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王萬睿

發表文章數:23

個人簡介

高雄人,電影院常客,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助理教授。鍾愛穿梭於東亞電影史書寫、跨國流行文化與藝術、台灣文學與社會等議題之間。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19/11/11 | 王萬睿

緬懷張靚蓓:用《十年一覺電影夢》等六本著作,書寫台灣電影史

影響台灣電影文化甚劇的張靚蓓日前辭世,在她畢生所完成的6本著作中,其中對於電影口述史的最大貢獻,乃是翻轉了華語電影史以編導為主要的論述路徑,對於讀者想了解台灣新電影以降的寫實主義美學承繼,提供了有機的且具辯證性的豐富史料。

2017/12/21 | 王萬睿

【文評三四五】請告別異國情調的山林:讀高俊宏《橫斷記》

高俊宏的體感書寫,企圖重回歷史地圖上早已被遺忘的崎嶇之路,其實是尋回記憶之行,身體儘管疲累,犧牲的生命無法復返,但山林猶在,山林見證,是台灣生態轉型正義的必經之路。

2017/10/26 | 王萬睿

【慾望之味】少女少男的祈禱:內田英治的電影滋味

內田英治電影中不斷缺席的官僚和公權力,反而讓無政府意識形態無限昇華,讓影像構築了想像的惡托邦,完成了對當下日本失落一代情感政治的人類學報告。

2017/10/18 | 王萬睿

【Rave in peace】「短短迷你群」單元:關於姊/解放的二三事

2017年女性影展的短片特輯,取名為「短短迷你群」,或許就是要抗衡男性觀看視角的性別窠臼,因而諧擬的語言構句。若是稱短短迷你「裙」,那似乎就特別容易吸引男性視角的慾望,然而短短迷你「群」,則從衣著上的挑逗,轉化為女性社群的能動性。

2017/09/08 | 王萬睿

【FireBall火球祭】搖滾樂何以改變城市?

憤怒是搖滾樂永遠的母題,如果獨立樂團尚有批判的精神、如果搖滾樂的靈魂就是一面鏡子,站在鏡子前或拿著鏡子的人,都是見到對方殘破陰暗的弱點,接著才是拿起吉他、敲打鼓棒、說出真心話。搖滾樂本具有(也該有)批判性,始終站在當權者的對立面,監督與檢驗是他們的和弦。

2017/07/15 | 王萬睿

【解嚴三十】電影解嚴:觀看新浪潮蔓延時

回顧解嚴30年,大可揚聲:創意我們不少!美學我們不缺!但要能自信地理解或言說影像,則需取決我們觀看世界的方法。

2017/06/27 | 王萬睿

【文評三四五】失敗英雄不寂寞:讀《春宮電影》

問題是,五分之四的里斯人反對和愛丁堡合併,只有五分之一的人贊成。四比一是大多數啊,老哥,但是仍然合併了!我有點記得很小的時候,每個老人家都說過這些事。現在這些老人家都已經入土為安了,誰會讓後人知道當時那種反人民、反民主的事啊?讓墨菲小子承擔這個重責大任吧!

2017/06/10 | 王萬睿

《失眠》:香港電影從來都離不開政治

《失眠》有著邱禮濤電影一貫的質地,不僅很政治,更是一篇後殖民城市寓言,為香港政治的未來而拍,也為全世界殖民地上正追逐自由的人民而拍。

2017/05/15 | 王萬睿

《春嬌志明三部曲》:直男女的愛情音樂地理學

余春嬌和張志明這對歡喜冤家,陪了影迷7年時間,經歷北上中國工作與複雜的情感波折,三部曲的結尾似乎看到了比較穩定的關係,然而,兩人一直以來躊佇不前的戀情,誰敢說未來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2017/05/04 | 王萬睿

在幽閉空間撒下陽光:黃進的電影與《一念無明》

黃進生長於悲傷的時代,卻不是一位悲觀的青年,《十年》之後,黃進又開啟一個熱血叛逆、勇敢發聲、公民不服從的香港電影新世代

2017/05/04 | 王萬睿

在幽閉空間撒下陽光:黃進的電影與《一念無明》

黃進生長於悲傷的時代,卻不是一位悲觀的青年,《十年》之後,黃進又開啟一個熱血叛逆、勇敢發聲、公民不服從的香港電影新世代

2017/03/24 | 王萬睿

【人生的音樂魂】用歌聲打仗:電影、搖滾、音樂祭

來自土地的搖滾,一向對社會不公不義發聲,站在無產階級、弱勢族裔或性別解放運動的光譜上,無論是台上刷著吉他的歌手,或是台下搖著身體哼著歌的歌迷,來不及長大的我們被逼著走向未來的自己,面對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大人世界,要繼續用自己哼唱的歌,打仗。

2017/02/28 | 王萬睿

創傷與感覺創傷的方法: 二二八揮散不去的《痛史》

正當政治口號鋪天蓋地的同時,我卻想關心這一年一度的紀念日有如「強迫症」的對政治立場表態之外,是否關心這段歷史「再現」與「傳播」的過程中,我們其實不斷經歷各種文字、影像、檔案所重新組合的語言結構穿透我們的衣物,在皮膚上產生灼熱感。該問的是,這樣的灼熱感,是否是揮之不去的集體創傷?或只是對國族主義想望的不滿足?

2017/02/11 | 王萬睿

賀歲檔期這一仗:觀眾愛的是賀歲片還是類型片?

台灣類型電影的發展歷程,始自台語片,類型電影需要健康的電影工業產業鏈作為強力的後盾,若只是一昧學習好萊塢,一但資金與技術跟不上,模仿了一招半式,票房失利也毫不意外。

2016/12/31 | 王萬睿

類型電影作者魂:關於兩部2016年台灣劇情長片

無論是《一路順風》或《再見瓦城》,兩位台灣導演其實都不約而同的訴說了亞洲底層人民的日常有著相當令人著迷的影像故事,回顧兩位導演過去的創作,也都各自維持跨境流動的敘事,相較台灣新電影以降的斷裂敘事與長鏡頭美學的業餘電影風格,標示了差異性的斷裂

2016/10/29 | 王萬睿

【懼獸年代】《德布西森林》:一部獻給台灣山林的「療傷」公路電影

《德布西森林》是一趟「自我療傷」的另類公路電影,如同這片一直在島嶼上凝視我們的山林,雖然曲曲折折,但卻是無家可歸靈魂的棲居之所,可以放心地跳舞,任性地歌唱。

2016/09/27 | 王萬睿

數位不回頭:簡評CNEX影展「數碼黑社會」單元

資訊就是力量。但它如同所有權利,許多人只想將之據為己有,分享並非不道德,而是道德的迫切使命。我們要奪回資訊,無論它們被儲存在何處,我們都要拷貝一份,與世界分享。

2016/07/15 | 王萬睿

【時光的遊子】業餘電影時代之後:賈樟柯的紀實音像與美學轉向

綜觀賈樟柯的創作歷程,攝製上的紀實音像、實景拍攝、對社會邊緣性議題的強烈關注是他截至目前為止較為穩定的影像風格, 支撐上述影像風格的電影哲學,其實是賈樟柯所稱:對「業餘電影」(Amateur film)風格的追求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