若以滯留民眾權益及健康安全為最高考量,兩岸應盡速放下執念,以人道主義、親情及生命健康出發,恢復對話找到一個都能接受的辦法。

2020/03/04 | 柳金財

轉傳假新聞是「顛覆國家政權」?以防疫為名的中國網路監控

網上坊間的種種疫情傳播究竟是「真實」或「謠言」的認定,中國政府是否完全以專業進行判斷,恐怕也不易釐清,因為中國政府全力抗擊防疫目的,不僅是保衛武漢、保衛湖北而已,更是保衛政權。

2020/02/24 | 柳金財

後九二共識時代,政府該用「防疫政治學」提升兩岸民間認同

台灣若能保持人道主義關懷、保障民眾健康權益及強化兩岸共同防治疫情善意,就能逐步累積兩岸民間社會的相互認同、關心、扶助的「社會資本」,這對兩岸關係良性發展及和平穩定框架建構,絕對有所增益。

2020/02/19 | 柳金財

中國政府「有效率但不透明」的武漢肺炎防控,到底有沒有效?

中國政府在武漢肺炎疫情期間採取許多防控措施,無論是封城到封區、進行封閉式管理到撤換負責官員,疫情擴散雖無法完全控制下,但增加幅度有所緩解,究竟這些措施哪些有效呢?

2020/02/13 | 柳金財

從「可防可控」到「疫情劇增」,中央集權下地方治理的困境與挑戰

這場武漢肺炎彰顯出中國黨中央集權領導的衝突兩難,也印證中共以黨領政、黨政不分的治理下,地方政府採取「顧全大局」的維穩做法,反而最終陷入隱匿疫情、不作為的治理困境。

2020/01/16 | 柳金財

蓬佩奧等人恭賀台灣總統大選,會為美中台關係帶來什麼轉變?

美台或可在「區域性合作」上扮演積極且務實角色,但要將關係上升至「全球議題合作」,以台灣的綜合國力及政治影響力可能還難以發揮,而對於中共當局來說,短期內兩岸當局要恢復對話協商,也會更顯困難。

2020/01/08 | 柳金財

林靜儀的「統一叛國論」,反應民進黨現行一黨綱兩決議文的三個矛盾

時為蔡英文競選辦公室發言人林靜儀立委受《德國之聲》訪問時,發表「統一為叛國」的說法引發爭議,但細究其內容,其實正能看出民進黨內在「維持現狀或建國」、「民族自決統一是不是選項」、「台獨還是國家正常化」上,有許多衝突與困境。

2020/01/02 | 柳金財

中國又一次「土地改革」,地方政府仍無法跳脫「土地財政依賴症」陷阱

地方政府角色扮演兼具集買者/賣者、監管者/利益相關者於一身的「人格分裂」特性,模糊化制訂者、實施者和糾紛裁決者之間的角色分際,雖代表國家行使代理角色,但事實上卻擁有絕對的土地控制操縱權,土地徵收法律反而成為地方政府創收的「制度保障」。

2019/12/23 | 柳金財

民進黨倉促制定《反滲透法》,選舉考量可能大於國安考量

雖然原本已有擱置中的「代理人法」,但民進黨突然改而強推「反滲透法」,此後倉促排定公聽會和院會提案,然而這個「反滲透法」其實只是「拼湊法」,其立法法條原已分散於各類法律中,背後其實有形成「抗中保台」政治聯盟的選戰考量。

2019/12/17 | 柳金財

美國和中國都想「介入」的台灣大選,雙方各有什麼盤算?

美國不分國會、官方及退休官員、學界,對台灣選舉普遍瀰漫一種反中、抗中的情境,而中共當局儘管希望主張「九二共識」政黨掌握政權,但也對台灣大選後兩岸關係惡化擔心,甚至已為長期性的非和平性措施作準備。

2019/12/09 | 柳金財

民進黨面對中共統戰只能大喊「別上當」,正正展現其政策工具之有限

針對「26條措施」,民進黨當局提出類似「台灣人要小心」、「披著糖衣的毒藥」之論述,固然對選民有宣傳之用,但執政者更應該提出有效對策因應,因為一味反制批判,恰恰凸顯其兩岸治理能力及政策工具之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