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2 |
尋「情」記: 2022臺灣美術雙年展觀後感
2022臺灣美術雙年展策展人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為展名,反問情不為何物,意旨互聯萬物皆情,再帶到當代科技網路發達與自然人之情懷眾感,所謂百感交情。但我想,唐朝詩人劉禹錫〈竹枝詞〉後兩句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此詩此情像極了臺雙展。
2023/02/15 |
亞洲藝術研究重鎮佛利爾美術館:「不要寄給我明或之後的圖,我只買宋與宋之前的畫」
以佛利爾私人收藏為基礎建立的佛利爾美術館,與相連的亞瑟賽克勒美術館,共同組成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是現今研究亞洲藝術的重鎮之一,每年吸引無數研究者、學生、遊客造訪該館。至於佛利爾在中國繪畫方面的收藏也很有一套,仍有許多作品被藝術史學者引為中國早期繪畫的重要例證,例如端方舊藏傳為顧愷之的《洛神圖》,以及傳為郭熙的《谿山秋霽》。
2022/12/11 |
藝術實踐與文化走讀的速度學思考:計畫共同召集人王聖閎老師專訪
桃園當代藝術多重網絡系列文章接近尾聲,這些深耕在地的藝術家,透過創作交織出桃園地區的藝文樣貌。我們可以如何觀看這樣的藝文生態?從這些藝術家與藝文團體的實踐中又能獲得何種啟發?本次編輯部訪談到「桃園當代藝術與其衛星網絡」研究案計畫共同召集人王聖閎老師,除了對整個計畫背後的研究方法加以介紹,也提供我們觀看以及延伸思考的可能。
2022/12/06 |
當代藝術與老城的交織:桃托邦的跨域超連結
桃托邦藝文聯盟並非一夕生成,而是集結在地方耕耘已久的藝文能量,包含由藝術家蔡奕勳經營的「只是光影」咖啡廳,以及其他在地團體,經過一次次的合作、累積,最終醞釀而成。桃托邦在2021年承接下桃園公民會館,以此為基地策辦活動、匯聚能量。本次訪談由桃托邦成員蔡奕勳、林岳德,跟我們訴說藝術與在地交織的可能性。就讓我們接著看下去吧!
2022/11/13 |
與變動中的城市展開對話:專訪藝術家蔡奕勳
桃園是一座快速變遷、增長中的城市,也帶來許多新、舊文化的交替或衝突。藝術家蔡奕勳自研究所畢業後返回桃園家鄉,積極參與在地的社運議題和老城區的活化工作,也開設「只是光影」咖啡廳,提供地方策辦展覽的空間。蔡奕勳的創作以藝術行動為主,結合攝影與空間裝置,針對地方議題如市場拆遷等提出批判與反思。除此之外,他也關注城市變遷的過程,《高牆》系列作品試圖與新舊交替的城市展開對話,更提供觀眾另一種觀看城市視角的可能性。
2022/11/11 |
環境、土地、人與非人的疊合:藝術家陳宣誠的跨領域協作
藝術遇上其他領域時會碰撞出什麼火花?藝術又可以用什麼樣的形式與地方產生關係?藝術家陳宣誠長期耕耘地方田野調查與跨領域創作,他與他帶領的「共感地景創作」團隊,關注環境與人、非人之間的關聯性,並試圖透過藝術的手段聯繫起這些相互影響的事物。
2022/11/10 |
葉偉立的攝影敘事:保存寶藏巖和葉世強曾經存在的脆弱記憶,再現飄忽的生命磷光
近二十年來葉偉立的藝術實踐始終結合影像、文字、物體和空間改造行動,細膩敘說城郊變遷的故事,以及喚起個人和群體的記憶。他投入身體勞動於舊屋整修和田野調查,詳實考掘地方的環境和歷史,經過日復一日的技藝實踐,他的文化工作積澱成豐富的「總體藝術」。從事攝影的同時,葉偉立以不同角色採取多重行動,包括拾荒者、策展人、說故事的人、傢俱工匠,淋漓發揮藝術的儀式和展示價值。